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博羅縣龍華鎮

博羅縣龍華鎮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下轄鎮,位於惠州市博羅縣中西部,北倚羅浮山,南臨東江河,東靠太平山,西鄰長寧鎮,距縣城羅陽鎮30公里,鎮域面積58.18平方千米(2017年)。

龍華鎮下轄10個行政村、1個社區,總人口26730人(2017年)。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壯族、苗族、土家族、瑤族等13個民族。

2013年,龍華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3億元,較2012年增長18.8%。 [1]

中文名: 龍華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

地理位置: 惠州市博羅縣中西部

面 積: 58.18平方千米(2017年)

下轄地區: 10個行政村、1個社區

政府駐地: 龍華社區

電話區號: 0752

郵政區碼: 51612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人口數量: 26730人(2017年)

著名景點: 陳孝女祠、五村古村落、李國標家祠等

火車站: 羅浮山站、博羅站、博羅北站

車牌代碼: 粵L

目錄

建制沿革

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年)至北魏景明四年(503年),屬南海郡。

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廢梁化郡設循州(今惠州),屬循州。隋大業元年(605年),廢循州設龍川郡,改屬龍川轄。

唐武德五年(622年),廢龍川郡復改循州,復屬循州。貞觀元年(627年),屬嶺南道循州轄。載初元年(690年),循州改稱雷鄉,屬雷鄉轄。天寶元年(742年),雷鄉縣改稱海豐郡,屬嶺南道海豐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海豐郡為循州,屬嶺南道循州郡。

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循州改稱禎州,屬嶺南東道禎州。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禎州改稱惠州,屬廣南東路惠州。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惠州改稱博羅郡,屬廣南路博羅郡。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博羅郡改稱惠州郡,屬惠州郡。

元至元八年(1271年),惠州郡改稱惠州路,屬惠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惠州路改稱惠州府,屬惠州府。

洪武九年(1376年),屬廣東布政使司惠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未設惠州府,屬惠陽。

民國三年(1914年),屬廣東省潮循道。

民國十五年(1926年),屬廣東革命委員會東江行政委員會。

1949年,屬東江專區。

1952年,屬粵東行政專員公署。

1956年,屬惠陽專區。

1959年,屬佛山專區。

1963年,恢復惠陽專區,復屬之。

1978年,龍溪公社分出,置龍華公社。

1983年,更名為龍華區。

1987年,設龍華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龍華鎮下轄10個行政村(北堤村、仕塘村、群豐村、鶴溪村、寧和村、竹園村、龍華村、旭日村、糧橋村、柳村村)、1個社區(龍華社區)。龍華鎮政府駐龍華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龍華鎮位於惠州市博羅縣中西部,北倚羅浮山,南臨東江河,東靠太平山,西鄰長寧鎮,距縣城羅陽鎮30公里,鎮域面積58.18平方千米(2017年)。

地貌

龍華鎮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形成北部山地丘陵,間有山谷平原,中部丘陵台地,南部沿東江自東向西有三個小沖積平原。

氣候

龍華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水源充沛,氣候溫和,春秋相連,年平均氣溫21.8℃,年降雨量1932.7毫米,平均日照2023小時,無霜期長達345天。1月均溫12.8℃,7月均溫28.4℃,年均降水量1814毫米。

人口民族

龍華鎮總人口26730人(2017年)。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壯族、苗族、土家族、瑤族等13個民族。

交通

龍華鎮境內,廣汕公路、廣惠高速公路穿鎮而過。

經濟

綜述

2013年,龍華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3億元,較2012年增長18.8%;實現工業總產值32.6億元,較2012年增長23%;實現農業總產值1.87億元,較2012年增長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1億元,較2012年增長33.6%;外貿進出口總額達8435萬美元,完成年度計劃。「兩稅」收入完成合計6229.1萬元,較2012年增長10.8%,其中地稅完成4249萬元,較2012年增長12.8%;國稅完成1979.7萬元,較2012年增長6.8%;鎮級財政一般收入2787.8萬元。

2014年,龍華鎮地區生產總值(GDP)130390萬元,其中,第一產業12201萬元,第二產業88510萬元,第三產業29680萬元;鎮級財政一般收入2582萬元;完成稅收5461.5萬元,其中,國稅2332.4萬元、地稅3129.1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0560元。

第一產業

龍華鎮有常用耕地11500畝,建有硬底化、方格化的寧和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5000畝,農產品主要有稻穀、冬瓜、豆角、甜玉米等。

2014年,龍華鎮農業總產值1.96億元,農業增加值12201萬元。山前荔枝種植面積達4000多畝,荔枝產量1200多噸;豆角種植面積1568畝,產量3547噸。

第二產業

2013年1至5月,龍華鎮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92億元,較2012年增長26%;固定資產投資額6000萬,較2012年增長21.2%;1-4月外貿進口730萬美元,出口610萬美元;1-4月「兩稅」收入完成合計1576.4萬元,較2012年增長4.1%,其中地稅完成999.3萬元,國稅完成577.1萬元。

2014年,龍華鎮有企業54家,其中外資18家,民營36家,主要從事紡織、塑膠、五金、電子、印刷、製衣等行業。全鎮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8.06億元,較2013年增長24.9%;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8.68億元,較2013年增長24.9%。

