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非邊境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非邊境戰爭
圖片來自愛歷史

南非邊境戰爭(Suid-Afrikaanse Grensoorlog),又稱為納米比亞獨立戰爭,在南非有時稱安哥拉叢林戰爭,是於1966年8月26日到1990年3月21日納米比亞(時西南非洲)、贊比亞安哥拉之間的大規模非對稱戰爭。交戰雙方是南非防衛軍[1]西南非洲人民組織的武裝力量納米比亞人民解放軍。邊境戰爭在非洲大陸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戰爭,它們和安哥拉內戰關係密切。

數十年來,西南非洲人民組織一直就納米比亞獨立問題向聯合國國際法院請願,但依然沒有成功,於是在1962年依靠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坦桑尼亞加納阿爾及利亞等表示同情的非洲國家的援助,組建了人民解放軍。1966年8月,人民解放軍與南非政府軍交火。1975年到1988年,南非防衛軍向安哥拉及贊比亞發動大規模常規相機,消除人民解放軍的前線行動基地,還部署受過外部偵察和跟蹤游擊運動訓練的庫夫特軍南非防衛軍第32營

南非的戰術隨着衝突的發展,變得越來越激進。防衛軍的入侵行動不僅致使安哥拉出現人員傷亡,還時不時給安哥拉的經濟命脈設施帶來嚴重的附帶損害。蘇聯於1980年代向安哥拉人民解放軍提供大批軍事顧問以及價值40億美元的現代防禦技術以表示支持,表面上阻止南非的突襲行動,但實際上是想破壞南非防衛軍與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之間與日俱增的盟友關係(防衛軍正在使用繳獲的人民解放軍裝備。自1984年起,蘇聯的指揮的安哥拉常規部隊自行能夠應付防衛軍。他們的立場也得到古巴入侵安哥拉。南非和安哥拉的戰爭狀態直接以短命的《盧薩卡協議》結束,但到了1985年8月,人民解放軍及安盟都利用兩國停火的優勢,加強自己的游擊活動,致使安哥拉解放軍重新開始結束於奎托夸納瓦來戰爭的戰鬥狀態。實際上,南非邊境戰爭是以美國調停下的《三方協議 (安哥拉)》結束的。依照協議,古巴和南非分別從安哥拉和西南非洲撤軍。人民解放軍於1989年3月底發動最後的游擊戰役,西南非洲於一年後的1990年3月21日正式獨立為納米比亞共和國

儘管戰爭的戰場主要在鄰國,但南非社會也因此產生了巨大的文化和政治影響。種族隔離政府投入相當的努力,激起公眾的反共情緒,竭力遏制蘇聯區域擴張。戰爭也成了當代南非文學,尤其是南非語作品的重要主題,衍生出「邊境文學流派」。

名稱

1960年代中到80年代末,這場南非在安哥拉納米比亞(當時的西南非洲)不宣而戰的衝突有多個名稱。「南非邊境戰爭」一詞一般指納米比亞人民解放軍採取破壞和農村叛亂形式發動的軍事戰役,以及南非軍隊針對安哥拉或贊比亞境內可疑的人民解放軍基地發起的外部襲擊,有時亦指南非針對安哥拉人民解放軍及其古巴盟軍發起的大型常規戰警。由於南非長期占據安哥拉大片土地,支持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戰略形勢進一步複雜化,「邊境戰爭」成了一場與同期的安哥拉內戰密不可分的衝突。

「邊境戰爭」一詞進入南非的公共論述是在70年代,隨後得到執政的國民黨採用。鑑於[南非防衛軍]]在安哥拉境內的行動大多很隱秘,邊境戰爭的說法可以避免指涉在境外引發的衝突。而軍事歷史學家在討論各種交戰的戰術時,會把衝突定性為「叢林戰爭」。

西南非洲人民組織會把南非邊境戰爭稱為納米比亞民族解放戰爭,納米比亞的文件一般也會把它稱為納米比亞獨立戰爭。然而,這些名稱被批戰爭的區域影響更加廣泛並由納米比亞人民解放軍發動,且大多數戰爭發生在納米比亞以外的國家的事實。

背景

西南非洲合法性(1946年至1960年)

