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化之美(馬文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變化之美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變化之美》中國當代作家馬文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變化之美

蘇軾有詩曰:「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天有陰晴,月有圓缺,世間的萬事萬物時刻都在變化,在變化之中呈現出變化之美。一輪明月掛在天上,在不同的時刻,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美。上弦月、下弦月,以美妙的形象給人以美的享受;朗朗的圓月,高掛在天空,既能給世間帶來明朗,同時讓人產生美好的聯想,想到人間的團圓,人生的美好。

四季的變化,更是異彩紛呈。唐代高僧天門慧開禪師有詩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春天艷麗的鮮花,夏天怡人的清風,秋天朗朗的明月,冬天飄舞的雪花,無不給人帶來審美的享受,使人陶醉在大自然變化的美妙之中。

美,很多體現在色彩方面。人們對色彩的感覺,不僅僅是生理反映,而且是一種「審美反射」。山色隨四季而變化,古人總結為「春山艷冶,夏山蒼翠,秋山明淨,冬山慘澹」。清代畫家惲格在《南山畫跋》中寫道:「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妝,冬山如睡。」山色的變化,使我們產生審美反射,使我們產生美妙的聯想:看到春山,山花爛漫,眼前仿佛是妙齡的少女:看到夏山,草樹茂盛,眼前仿佛是美麗的少婦;看到秋山,五彩繽紛,眼前仿佛是中年婦女,在成熟中放射出迷人的光彩;看到冬山,銀裝素裹,「山靜如太古」,眼前仿佛是酣睡中白髮蒼蒼的老人。山色的變化是多麼美,給人的感覺又多麼美妙。

隨着時間的不同,季節的變化,大自然給人以不同的美感。

地點的不同,場景的變化也會給人帶來不同的審美感受。有人說過,賞景最佳處是:樓上看山,城頭看雪,燈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有一番情趣。我們在這裡不說美人,而只談看風景。因為選擇的地點的不同,給人的情趣就不同。

清代學者張潮曾以「看月亮」為喻,以場景的變化,闡述人生境界之美。第一種是」隙中窺月「,許多人受一定的時間、空間等多方面的限制,只能從縫隙中看月亮。我想這」隙中窺月「一定讓人更能體現出珍惜之情。

第二種是「亭中望月」,從屋裡走出去,到了庭院中,漫步亭廊,舉頭望月,情境淡雅,情趣橫生。庭中望月,天地如此開闊,世界如此廣袤,人間如此美好。試想一下,一對年輕的戀人,春天漫步在海邊,海風輕拂,明月朗照,情語綿綿,一起嚮往着美好的未來,這朗月佳境該有多麼美好。再試想一下,一對年邁的老夫婦,白髮飄飄,秋天坐在老樹下的藤椅上,仰頭望着天上朗朗的明月回憶着一幕幕往事,這又多麼富有詩意。此時我想到林語堂的話,他說過:「物之能感人者,在天莫如月,在樂莫如琴,在動物莫如鵑,在植物莫如柳。」觀察得多麼細膩,確有見地。這些感人之物,有時即使是剎那間的感受,但入了眼,即是永恆。

第三種是「台上玩月」,站在高台上與月嬉戲,例如大詩人李白的詩:「舉頭望明月,對影成三人。」還有現代的歌詞:「今夜對酒月亮,思戀風吹草浪。」這是一種何等快樂的境界!

古今中外許多學者都從不同角度闡述過變化之美。我們在經典文字中神遊,吐出濁氣吸收清氣,體驗領略變化之美,既能獲得美的感受,又能在心理上獲得收穫,感受愜意。

在葛洪的筆下,「H春去秋來徐察陰陽之變,水窮雲起,默觀元化之流」不是變化之美嗎?

紀曉嵐的方圓之道,充分地揭示了人生處世的變化之美:傳統中國人的處世之道,就凝聚在一枚小小的古銅錢中,外面圓圓的,中間是稜角分明的方孔。它預示着「外圓內方」的做人道理。方,做人的正氣,優秀的品質;圓,處世的技巧,圓滑的行動。方,原則性;圓,靈活性。因為紀曉嵐通曉方圓之術,所以在和珅攬朝政的時代,紀曉嵐能夠在朝廷上有比較顯赫的地位,要風有風,要雨有雨,使得貪官和珅也奈何不了他。

老子的《道德經》包含了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比較系統地揭示了事物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關係。在對立和依存之中體現了變化之美。陰陽、禍福、善惡、美醜、難易、進退、虛實、靜躁、強弱、剛柔等等,都在變化之中,昭示了大自然的規律,「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合,前後相繼。」這也都體現了變化之美。

