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卡羅來納州長尾小鸚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卡羅來納州
卡羅來納州長尾小鸚鵡原圖鏈接有動物網

中文學名: 卡羅來納州長尾小鸚鵡
拉丁學名:Conuropsis carolinensis
英文名稱: Carolina Parakeet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鸚形目
科:鸚鵡科
族: 金剛鸚鵡族
屬: 卡羅來納州長尾小鸚鵡屬
種: 卡羅來納州長尾小鸚鵡
亞 種: 2亞種
命名者與年代: Linnaeus, 1758

卡羅來納州長尾小鸚鵡(學名:Conuropsis carolinensis):是鳥綱、鸚鵡科的鳥類。平均體重280克,體長32-34厘米,翼展53-58厘米。雌雄羽毛同色,雄鳥體型略大。它們大部分的羽毛是綠色的,下體為較淺的綠色。在外部主要的羽毛上有黃色的邊緣。肩膀黃色。該物種最明顯的特徵是額頭和臉頰橙色。橙色的羽毛延伸到眼睛和臉頰上方。pp眼睛]]周圍的皮膚白色,鳥喙淺肉色。頭上的羽毛完全為鮮黃色。

棲息地首選 生長繁茂、樹木茂密的沼澤地和河流,雜草叢生的地區,更喜歡無花果林和柏樹沼澤。這些鸚鵡也成群結隊地在農田裡吃莊稼,它們在挖空的樹上築巢。以喙為第三肢,在樹上行走、跳躍和爬升。飛行迅速而優美。主要吃蒼耳屬植物的種子,還吃了許多其他植物的果實和種子,以及花蕾和昆蟲。曾經分布於美國東部,已經滅絕。[1]

形態特徵

卡羅來納州長尾小鸚鵡平均體重280克,體長32-34厘米,翼展53-58厘米。成鳥雌雄羽毛同色,但是雄鳥體型比雌鳥稍大。它們大部分的羽毛是綠色的,下體為較淺的綠色。主要的羽毛大多綠色,但是在外部主要的羽毛上有黃色的邊緣。肩膀黃色,繼續沿着雙翼向外邊緣延伸。大腿上部綠色,下部黃色。腿和腳淺棕色。該物種最明顯的特徵是額頭和臉頰橙色。橙色的羽毛延伸到眼睛和臉頰上方。眼睛周圍的皮膚白色,鳥喙淺肉色。頭上的羽毛完全為鮮黃色。

年幼的卡羅來納州長尾小鸚鵡的顏色與成鳥略有不同。臉部和整個身體呈綠色,下部較淺。它們的臉頰、翅膀和大腿缺少黃色或橙色的羽毛。孵化出的雛鳥被灰老鼠皮色的絨毛覆蓋住,直到大約39-40天出現綠色的翅膀和尾巴。雛鳥在1歲左右有完整的成年羽毛。

棲息環境

卡羅來納州長尾小鸚鵡的首選棲息地是沼澤和河流接壤的雜草叢生的土地。 這些長尾小鸚鵡還生活在農田上並吃莊稼。它們成群地在空心樹中築巢。更喜歡無花果林地和柏樹沼澤。

生活習性

行為
卡羅來納州長尾小鸚鵡成群繁殖,可以取信從100到1000隻左右的大群。它們在一個巢中築巢多達30隻鳥。是一夫一妻制。該物種是高度社會性的鳥類,這也可能是導致其滅絕的眾多因素之一。當一個人射殺一隻鳥時,族群會徘徊在失去的族群成員的上方,這也使它們變得脆弱。當地農民會獵殺整個種群以保存他們的莊稼。疑似北卡羅來納州的長尾小鸚鵡會遷移,就像在寒冷的冬天在北部各州看到的那樣。它們被觀察到舔食鹽水、泥土和沙子。
卡羅來納州長尾小鸚鵡以喙為第三肢,在樹上行走、跳躍和爬升。它們的飛行姿勢迅速而優美,拍擊翅膀時非常響亮,這些鳥類在飛行過程中幾乎從未保持沉默。平時會進行相互裝扮和抓撓,以保持社會凝聚力。喜歡乾淨,常用水梳理羽毛,以清除身體上的「螞蟻」。在白天主要是休息,棲息或日光浴,在清晨和日落時進食。
聲音
卡羅來納州長尾小鸚鵡飛行的距離可以離築巢點最遠達48千米。它們在飛行時大聲鳴叫。 數千米外都能聽到鳥群的聲音。在棲息時通常保持沉默,偶爾低鳴。 餵食過程中觀察到低而一致的顫動聲。 當發現掠食者時,該物種會發出刺耳的警告聲。鳥群會被受傷的同伴的鳥叫聲吸引住。卡羅來納州長尾小鸚鵡之間也可能通過視覺線索和相互誇耀相互交流。
食性
主要吃蒼耳屬植物的種子,還吃許多其他植物的果實和種子,以及花蕾和昆蟲。它們被記錄破壞了許多水果作物。會將未成熟的果實從樹上剝下來,吃掉種子。鳥群可能在幾分鐘之內毀壞一棵特定樹的果實。進食時用喙抓住食物,將食物放在爪中,並在用喙吃東西時將其抓住。
天敵
人類捕食卡羅來納州長尾小鸚鵡,將它們當作食物射殺和食用,也充作獎品,交易並馴化為寵物。雞鷹等猛禽會捕食該物種的成鳥或幼鳥,巢中的卵和雛鳥也可能會成為捕食者的獵物,例如浣熊臭鼬松鼠

分布範圍

卡羅來納州長尾小鸚鵡已經滅絕。它們曾經生活在美國,分布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至北卡羅來納州,以及北至紐約的沿海地區,也曾經生活在墨西哥灣州,遠至得克薩斯州東部以西,北至阿肯色州、密蘇里州、密西西比州和俄亥俄州河及其支流。在南達科他州、愛荷華州、威斯康星州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和西弗吉尼亞州也記錄了有卡羅來納州長尾小鸚鵡的蹤跡。最西部發生在科羅拉多州東部。

繁殖方式

卡羅來納州長尾小鸚鵡是一夫一妻制,一生中只有一個伴侶。 但是,沒有對交配系統進行任何研究,它們許多隻鸚鵡學會共享巢穴。 每年繁殖一次,春季繁殖,通常在3-4月之間。每窩產生2-5枚卵,平均孵化時間23天。在孵化期間雌鳥負責孵卵,雌雄雙方都照顧小鸚鵡。成鳥在餵養後代時粗心大意,一般初為父母的年輕鸚鵡在撫養時往往不成功。幼鳥成熟期18-19天。性或生殖成熟的平均年齡1歲。人工圈養的壽命長達30年。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滅絕(EX)。
種群現狀
卡羅來納州長尾小鸚鵡是美國東部的特有物種,指名亞種生活的區域從佛羅里達州到弗吉尼亞州,以及通過密西西比——密蘇里流域的魯多維希亞努斯。該鳥類在19世紀初仍然很常見,但在1832年,奧杜邦注意到它們的減少,這是隨着越來越多的人類從東部向內陸遷移。最後一批標本是查普曼於1904年在佛羅里達州奧基喬比湖附近採集的,儘管有關其存活的傳言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最後一隻被捕獲的卡羅來納州長尾小鸚鵡於1918年死於辛辛那堤動物和植物園。
瀕危原因
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是人為迫害(用於糧食、作物保護、航空養殖和女帽貿易)和森林砍伐(特別是在低地),其成群的性質以及與引進的蜜蜂競爭。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