納米比亞前稱德屬西南非洲,是德意志帝國的殖民地,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路易斯·博塔率領的協約國聯軍入侵占領。1918年11月11日《康邊停戰協定》簽訂後,國際聯盟提出採用託管制度管理德國和奧斯曼帝國戰前在非洲和亞洲管治的領土。託管制度是提倡兼併前德國和土耳其領地的「兼併派」和希望將領土交給國際社會託管,直到能夠自治的「託管派」之間的妥協。

託管派分三等。一等託管地主要位於中東,二等託管地位於中非,三等託管地是人權最稀少最不發達的德國殖民地,包括西南非洲、德屬新幾內亞及太平洋群島。由於規模小、地理位置偏僻、人煙稀少及本身的物理連續性,負責託管三等託管地的國家要把它作為不可分割的省份進行管理。儘管如此,國際聯盟不會賦予託管地完全的主權,只賦予管理權。根據規定,負責託管的國家應該將這些之前的殖民地「寄託給」他們的居民,直到他們有能力準備好自治。根據這些條款,日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獲得德屬太平洋群島,南非聯邦獲得西南非洲。

沒過多久,南非政府就把託管制度理解成隱形的兼併。1922年9月,南非總理揚·史末資在國際聯盟託管地委員會作證說,西南非洲正在完全融入聯邦,出於實際的目的,應該把它視作南非的第五個省份。史末資認為制度「名義上是託管,實際上是兼併」。

二三十年代,國際聯盟抱怨南非是所有托管國家中遵守託管地條款最為拖拉的一個。南非針對西南非洲提出了一些野心勃勃的計劃,計劃將當地的鐵路國有化或變更邊境,被託管地委員會否決。此時,部分人猛烈批評南非政府將不成比例的支出花在西南非洲白人身上,政府辯稱繳稅是一種義務,這是因為當地白人的賦稅最重。聯盟同意託管地內的一部分人口應該獲得比其他區人口更優惠的待遇,託管地條款也沒有特別給白人規定義務。聯盟認為,當地沒有顯示出政治自決方面取得進展的證據。二戰爆發前,南非和聯盟依舊就這個爭議陷入僵局。

二戰結束後,揚·史末資率領南非代表團出席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會議決定,國際聯盟正式由聯合國取代,聯盟的託管制度由受託制度取代。《聯合國憲章》第77條規定,聯合國的託管制度「應用在現今處在委任統治下的領土」。此外,「後續的協議應決定上述地區的哪些部分會根據託管制度被接收,以及該動作所依據的條款」。史末資對提議中的託管制度表示懷疑,這是因為第77條的術語含糊不清。

1946年1月17日,南非駐英國高級專員、史末資代表團成員海頓·尼科爾斯在新成立的首屆聯合國大會發言。尼科爾斯認為,西南非洲的合法性懸而不決,阻礙地區發展和外國投資。而當地經濟欠發達,人口稀少,不能發展成獨立的國家,自決也不可行。史末資在會議的下半場發言,他表示西南非洲這片託管地對南非的國土及國民很重要。他告訴大會,西南非洲要和非洲合併的態度已經很堅定,聯合國的兼併批准不過是不必要的形式。

史末資代表團提出的結束託管地,請求和西南非洲合併的提議並未獲得大會的贊成。三大殖民帝國在內的五個國家至少原則上同意將他們的託管地交給聯合國代管,只有南非拒絕。大多數代表堅決不同意兼併受託管的領土,尤其是其他代表團把託管地交給聯合國時。最終,37個成員國投票阻止南非兼併西南非洲,其他9個投棄權票。

比勒陀利亞的右翼政客很憤怒,認為聯合國干涉西南非洲事務毫無根據。國民黨認為聯合國不適合干涉南非的政策或討論其對託管地的管理。黨的發言人埃里克·洛烏要求單方面兼併西南非洲。國民黨政府在1948年南非總統選舉後上台,新上任的總理丹尼爾·馬蘭準備採取更激進的兼併立場,而洛烏獲提名駐聯合國大使。馬蘭在溫得和克演講時,重申了所在黨的立場,認為南非在向聯合國投誠前就應該兼併託管地。次年,南非向大會發出正式聲明,宣布無意遵守代管制度,也不會就託管地的管理髮布新的信息或報告。與此同時,南非議會通過《1949年西南非洲事務管理法案》,這部新的法律賦予西南非洲白人跟南非白人同等的議員表達權和政治權利。

