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位於北京市豐臺區盧溝橋城南街77號盧溝橋景區,2008年9月10日在盧溝橋畔正式對外開放,擁有800多年歷史的盧溝橋有了自己的橋史博物館。它占地面積23000平方米,展館建築面積670.73平方米。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15公里處,因橫跨盧溝河-即今天的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這裡製造了「盧溝橋事變[1]」,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發展歷史

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15公里處,因橫跨盧溝河-即今天的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這裡製造了「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1444年曾重修。由於該橋毀於洪水而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11個涵孔。橋身左右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臥伏的大小石獅約500個左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在遊記中記述此橋並讚嘆不已。

盧溝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夜,駐豐臺日軍在盧溝橋畔中國守軍防區內進行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後,日軍藉口失蹤一名士兵,無理要求進入中國軍隊防守的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日軍遂向位於橋東的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攻擊,並企圖強奪盧溝橋。這就是「盧溝橋事變」或稱「 七·七事變」。中國守軍二十九軍官兵,在日軍蠻橫無理的挑釁和攻擊下,忍無可忍,奮起抗擊,打響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槍。

「盧溝橋事變」標誌着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從此,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前仆後繼,英勇鬥爭,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同時,抗日戰爭也使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一個重要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至今,盧溝橋的望柱以及宛平城城牆上,當年日軍的彈痕猶斑斑可見。盧溝古橋只准許行人步行通過,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目前,盧溝橋、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已經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紀念抗日戰爭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盧溝橋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

從1908年至1949年,盧溝橋沒有大的修繕工程,僅個別地方添配了欄杆和石獅。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盧溝橋的橋面加鋪了柏油,修了橋上的碑亭、石欄及柱獅。1967年,加寬了400餘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發起保護古橋,恢復古橋原貌的活動;統籌規劃,動員各界,組織修繕。工程籌資355萬元。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加固了原石欄望柱;清除了瀝青,恢復了橋面;同時修繕了宛平城,復原了城樓。並全面整修橋券橋墩。還對古橋全部望柱、欄板、地袱、橋面、華表、石碑等實施部分風化及防滲漏保護措施。橋面整修時,中間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橋的原狀。1997年6月,對部分被雷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修繕補救。為了保護好舊盧溝橋這座聞名中外的古橋,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興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

橋的東頭是宛平縣城,這是一座建於明末拱衛京都的拱極城。1937年7月7日在這裡爆發的「盧溝橋事變」,點燃了抗日戰爭的熊熊烈火,城牆上至今還留着累累彈痕。現在,宛平縣城已成為一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紀念地。城內北側建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城東側闢為「抗日戰爭烈士陵園」。城樓上有七七事變紀念館和中國古橋陳列館。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博物館位於北京市豐臺區的盧溝橋始建於金代,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中國華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聯拱古橋,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2008年9月10開始,在盧溝橋畔,占地面積23000平方米的盧溝橋歷史博物館正式建成對公眾開放,擁有800多年歷史的盧溝橋終於有了自己的橋史博物館。市民只要購買了盧溝橋旅遊區的門票,都可以在博物館免費參觀。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以大量圖片、文字、實物記錄了盧溝橋800餘年的歷史。分為科學之橋、藝術之橋、歷史之橋三個展室。其中,作為盧溝橋的鎮河之物,國家一級文物[2]遼金時期的鐵犀牛複製品、在宛平城出土的明代腰牌的複製品以及盧溝橋修繕時替換下來的欄板一件、望柱兩根和明代武俊碑等珍貴文物,都是首次在市民面前亮相。

為進一步加快盧溝橋地區的發展步伐,豐臺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盧溝橋文化旅遊區建設,從2005年開始,陸續建設了盧溝橋廣場、宛平廣場、宛平大街,並將原盧溝橋史料陳列館改造擴建為盧溝橋歷史博物館。2008年7月,曉月湖實現了蓄水,豐臺區委、區政府又對曉月湖周邊的環境進行了綜合治理,作為「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曉月」景觀得以再現。

建館過程

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15公里處,因橫跨盧溝河-即今天的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這裡製造了「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1444年曾重修。由於該橋毀於洪水而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11個涵孔。橋身左右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臥伏的大小石獅約500個左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在遊記中記述此橋並讚嘆不已。

為進一步加快盧溝橋地區的發展步伐,豐臺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盧溝橋文化旅遊區建設,從2005年開始,陸續建設了盧溝橋廣場、宛平廣場、宛平大街,並將原盧溝橋史料陳列館改造擴建為盧溝橋歷史博物館。2008年7月,曉月湖實現了蓄水,豐臺區委、區政府又對曉月湖周邊的環境進行了綜合治理,作為「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曉月」景觀得以再現。

視頻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 相關視頻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開館 三維圖卷重現歷史
小主播黃植帶你感受盧溝橋的歷史厚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