第三產業

2013年,龍華鎮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3.5億元,較2012年增長7.2%。

2014年,龍華鎮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2.97億元。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2014年,龍華鎮投入69萬元完成工業大道箱涵工程,箱涵的建成使工業大道、新龍路與偉全化纖道路等3條路連接互通。投入196萬元,完成龍寧路升級改造建設。投入62萬元,完成山前路口道路升級改造、中心幼兒園路段人行道升級改造和中心小學門前道路硬底化等多宗道路交通建設。投入145萬元,完成太和路段排污和排洪等市政設施。投入18.3萬元,在全鎮範圍內新安裝路牌、門牌1萬多個,並對部分道路重新命名。

文體事業

2014年,龍華鎮舉辦各類文體活動5場次,農村電影放映92場次,組織6批次100人鎮府和村組幹部參加潮州中華傳統文化道德教育公益講座。

教育事業

截至2014年,龍華鎮有初級中學1所(市一級學校)、完全小學3所、幼兒園2所;共有教職工266人,其中,中學77人,小學110人,幼兒園79人;在校學生4450人,其中,中學生858人,小學生2474人,在園幼兒1118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12年底,龍華鎮擁有各類醫療機構23個。

社會保障

2014年,龍華鎮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對弱勢群體救助和補助醫療費8萬元;140戶288人納入低保,發放經費93.7萬元;五保戶供養52人,發放生活費49.6萬元;其它臨時救濟等社會保障發放經費合計7萬元;傷殘軍人撫恤金、各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等合計發放51萬元。

歷史文化

非遺文化

龍華大鼓於2010年成功申報為博羅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鑼鼓表演在村里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每個村小組都有一個大鼓,每個男丁都有一枚銅鑼,所以形成一人打鼓,幾十人敲鑼的表演隊伍。每逢春節等傳統節日,或者嫁女娶親、子女入學、添丁、喬遷等喜事,村民都會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場面喜慶熱鬧。這種習俗展現了當地村民意氣風發、積極奮進的精神面貌。

飲食文化

十大美食:百萬雞、關公鵝、平安魚、富貴豬、回味鴨燜黃豆、移民豆腐、孝女心(釀蓮藕)、華翠牌豆角、淮山燜豬肉、仙人龍骨菜乾湯。 地方小吃:蘿蔔粄、油麻糍、粽子、香芋糕、米酒、農家腐竹。

名勝古蹟

陳孝女祠

陳孝女祠是博羅縣龍華鎮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龍華鎮廣汕公路邊,即博羅縣西25公里龍華圩。創建於南朝,歷代有重修,現存建築為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建。通面燦寬10.4米、進深64米,建築面積665平方米。平面為四進院落。第一進為頭門,門頂鑲嵌「陳孝女祠」石匾;第二輝進為過殿,面闊、進深各三間,殿正中上端懸掛「孝持家國」木牌匾;第三進面闊、進深各三間,內奉陳孝女塑像。第四進供奉陳孝女父母的神位。懸山灰瓦頂。祠內左為東轅門,右為西轅門。門為斜角方形,寬2.4米、高3.2米。門前為荷花池,池為對角方形。祠內保存明代石雕刻花瓶2個,清白玉石香爐一隻,明清有關陳孝女記載碑4通。

五村古村落

五村古村落位於龍華鎮北面,是一個具有300多年歷史的古民居建築群,至今保存完好,極具保存價值和旅遊觀光價值。古村占地370多畝,包括蔚園、東園、大園、南邊、北邊、大巷、梅花等7個村民小組,共有村民約1800人,現存600多處古民居建築,保存較完好的大型宗祠5個,古井16口,彩繪、灰塑、木刻、石雕等藝術景觀和古欖園等自然景觀100餘處。此古民居建築群包括明末清初、清代、民國初期的陳氏宗祠、陳百萬古民居、獻裕陳公祠三大塊,是集觀光、娛樂、度假、文化體驗功能為一體的鄉村型精品旅遊目的地。

李國標家祠

李國標家祠位於龍華鎮太和村內,修建於清朝光緒年間,是一座四合庭院式的住宅,由套房、迴廊、糖坊、雕樓和祠堂等組成,整座建築是土木結構,青磚到頂,總面積達1357平方米。其中,李國標家祠的核心「祠堂上房」有4.5米寬,11米深,面積近50平方米。1985年,該家祠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屋內由梁啓超手書的楹聯更是成為外人探幽的對象。

愈南公家廟

愈南公家廟位於博羅縣龍華鎮鶴溪村。清同治七年(1868年)關懷所建。頭門樣似古牌坊。下分門三道,呈橢圓形,正門高2.9米、寬1.6米,兩側小門高2.4米、寬95厘米。門框用紅砂岩石壘築。正門「愈南公家廟」石匾為翰林院進士凌雲所書。石匾上方鐫有一塊紅砂岩石匾,上刻篆書「誥命」二字。頭門內為天井,種兩棵雞蛋花樹。兩側為廂房。北面為上廳,供奉祖宗神位。屋頂覆蓋灰色筒瓦,單檐懸山頂。1985年博羅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

博羅縣龍華大鼓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