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博羅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博羅縣為中國廣東省下轄縣份,隸屬惠州市。博羅於前214年置縣,名「傅羅」,280年改「傅羅」稱「博羅」縣至今。博羅縣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端,東江下游北岸,處北緯23°03′50″至23°43′20″,東經113°49′50″至114°45′50″之間。

縣境東北與河源市源城區、東源縣紫金縣交界,東南與惠陽區惠城區相連,南隔東江東莞市相望,西與廣州市增城區相連。博羅縣面積2,795平方公里,2009年年末時戶籍人口有813,730人。

博羅為廣東省較具實力的縣(市),綜合競爭力2010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市)第89位。2009年,全市GDP總量252.6705億元(折合36.9888億美元),居廣東各縣(市)第3位;人均GDP為26,398元(合3,864美元),居各縣(市)第6位。博羅下轄17個鎮,政府駐地羅陽鎮。

地名由來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設傅羅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為博羅縣。1963年屬於惠陽專區管轄,1988年屬於惠州市管轄。是廣東省四大古縣之一[1]

地形地貌

博羅縣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形成北部山地丘陵,間有山谷平原,中部丘陵台地,南部沿東江自東向西有三個小沖積平原。山峰有羅浮山象頭山太陽峰

水文氣候

廣東三大水系之一的東江環繞博羅近百公里,境內有較大河流29條,有大中小型水庫453座,地表水流量77億立方米,水能蓄藏量達5.73萬千瓦。

東江珠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幹流河道長523千米,流域面積占全珠江流域的6.3%。發源於粵北贛南,主流尋烏水發源於江西省尋烏縣的大竹嶺,屬山區性河流。下游在石龍以下分東江北幹流,在匯入增水和綏福水後,西流至增城,從虎門注入獅子洋入南海。東江南支流,在匯寒溪水後分許多汊流,經獅子洋入南海。東江流經的城市有河源、惠州、東莞。東江河源以南河段可通航,水質優良,是香港淡水的主要供應源[2]

北回歸線中部偏北穿過,水源充沛,氣候溫和,春秋相連,年平均氣溫21.8℃,年降雨量1932.7毫米,平均日照2023小時,無霜期長達345天。1月均溫12.8℃,7月均溫28.4℃,年均降水量1814毫米。

自然資源

博羅自然資源豐富。是廣東重要的農產區,擁有近百萬畝可耕地,是著名的漁米之鄉,優質大米荔枝龍眼柑桔中國黑糖紅糖、酥醪菜等名揚海內外。自然資源有石灰石花崗岩石英水晶磁鐵雲母紅石、等20多種礦藏;有巴戟雞血藤沙仁等10多種名貴藥材;有金錢龜穿山甲雲豹等珍稀野生動物。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博羅,催生了一大批以花卉水果蔬菜生豬三鳥為主產品的外向型「三高」農業基地和龍頭企業,農業不斷邁向產業化、現代化。

資源環境

2018年全年全社會用電量82.21億千瓦時,增長9%。其中工業用電51.78億千瓦時,增長7%;城鄉居民生活用電9.98億千瓦時,增長14.2%。

2018年,獲評中國深呼吸小城,羅浮山獲評「中國天然氧吧」[3]。生態鎮、生態村創建工作持續推進,截至2018年,擁有省級生態示範鎮14個、省級生態示範村2個、市級生態示範村341個。生態環境治理持續推進。聚力污染攻堅,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反饋問題的整改。嚴格落實「河長制」,紮實開展河湖「清四亂」等專項行動,東江幹流博羅段水質基本保持優良水平,沙河水質明顯改善,公莊河達到水質功能區標準,集中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城鄉污水處理設施不斷完善,新建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4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60座,新建配套管網 72.71公里。