事物在變化之中不僅表現了美,也體現了哲理。

縱觀歷史人物,許多吉凶禍福都是由於自身。正如葛洪在《抱朴子外傳》中所描述的:「周公代理國政,伊尹廢黜了太甲,霍光廢掉了伊五,孫綝使吳少帝退位,被稱為合乎正道變通來安定國家,但周公被放逐時艱難窘迫,道路上流言遍布:伊尹最終被殺,大霧下了三天;霍光災禍幾乎及身,死後不久全家覆滅;孫綝不長的時間就身首異處。都是笑聲沒停,而嚎啕大哭之聲已經響起了。」葛洪舉例說明了變通的反覆無常,變通也是變化,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並不是所有的變化都是美的,這是符合哲理的。笑聲沒停,而嚎啕大哭之聲已經響起了,現在的中國有數不盡的貪官,不都是這樣的下場嗎?

禍兮福之所倚,禍福相

生,人生不僅是奼紫嫣紅,花團錦簇,還有淒風冷雨,寒風苦露,這是大自然的規律。葛洪在《抱朴子外傳》中說:「從來沒有旺火不熄滅的,從來沒有滿溢的水不減少的,光明的東西有成為被委棄的預兆,春草的嫩綠是秋天枯黃的開始,太陽升起到天空中央就會西斜,月亮圓了就會虧缺,春夏秋冬四季按順序完成使命而逐一退去。」葛洪從大自然的各個方面的變化說明了隆盛和滅亡互為首尾,悲哀和快樂互為早晚的哲理。「隆隆者絕,赫赫者滅,有若春華,須臾凋落。」真是莫向落花長太息,世間何物無終盡。

在蘇軾的筆下,則是「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宋-朱敦儒的《西江月》寫得好:「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不須計較苦勞心,萬事原來有命。幸遇三杯酒好,況逢一朵花新。片時歡笑且相親,明日陰晴未定。」明日陰晴未定,不就是變化嗎?我喜歡這首詩,寫得並不消沉,而是看透了人生,明了了大自然及其哲理。

其實人的一生觀念也在隨着年齡的增長也在不斷地變化,年輕時看遠,中年時看透,老年時看淡。這不也是人生變化之美嗎?

道的可貴之處在於知道變化。

中書郎周昭(?——261年)是位才德出眾見識卓越的名儒,曾著有《周子》九篇。他對道家有深入的了解,曾提出樂道、憂道、守道的觀點。他說:遇到天下太平而加以讚美,這種作法可稱為樂道;遭逢天下混亂而加以挽救,這種作法可稱為憂道;天下大亂,不能挽救而遠遠躲開,這種作法可稱為守道。虞、舜就是樂道者;孔子就是憂道者,微子就是守道者。

虞、舜和孔子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歷史人物。微子,一般人可能了解得比較少。

商紂王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屠戮功臣,剖忠臣比乾的心,這在《封神演義》中都有描寫。微子的母親生有三個兒子,子啟就是微子,是老大。老二是中衍,老三是受德。按道理繼承王位的應該是老大子啟,但是由於當時子啟的母親還是妾的身份,到他母親生老三的時候,他的母親已經扶正為王后,所以根據當時朝廷的規定,繼承權就歸了老三中德,也就是後來的紂王。微子就是商紂王的大哥。商紂王不實行王道,奢侈殘暴,微子多次進諫,終不見效。微子就徵求太師箕子的意見。箕子說:「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太師的意見是現在如果真能治國,國家得到整治即使獻出生命,也沒有什麼遺憾的。但是假如為此死了,國家還得不到整治,還不如離開。微子審時度勢,知道商朝已經大勢已去,自己決定離開。周武王滅商後,微子肉袒而縛,向周武王說明了自己遠離紂王的情況。武王深受感動,恢復了他的官位。

微子懂得道的變化之妙,審時度勢,保全了自己,這種行為被周昭成為善於守道。

觀月有「隙中窺月」、「庭中望月」、「台上玩月」之別,審道有樂道、憂道、守道之差,這變化之美,無限廣闊。以歷史來說,中國的歷史有情史、艷史、秘史,還有正史。多色調的生活,使得中國的文化淵源豐富多彩;思想的多樣性,使人類文明的燦爛之花,萬紫千紅。我們閒暇之時步入其中,學習、品味、鑑賞,領略崇高,問津壯麗,體驗多元,增加胸中的珍藏,使豐盈的內心有春風也有雨露,真是其樂無窮。

音樂的美在於音節、音色和節奏的不斷變化,舞蹈的美在於豐富多彩舞姿的變化,書法的美在於揮灑自如神妙的變化------藝術在變化中呈現出美,中國的文化也必須在傳承本來,吸收外來,嚮往未來的不斷發展變化中豐富多彩。

這變化之美是何等的美妙![1]

作者簡介

馬文田,黑龍江省綏稜縣人。綏化市作協會員,中國城市文化研究中心創作研究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