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變態 |
中文名: 變態 外文名: metamorphosis, pervert 拼 音: biantai 定義一: 事物的性狀發生變化 定義二: 生物個體發育過程中的形態變化 定義三: 人的生理、心理的不正常 注 音: ㄅㄧㄢˋ ㄊㄞˋ |
變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iàn tài,意思是:1、改變原來的形態。變成不正常的狀態。2、胚胎髮育期內動物外形、內部結構和生長習性上的一系列變化(如昆蟲的幼蟲變成蛹或蝌蚪變成青蛙)。3、還指人的心理方面的不正常。
釋義
1、謂萬事萬物變化的不同情狀。
2、指事物的情狀發生變化。
3、某些植物因長期受環境影響而在根、莖、葉的構造上、形態上和生理機能上發生特殊變化的現象。
4、指人的生理、心理的不正常狀態。
出處
《荀子·君道》:「貧窮而不約,富貴而不驕,並遇變態而不窮,審之禮也。」
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公(袁可立)久在東疆,於諸大醜變態甚悉。政府欲借公為功。」王先謙集解引 王念孫曰:「言徧遇萬事之變態而應之不窮也。」
清 黃遵憲《雜感》詩:「常恐後人體,變態猶未盡。」
唐 劉禹錫《代謝手詔表》:「鸞鳳騫翔而變態,煙雲舒捲以呈姿。」
唐 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形容》:「風雲變態,花草精神,海之波瀾,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塵。」
仙人掌的針狀葉、馬鈴薯的塊莖等。
茅盾《三人行》八:「他覺得這個女孩子的心理有點變態,既對於一切事都不感興味,並且把一切人都看成仇敵了。」
朱光潛《藝文雜談·資稟與修養》:「這種雙重人格究竟是一種變態,如論常例,文品表現人品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一些與大眾認知或行為不符的、由個人性格特點不同所決定的現象其實並無對錯之分,只有多少數區別,不應用貶義的「變態」評價。
相關釋義
現代詞義對「變態」理解
心理、行為上異於常人而且呈現病態。
經常做出正常人無法理解事情或違背常理行為的人。
能做出令人厭惡、反常的舉動。
精神病或者神經不正常。[1]
參考來源
- ↑ 人到底有多變態?如何定義變態?,知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