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廈門鄭成功雕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廈門鄭成功雕像1985年8月27日,民族英雄鄭成功大型雕像在鼓浪嶼復鼎岩落成。該塑像高15.7米,重1617噸,由23層泉州白花崗岩[1]精雕砌。

鄭成功(1624-1662),福建泉州南安人,明末清初軍事家,民族英雄,被封為延平王。

鼓浪嶼,在他曾經屯兵的地方,流傳着大量有關鄭成功的人生歷程和光輝事跡的民間故事和傳說。這裡的一口古井,海里的一塊礁石,山上的一個石門…都有一段關於鄭成功的故事。而這些傳說故事歷經歲月風雨,至今依然代代流傳。

選址與材質

在塑像前期,專業人員沿鼓浪嶼海邊尋找合適地點,最終敲定覆鼎岩,因為他們認為:1. 氣勢取勝。覆鼎岩高22米,三面環海,並與台灣遠望;2.可見度高。是進出船舶的必經之路,即便是在鷺江道散步、搭乘輪渡的遊人,抑或是在鴻山頂泡茶的居民都能看見;3.環境優質。四周環境寂靜,背靠樹木蔥鬱風景甚佳的升旗山,適合肅穆的紀念像放置;4.覆鼎岩岩體穩固。

定下地點後,製作小組開始研究各種岩石小樣。廈門雖然盛產花崗岩,但含少量鐵,容易生鏽,如果採用需經嚴格篩選。附近產地的泉州青草石或南安大理石,色澤清淺,質地堅硬,利於精雕細琢,也在考慮範圍之內。

步驟二.鄭成功的人形調查

設計組分三批行動,有的着手整理鄭成功紀念館的相關資料,有的到鄭成功家鄉南安石井進行訪問調查,有的前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邊查資料邊訪問專家學者,可謂做足準備功夫。

在累積了越來越多的形象素材及文字資料後,設計組漸漸得出塑像的基本構思,即要在外形上產生文韜武略的統帥風度,又要表現出當時的精神風貌。前前後後,福建省博物館做了十多件草稿,再從中選4個放大翻成50-55公分高的石膏小樣,到各地專家組徵求意見。

在1982年6月14日這天,才圓滿落實:人面儒雅,耳朵大顯穩健,雕像高度15.7米,寬9.2米,重1400多噸,由625塊泉州白花崗雕鑿嵌接而成。不加底座,直接立於岩石上,衣裙披風的飄動幅度大,體現出風動感。雕像分25層,地基深入岩層3米,並配備防雷設施,可抗12級強颱風,8級以上地震。

儘管前期準備繁瑣複雜,鄭成功雕像的建造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步驟三.設計製作組成員

擔任主要創作的時宜女士,是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創作研究室副主任,參加過首都十大建築及毛主席紀念堂等大規模建築雕塑創作,經驗十分豐富;其次的李維祀與孫錫麟,兩人同在五十年代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後到福建工作,在此次配合時很默契;王繼權、曹恆均畢業於藝術院校,前者在省博物館[2]工作,是名多產的年輕雕塑家。

視頻

廈門鄭成功雕像 相關視頻

廈門鄭成功雕像旅遊景點
實拍廈門鼓浪嶼皓月園,鄭成功雕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