羅浮山風景幽美,氣候宜人。山峰林立,有鐵橋、玉女、駱駝和上界等大小山峰432座。可謂「滿山皆奇石」,「峰峰有靈境」。羅浮山旅遊資源相當豐富,山上有980多個飛瀑名泉,其中著名的有「薄霧炎天猶飄渺,十里吹來毛骨寒」的白漓瀑布,「跌宕千盡響如雷」的白水門瀑布,以及「峰頭兩道瀑布水,飛作滿天風雨聲」的黃龍洞瀑布。山下有微波蕩漾的白蓮湖和芙蓉池。泉井如「泉涌而出,滿而不溢,汲而不涸,清洌甘甜」、為蘇東坡所推崇的卓錫泉。羅浮山中石室洞穴也比比皆是。如通天、羅漢、伏虎和滴水等72個石室幽岩和朱明、蓬萊、桃源、蝴蝶和夜樂等18個洞天奇景。朱明洞是山上最大的洞穴。

食荔枝

作者:蘇軾 (宋)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二句最為膾炙人口。

地區旅遊

元音古寺

位於廣東省博羅縣天堂山,亦處於國家一級森林公園象頭山下,並與馳名海內外的羅浮山毗鄰。古寺始建於唐宋年間,歷史悠久;明清年間,佛教道場鼎盛。這裡曾有「萬家田」之美譽,古寺坐落在山勢宏偉的風水寶地之中。名勝有觀音洞、天然達摩像、楊梅亭、轉水泉、三線布等。

銀崗古窯場遺址

位於博羅縣龍溪鎮銀崗村,年代為西周、春秋至戰國時期,窯場總面積10萬平方米。已發掘龍窯四座,長10、寬2米。出土器物有:陶器青銅器鐵器石器等,以陶器為主,器形主要有:罐、、盒、杯、碗、、豆、等,紋飾有:紋、米字紋方格紋、素麵等。是一處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2002年7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九天觀

原明福觀,距朱明洞沖虛觀2公里處,南漢時期建,距今有七百餘年歷史。宋時由蘇東坡書寫觀名(已佚)。明《一統志》載:其內有西華道院,乃張遠庵退居之所,觀在宋、元、明各代俱存。明末,鄺露讀書觀中,自號明福洞主。清初觀漸衰,西華道院亦廢。乾隆年間重修建,名九天觀。民國時期重修,建築面積約壹仟平方米。

正殿為金闕寶殿,下殿為王靈宮殿,左殿為呂祖殿、地母殿,右為客堂。觀前有放生池,池旁有七棵水夢松。舊志稱:「基奇古,殆千百年物。」觀側有著名的九天觀礦泉水。1985年重新開放,被博羅縣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牆

2004年11月17日,在博羅縣城榕溪西段河堤施工現場挖掘出一段古城牆,經考證,確認為明朝時期古城牆,與博羅中學內唯一保留較為完整的明代古城牆是同期建築。

考古人員經過2天的考察和測量,發現這段古城牆長約80米,因為常年埋藏在泥土下面,大部分牆壁已經殘缺不完整,城牆的高度從30厘米到300厘米不等。整個古城牆分為兩層,牆基由紅砂岩石砌成,長短不一,有的長50厘米,有的長80厘米,其中最厚的一段牆基由8條紅砂岩石組成。城牆上部的材料是青磚,每一塊青磚大小相似,約長30厘米和寬15厘米。為避免這段古城牆遭到破壞,工人們已經在城牆外部修建河堤,把城牆掩蓋在河堤內面。

寧濟橋

博羅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江東村寧濟橋。

寧濟橋又名學湖橋,後稱江東橋。始建於明代,為里人曾舜漁捐資建造。橋為東西向,為石砌二拱墩柱式平橋,長18.5米,寬4.2米,高7米。均用紅石條砌築。明代萬曆年初,鄉人曾舜漁年輕時在江東槐園「青龍書院」就讀,上學須繞葫蘆嶺山腳涉水過河,甚為不便。更有甚者,一次上學見一少婦手拿鐮刀,挑擔過河,不慎落水,曾急忙上前救起。曾決心日後成名必在河上建橋,以方便老百姓。1598年(明萬曆二十六年),舜漁中進士,授官監察御使。為了卻昔年夙願,捐資在此河上建起這座「學湖橋」。