國際法院擁護聯合國大會的決定,針對西南非洲的地位發表諮詢意見。國際法院裁定西南非洲仍受託管統治,因此南非如果未承認託管制度已經失效,那麼就沒有法律義務將託管地上交聯合國管理,否則就要受原來的託管地規定約束。遵守規定也就意味着南非沒有單方面更改西南非洲國際地位的權力。馬蘭和他的政府認為法院的觀點無關痛癢,拒絕執行。聯合國組建西南非洲委員會,針對該地的管制和發展發表獨立報告。國民黨在西南非洲推行種族隔離和分區管理的種族隔離制度,報告愈發尖刻地批評南非的官員。

1958年,聯合國成立斡旋委員會,繼續邀請南非把西南非洲上交託管。斡旋委員會提議劃分託管地,允許南非兼併南部的同時,給予北部獨立,包括人口稠密的奧萬博蘭地區,或是把它當做國際託管領土管理。提案遭到大會的壓倒性反對,56個國家投票反對,而之後的分地提案都遭到否決。

南非國內的異見聲音

國內反對種族隔離制度聲音的與日俱增,在50年代中下旬西南非洲民族運動的發展和軍事化中起到關鍵作用。1952年,反抗運動登場,非洲人國民大會策動一連串的非暴力示威,抗議通行證法,鼓勵西南非洲的學生會反抗種族隔離。1955年,國大成員組建西南非洲進步協會,發動西南非洲獨立運動。儘管進步協會未獲得知識界以外的圈子支持,它仍是支持西南非洲全體男人權利,不論部族或語言的民族主義機構。協會的活動人士主要是赫雷羅族學生、教師及溫得和克日益壯大的黑人知識階層的成員。同時,民族主義者在因城市化移民到開普敦的部分奧萬博蘭勞工中組建奧萬博蘭人民大會(後來的奧萬博蘭人民組織)。人民組織的憲法列明終極的目標是實現西南非洲被聯合國託管,並最終獨立。政治化的西南非洲北部的奧萬博合約工人及赫雷羅學生提出統一運動,致使西南非洲進步協會與奧萬博蘭人民大會於1959年9月27日並為西南非洲民族聯盟

1959年12月,南非政府宣布強行搬遷溫得和克市中心附近的黑人街區老地方的所有居民,配合種族隔離法律。民族聯盟遂在12月10日組織大規模示威和公交罷駛行動,最終遭到警方暴力鎮壓,11名示威者遇害。老地方事件致使赫雷羅領導層到紐約向聯合國代表請願,而人民組織跟他們產生分歧,決定分離出民族聯盟。聯合國和潛在的境外支持者對部落主義的影響很敏感,他們支持民族聯盟,認為聯盟代表所有西南非洲人民,此時人民組織更名為西南非洲人民組織,後來開放所有支持他們目的的西南非洲人入黨。

人民組織的領導很快就前往國外,動員國際社會,尤其是新獨立的非洲國家支持他們的目的。這個運動得到巨大的外交成功,認可他們的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給他們開了一間辦公室。組織的首份宣言於1960年7月發布,和民族聯盟的很相似。雙方的宣言都提出廢除殖民主義及所有形式的種族主義,提倡泛非主義,呼籲西南非洲實行「經濟、社會和文化進展」。不過,組織的宣言要求立刻獨立,由黑人占大多數的政府統治,時間不遲於1963年。此外,民族聯盟的宣言要求普選、全面的福利計劃、免費的醫療保障、免費的公共教育、主要產業全部國有化、「按照非洲共同所有權原則」強制重新分配外資土地。

相較於民族聯盟,組織在西南非洲的政治能量有限,更有可能把武裝叛亂定位實現目標的主要手段。組織的領導還認為,武裝反抗南非的決定將表明他們對民族主義事業的出色承諾。憑藉這點,擔綱納米比亞獨立鬥爭的真正先鋒及日後任何援助物質合法接受者的境外支持者從民族聯盟中分辨出組織。1962年,組織仿效非國大的武裝力量民族之矛創辦西南非洲解放軍。解放軍最先的七名新兵從達累斯薩拉姆出發,前往埃及和蘇聯接受軍事訓練,之後回來就要在坦桑尼亞孔瓜一個安置西南非洲難民的臨時營地受訓為游擊隊。

參考文獻

  1. 南非防衛軍,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