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記之三:你是老師還是「魔鬼」(為生歌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變形記之三:你是老師還是「魔鬼」》是中國當代作家為生歌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變形記之三:你是老師還是「魔鬼」
我們都做過學生,在人生的長河中遇到的老師很多、很多,即便現在每每談起自己的老師,還津津樂道。當然能夠讓我們永遠難忘的老師都是在我們上學時,能夠真正給我們啟迪,對我們一生都起很大激勵作用的老師。
我想曾先生的兒子在自己的人生當中也會永遠的記住一個老師,曾先生在新市一民辦小學上學的兒子,因為沒交200元「定位費」,被老師打了兩巴掌,並且罰他坐在地上上課,孩子現在不敢上學了,而曾先生的兒子才10歲。
還有鬧得沸沸揚揚的「楊不管」老師,說道死去的學生,他覺得很慚愧,對不起死者親人。但目前對他自己成為眾矢之的的狀況,他更覺得有些冤枉。他說:「課堂上出了這麼大的事情,不可能完全推卸責任,可是說責任全在我身上也不是事實。」楊老師認為,他的責任主要是在當時沒有跟着去醫院,確實沒保護好孩子。他說當時沒想到有這麼嚴重,也怕課堂上再出亂子,而且班主任已經去了。
還有丟下學生,只顧自己逃命,品質不佳的四川都江堰光亞學校的老師範美忠。他在汶川大地震中一跑成名,成了有名的「范跑跑」。
教師可是人類最偉大、神聖的職業!孔子在一生的教育生涯中,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好教師,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不斷地自覺修養自己的德行。總結了修養德行六條原則:(一)立志,他要求一個人不應以目前的物質生活滿足,還應有對未來的精神上更高的追求,要有自己的理想並準備盡社會義務。他說:「苟志於仁矣,無惡也」,他還說:「三軍可奪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意思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志向不可強制改變。(二)克己,孔子主張處理人際關係時,要求約束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禮,仁的規範,他說「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要求自己遇事先反躬自問,隨時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道德規範。(三)力行,要求自己修養道德、言行一致,才是一個正人君子。他常告誡自己和學生要「言必信,行必果」。(四)中庸,他在教育實踐中曾經提出一個著名論點,叫「誨人不倦」。這是來自他對求知者認真負責的態度。他曾謙遜地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論語·述而》)意即:「說我聖,說我仁,我都不敢當!我只是永不自滿地學習,永不疲倦地教誨弟子而已。」還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他一生就是以這種認真嚴肅、負責的教學態度,忠誠地、百折不撓地履行一個教師的義務和職責。(五)內省,他主張內省是日常必要的修養方法,內省不是閉門思過,而是就日常所做的事進行自我的思想檢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規範。他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又說「三人行必有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六)改過,孔子認為:人犯錯誤是難免的,關鍵在於力求改過。他說:「丘有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他認為犯錯誤是一時的,能正視錯誤,公開改正,會受到大家的尊敬,他指出「過而不改,是為過也」。
我們無法比及聖人,難道做個稱職的老師還難嗎?在一項調查中,問老師能否擁有孔子一樣嚴謹的教學態度,老師回答多是:「我們也想如孔夫子那樣,可是今天評比,明天檢查,把老師的耐心、細心、愛心都磨掉了。再說,中國幾千年來,有幾個孔夫子?」可見時代不同了。
弘揚傳統文化中「為師」的精神,營建一片學術淨土,構建學校文化的精神堡壘,有效地抵制當前低俗浮華的空氣,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才是為師之道!可別讓老師的神聖職業在學生的眼裡都成了「魔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