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卜少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縮略圖原圖連結

卜少夫(1909年6月21日-2000年11月4日),本名卜寶源,別號潤生,筆名小夫梯樓小芙二在夏萊王幸之O.K. 。籍貫江蘇江都。台灣作家日本明治大學新聞科畢業。曾任報社編輯、編輯主任、採訪主任、特派員、資料室主任、副總編輯、總編輯,曾任《中央日報》總編、《申報》副總編的報界奇人。並曾任江西怒潮劇社教師、中國新聞專科學校教授、上海復旦大學副教授、香港聯合書院副教授[1]

解放軍控制中國大陸後,長年定居香港,亦曾當選中華民國英屬香港選區僑選立法委員。亦是無名氏(卜乃夫)的二哥。2000年11月4日病逝於香港,享年93歲[2]


學經歷

上海吳淞中國公學肄業,日本明治大學新聞科畢業。曾任報社編輯、編輯主任、採訪主任、特派員、資料室主任、副總編輯、總編輯,並任江西怒潮劇社教師、中國新聞專科學校教授、上海復旦大學副教授、香港聯合書院副教授。1945年創辦《新聞天地》,1951年發起立香港《自由人周報》,1965年創辦《旅行雜誌》並任社長,為香港出版人發行人協會理事長,1981年至1986年,擔任臺灣僑選立法委員,並榮任香港出版人發行協會永遠會長、旅港蘇北同鄉會會長、臺灣駐港記者協會名譽會長及中華航空公司顧問等職。

幼有新聞天賦

卜少夫自幼就有從事新聞事業的天賦。據卜乃夫(即作家無名氏,卜少夫之四弟)說,卜少夫在南京青年會中學讀書時,才十幾歲,就創辦了《雪花報》,以後又辦《活躍》周報,成為當時南京最「活躍」的刊物。卜少夫童年時,也有優異的口才,在全南京中學生演說比賽中得冠軍。

1929年,卜少夫考入上海的中國公學,當時胡適任校長。一學期後,轉入中華藝術大學,也在上海。這個學校是中共地下黨為吸引青年,為「左聯」有一基地而創辦的。校長陳望道,李初黎、錢杏、夏衍、鄭伯奇任教員。張愛萍將軍是他的同學。兩學期後,中華藝大被查封,卜少夫離開學校。

這時,卜少夫對新聞事業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一番考慮與準備,遠渡重洋,去日本進明治大學,在該校新聞科畢業。

卜少夫在三次東渡完成學業後,從1932年起,歷任嘉興《民國日報》編輯部主任、南昌《真實報》編輯部主任、南京《新民報》編輯、南京《扶輪日報》採訪部主任、南京《新京日報》採訪部主任。抗戰發生後(1938——1940年),他先任印尼《吧城新報》香港特派員、香港《立報》編輯,以後又擔任廣州市《民國日報》、《武漢日報》、香港《立報》、香港《大公報》這四家報紙的戰地特派員、戰地記者,輾轉於湘、粵、黔、滇、桂等戰場,從事報道。

1941年起,卜少夫進入《中央日報》系統,歷任貴陽《中央日報》資料室主任、重慶《中央日報》採訪部主任、編輯主任、副總編輯。到1945年,他已成為西南大後方新聞界的一個知名人物,為蔣介石的智囊人物陳布雷所器重[3]

《新聞天地》問世

1945年元旦過後不久的一天,重慶一家燒餅油條店的樓上,擠着11個人,他們在熱烈地討論着。

這11人都是當時在重慶的年輕記者,他們是:卜少夫、陸鏗、樂恕人、丁中江、劉竹舟、羅保吾、邱楠、劉問渠、李荊蓀、毛樹清、黃綿齡。這些人都是各報的中堅力量。    討論的結果,產生了共同的意見。鑑於當時國內缺少一種新聞性的雜誌,他們決定創辦一個新聞周刊,以美國的《時代》周刊為榜樣。他們還有一番雄圖。先創辦一個周刊,逐漸由一個周刊發展為七個周刊。計劃實現後,再以七個周刊為基礎,出版一個綜合性的雜誌。

初生的嬰兒,定名為《新聞天地》,16開,每周一期。卜少夫提出,在刊名下,刊出兩行警句:「天地間皆是新聞,新聞中另有天地。」刊物定性為新聞性、內幕性、批評性的雜誌。

眾人公推卜少夫為總編輯,掌管編務(他在《中央日報》工作,只能兼職)。業務由黃綿齡負專責。各人拿出法幣五千元,作為創刊基金。

1945年1月下旬,《新聞天地》創刊號問世。真所謂異軍突起,連續幾期發表各報知名記者的文章。如陳博生、趙敬恆、錢納水、徐鍾、沈宗琳及葉明勛等。國民政府中樞要人,馮玉祥在創刊號發表文章,第三期發了陳誠的文章,何應欽也有文章刊登。一時間,刊物頗引人注目,特別是一些內幕新聞,吸引不少讀者。發行數逐期上升,成為當時重慶的一大暢銷刊物。

正當《新聞天地》蓬勃發展時,1945年8月,抗戰勝利了。當時政府機關和各報刊都紛紛從重慶直下江南,忙着接收。《新聞天地》的十一個發起人,各有各的工作職位上的調派,以致雜誌的事落在他一人身上。

到上海後,卜少夫離開《中央日報》時任總編,到歷史悠久的《申報》去當副總編輯。雖然新任伊始,編務極忙,卜少夫仍獨力支撐《新聞天地》,不使刊物有一期中斷。

依靠着卜少夫的交友遍天下(他常借酒宴拉稿),還有《申報》龐大的通訊網,《新聞天地》遷到上海後,比重慶時期辦得更有聲色。 據卜幼夫(卜少夫的六弟,台北《展望》雜誌主持人)說:「1946年至1949年這四年為全盛時期,發行九個航空版,銷路直線上升至15萬餘份左右,直追上海《新聞報》及《申報》,排名第三,但在雜誌界,則是獨占鰲頭,位居全國第一。」(《歷史的見證》)1948年後,由於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常一日三跳,才自動降低發行量,每期出10萬份。

1949年4月後,《新聞天地》遷往香港。不僅繼續出版,而且發行英文版。60年代,還創辦兄弟刊物《旅行》雜誌。   

文學風格

卜少夫創作文類以散文為主。以新聞人的眼光和筆觸,為文或感慨時世,或針砭時弊,皆鞭辟入裡。半個世紀以來,為了採訪新聞,他走遍了大江南北與世界各地。1976年,卜少夫整理重排其胞弟卜乃夫(無名氏)著作十本,定名為「無名氏全書」,由香港「新聞天地社」出版。所著《無名氏生死下落》一書,為無名氏生平最詳實之原始資料。編有《無名氏研究》、《周榆瑞在人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