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反輻射導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反輻射導彈》是中國漢字里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名詞解釋

我們知道,現代化武器裝備區別於傳統武器裝備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電子化程度高。一艘艦艇、一架飛機、一枚導彈,都有許許多多複雜的電子設備進行探測、指揮和引導。在這些電子設備中,最好的是雷達,因為它是探測、跟蹤、識別和引導武器進行攻擊和反擊的關鍵性裝備。一型裝備,一種武器,如果失去雷達的引導,就像一個身強力壯的健將失去了雙眼一般,任憑你渾身是膽,力大無比,也很難找到你所要攻擊的對象,更不用說進行攻擊了。為了摧毀雷達系統,從 50 年代末開始,就研製第一代反輻射導彈,目前已發展了十多個型號,發展到第三代,它們主要集中在美、蘇、英、法等幾個國家

反輻射導彈是一種利用敵方雷達輻射的電磁波發現、跟蹤並摧毀目標的導彈,所以又叫反雷達導彈。世界上最早的反輻射導彈是美國 1964 年裝備使用的「百舌鳥」導彈,它也是世界上第一次用於實戰的反輻射導彈,60 年代中期在越南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百舌鳥」導彈代號為 AGM-45A,屬空地導彈中的一種型號,主要裝備攻擊機和戰鬥機,先後共生產 2500 枚左右,現已停產並逐漸退役。作為第一代第一型反輻射導彈,「百舌鳥」的性能並不算好,它彈長 3.05 米,彈徑 0.2 米,射程 12 公里,最大飛行馬赫數 2,發射重量 177~181 公斤,發射高度 1500~10000 米,戰鬥部重 66.7 公斤,有效殺傷半徑 15 米。除「百舌鳥」外,第一代反輻射導彈還有前蘇聯的「鮭魚」AS-5,它於 1966 年服役,是一種較大型的導彈,彈長達 8.647 米,彈徑 1 米,翼展 4.522 米,射程 50~170 公里,發射重量 3983 公斤,戰鬥部重達 150 公斤。

第二代反輻射導彈是 70 年代服役的導彈,主要型號有:美國的「標準」 AGM-78A、B、C、D 和「百舌鳥」改進型、AGM-45A-9、ACN-45A-90,前蘇聯的「王魚」AS-6 和英法聯合研製的「瑪特爾」AS-37。這幾型導彈中,性能最好的是前蘇聯的「王魚」AS-6 反輻射導彈,它長達 9 米,射程低彈道時為 250 公里,高彈道時可達 700~800 公里,最大飛行馬赫數在高空飛行時能達3,發射重量 4800 公斤,發射高度 10000~12000 米,制導方式為慣性加末段被動制導,戰鬥部重量達 1000 公斤,1972 年服役後主要裝備圖-16H 和圖-22M轟炸機。「王魚」導彈在彈長、射程、速度、發射重量、發射高度和戰鬥部重量六項指標中居世界反輻射導彈之首位。

第三代反輻射導彈是 80 年代以後服役的導彈,主要型號有:美國的「哈姆」和「默虹」,代號分別為 AHM-88、AGM-136(此外還研製了一型「響尾蛇」AGM-122A,但尚未裝備);英國的「阿拉姆」;法國的「阿瑪特」和蘇聯的 AS-9。除上述空射反輻射導彈外,以色列還於 1982 年研製成功地地型「狼」式反輻射導彈,並在黎巴嫩戰場投入使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