沖虛觀

始建於晉,現為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重修,是全國重點道教寺觀之一。總建築面積4400平方米,平面呈四合院布局,主體建築由平台、山門、天井、三清殿、葛仙祠、兩廡及膳堂組成。山門、三清殿、兩廡齋堂均為懸山式屋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屋脊、內外博風、牆體均飾以大量的灰雕陶塑壁畫,題材包括人物、花、山水、博古、書法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79年12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羅浮山摩崖石刻

位於博羅縣羅浮山,主要分布於朱明洞、白鶴觀、九天觀、黃龍觀、華首台、酥醪觀、寶積寺、朝元洞等八處景區,已勘明有132處,年代上至宋朝,下至民國,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各種書體和詩、聯、記、銘等各類文體具全,有祖無擇、湛若水、梁啓超、邱逢甲等名人題刻。

1989年6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4]

橫嶺山古墓葬

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在博羅縣羅陽鎮朗頭橫嶺山8000平方米範圍內發掘出古墓葬300多座,少量屬於商時期,大多數屬於兩周時期,並從古墓葬中發現了方格紋夔紋印紋硬陶碎片,同時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原始瓷器銅器玉石器鐵器等,其中首次在廣東兩周時期的墓葬中發掘出土了銅甬鍾。這是廣東迄今所發現和發掘的同類墓葬中數量最多、出土物最精美、品種最豐富的青銅時代墓葬群。據此不僅證實了嶺南歷史上確曾存在過文明程度相當高的青銅時代,同時也提供了古縛婁國存在的可能性,從而使經過考古認證的嶺南文明史得以上溯至3000年前。

洗藥池

洗藥池是由青磚砌成,面積約15平方米,是葛洪和妻子鮑姑平時洗制採集中草藥的地方,池旁有一蒼勁巨石,呈橢圓形,寬4米,高3米,這是古釣魚台,臨池的巨石上有清末台灣愛國詩人丘逢甲的題詠:「仙人洗藥池,時聞藥香發,洗藥仙人去不返,古池冷浸梅花月」,下署「庚戌秋為沖虛觀主題。」另外在此詩上角有毛鶴翔刻「祁子隱居」四字,在1988年,洗藥池被列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坡亭

東坡亭位於沖虛觀右側洗藥池上端,建於清道光年間。亭為四角,兩條高2.2米的石柱刻楹聯:「丹灶藥池留勝跡;鳥聲花影得仙機。」亭內樑上掛「花香靜處寒天月」回文單句題詠木匾。傳說蘇東坡當年在此搭建山房,擬學葛洪修煉丹灶。在附近植梅千株,梅花盛開,與日爭麗。後人就地建「東坡亭」紀念。該亭為博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特色

地方語言

博羅本地漢族人里,大多數講惠州話,部分講閩南語、粵語。博羅的語言分布非常複雜,分為:博羅本地話:屬粵語惠河系,亦稱惠州話、東江本地話。是博羅方言的主要成分。博羅本地話和客家話相比差異很大,和惠城話(惠州話)為同一語言,兩者能相通。有些語言學家則有其它的看法,一派認同其為粵語惠河系,一派則認同其為客家話。博羅本地話使用者(乃至是整個惠州市市民)一般只認同其為本地話(惠州話),並非是粵語、客家話。主要分布於南部東江北岸,如羅陽(縣城)、龍溪、龍華、湖鎮、橫河、楊村、公莊、觀音閣等鎮,一般說博羅話的市民能聽懂客家話而不會說。

東部客家話:屬客家話惠中片,但和新惠小片的惠陽話十分接近。與東部客家話一起構成了博羅方言的主要成分。

平婆話:屬客家話惠中片。實際上來源福建的漳潮客家話群,屬閩南客家話的一種。受閩方言的影響頗深。

閩語——鶴佬話:在靠近惠城的地區有較大範圍的分布。其餘鄉、鎮(如龍溪鎮)也有分布鶴佬話。

粵語——廣府話:屬粵語廣府片,與從化、增城的粵語接近,而與廣州話有所不同。廣府話分布於靠近東莞的園州、石灣。

非漢語——畲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不是漢語,亦不是畲族普遍使用的類似於客家話的畲話。分布於畲族地區。

民間舞獅

春節期間的舞獅活動,在惠州亦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且延續至今,尚有方興未艾之勢。

中國不是獅的產地,故舞獅應該是舶來品。相傳漢代道教天師派鼻祖張天師居龍虎山,坐騎是虎,故漢代百姓是舞虎而不舞獅。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我國;到了南北朝佛教大興,據說佛教文殊菩薩的坐騎是獅子,隨着佛教的流傳和影響,獅子受民間崇敬,所以舞獅便逐步代替舞虎。據記,南北朝以後,舞獅在民間日益盛行,盛唐時期更是發展到了鑼鼓伴舞。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西涼伎》中就記曰:「西涼伎,假面鬍子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明清以後,逐步分成南北兩派,北派全身包裹,儼然真獅模樣;南派以廣東獅為主,一人舞獅頭,一人舞弊獅尾,舞獅者往往着唐裝、燈籠褲,人外露,主要顯示武功。

惠州民間的舞獅當屬廣東獅,近現代在惠州流行的獅主要有4種,一是「大頭狗」,謂「大頭狗獅」;二是「麒麟」,謂「麒麟獅」;三是扁鼻獅;四是鬥牛獅;這4種獸類與西域傳入的獅子,在種類上已起了變化。已完全沒有了獅的影子了。4種獅中,「大頭狗」疑從開平、南雄、順德、中山等地傳入;「麒麟獅」屬客家獅,而「鬥牛」、「扁鼻」等獅種,以淡水、龍川等地居多。從一些資料看,惠州的土獅種應該是「大頭狗」和「麒麟」。

惠州民間舞獅活動亦和舞龍有相同特點,均是自己扎造,平時以街(村)為單位自發組織獅隊。舊時在新獅扎造好後,往往到元妙觀點睛,謂「開眼」,並進行「搶青」活動。春節期間是舞獅活動最多的時候。除此外,一些大戶在喜事及店鋪的開張之日,為「驅邪保安」,經常也請獅往舞。

惠州民間舞獅的特點是,獅爺攜匣領路,繼而是獅子,之後是鑼鼓鑔鈸,持刀、棍、矛等冷兵器的武術隊殿後。

舞獅的傳統動作有行進、瞌睡、抓癢、登高搶青、搶炮仗等。鼓點分快板、中板、慢板和煞板,多打七聲鼓節奏。

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往往就是獅隊穿家過巷的時候,住戶鞭炮相迎,並封紅包,獅隊則在家居中的門庭中舞耍,給戶人帶來吉祥好運,完後居民鞭炮相送。春節舞獅之習,往往也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

春節舞獅延續至今,博羅縣一些鎮、村的醒獅隊相當有名,並經常組織一些舞獅比賽活動。

正月上燈

農曆正月初七,博羅縣羅浮山腳下的瀾石村敲鑼打鼓,鞭炮震天。該村延續了幾百年的上燈民俗又隆重舉行。據傳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每年的正月初七當地都要舉行上燈民俗。周邊幾個同姓的村莊,誰家添了男丁,長者在這一天就帶着村人敲鑼打鼓,到那家接燈,然後再上到自家祠堂。以瀾石村為中心,周邊的下朗村、酥寮村、郭前村同一姓氏的村民聚集在一起舉行儀式。以前上燈民俗有重男輕女的意思,上燈節有所不同了,更多的意義是大家聚集在一起,以一種古老的方式迎接一個個新生命的到來,祈禱大家平安,事業順利。這一天幾乎成了村中的歡樂節,在外工作的人都要趕回來。

歷史名人

陳金江:南闖王,柏塘洋景村人,生於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曾領導1802年天地會博羅洋景起義和1854年洪兵三水范湖起義。在他的帶領下,洪兵起義軍的足跡遍及粵、桂、湘42個市縣,特別是在位於粵西北的清遠山區,有過長期的活動。1857年8月,起義軍攻克肇慶市懷集縣,稱「南興王」,建立「大洪國(也有稱太洪國)」政權。在起義軍失敗後,陳金江帶領天地會會眾,秘密活動在粵西北兩廣邊周繼續抗清與傳播天地會。

張宋卿:生卒年不祥,宋朝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以「春秋魁為天下第一」,擢進士,歷任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後調肇慶當州守,不久卒於任內。為官清廉,平時連俸祿都捐去修橋築路,賑災救民,因而病逝時只剩布衣幾套。肇慶人為之立祠紀念。靈柩葬於羅浮山麻姑峰下,面對白蓮池。後人在白蓮池上修建九曲橋及白蓮軒紀念他。

黃流芳(1557年~1628年),明朝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士。

韓榮光(1793年~1860年),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舉人。年四十歸鄉不仕。擅詩、書、畫,人稱「三絕」。

鄧子瑜(1878年~1925年),麻陂鄉豐門村人。興中會會員。曾是歸善(惠陽)、博羅等縣三點會首領。

葛洪,自號抱朴子,人稱「葛仙」。東晉丹陽句容人。嶺南道教開創者,著名化學家、見識卓著醫學家,一生著述甚豐,撰寫的《抱朴子》確定了戰國以來的道教理論體系,對道教的丹鼎派有重大影響;在羅浮山設庵授徒,開嶺南道教一派。其著作《肘後備急方》被後世稱為古代的中醫診療手冊,書中關於天花、恙蟲病的治療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對肺癆病的認識也比國外早1000餘年。此外,在機械製造、美學、文學方面也有成就。

張萱(1558年~1641),明萬曆十年(1582年)舉人,曾參與編修國史,以畫論著稱。

韓日瓚:明代博羅人。韓鳴鳳之子。明崇禎任申(1632年),任禮部尚書。

關鎮國:清代博羅龍華人,著名將領

梁慕光:興中會員,博羅等地三合會首領,是孫中山鄭士良部署在博羅的起義軍首領。

李源,1904年出生於博羅縣。1928年7月在莫斯科召開的黨的六大上,李源當選中共中央委員。

熊繼光(1940年~),公莊鎮人,中國青年科學家,在計算機集成線路設計方面頗有建樹。

徐子珊:祖籍博羅,2004年度香港小姐四料冠軍,TVB簽約藝人,香港電影明星。

鍾楚紅:祖籍博羅,1960年2月16日出生於香港。香港著名演員,香港小姐出道,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台灣地區「十大性感女人」之首。

黃日華:祖籍博羅,香港著名藝人,「tvb五虎將」之一。

縣城榮譽

2016年5月25日,第三屆中國縣域電子商務峰會在山東壽光舉行,阿里研究院發布了《2015年中國縣域電子商務報告》和「2015年中國電子商務百佳縣」榜單,以及大眾電商創業、大眾網購消費、快遞服務、電商扶貧等子榜單。2015年中國電商百佳縣,博羅位居74位[5]
2017年11月,博羅縣獲得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2018年6月,博羅縣入選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2018年11月,博羅縣入選2018 年工業百強縣(市),排名第67位。
2018年12月,博羅縣入選2018年度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排名榜第50位,全國縣域經濟投資潛力100強排名榜第37位。

視頻

博羅縣 相關視頻

千年古邑 魅力博羅
惠州博羅縣奧地利哈施塔特小鎮
2019博羅縣創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範縣宣傳片
博羅夜景 航拍 SYZ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