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北市雙福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北市雙福宮
圖片來自temple01

財團法人台北市雙福宮,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同區雙連街37號,為主祀福德正神道教廟宇。該建物興建於1971年,今為位於台北大同區之仿古廟宇建築。另外,該廟宇的組織型態為財團法人制,祭典日期則是每年農曆之二月初三

沿革

本宮原名「雙連福德廟」,由於年代久遠,創建時日不詳,據稱創建於清乾隆中葉時期,距今約有二百六十年歷史;起初建在「雙連埤頭」出口處(今雙連國小附近,土名「田寮」)之簡陋小祠,昔時這一帶水田一遍,池沼遍佈,成為當地農民晨昏膜拜之土地神。至咸豐二年(1852)遷至土名「豬哥寮頭」(今寧夏路、民生西路口)繼續奉祀,後因年久失修,光緒十七年(1891)由保正(今里長)周定國幕資重建,並正式命名「雙福宮」。宣統二年(1910)日人實施市區改正,闢路拆廟移至今蓬萊國小旁,搭蓋約八坪小祠。昭和六年(1931)該國小擴建校地,再遷至下奎府町(今承德路、民生西路口,廟址民生路127號,民國五十三年改為民生西路)。民國六十年民生西路拓寬,廟地適在路基被拆,六十年由當地諸善信集資在現址購屋一棟約六十建坪三層樓公寓充作廟地。因受行政區域及街道變更,本宮先後歷經四次遷移,至此終於底定,嗣由當地仕紳陳東岳出面籌設管理委員會以維持廟務正常運作,民國七十三年再改組財團法人台北市雙福宮董監事會,惟至民國八十六年二月十二日被一名精神異常男子縱火,廟內部份古老神像、器物付之一炬,損失慘重,幸在諸善信共同努力下迅速復原,廟貌煥然一新,於八十七年二月十三日(農曆正月十七日)重新入廟安座,一樓主神福德正神,二樓關公殿,三樓觀音殿等眾神仙佛齊聚一堂,形成雙連地區居民的信仰中心。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1] 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復興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實際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與農村地區的土地廟相對的,是供奉城市守護神的城隍廟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中國大陸土地廟

潮汕土地廟

土地神在潮汕俗稱為伯公。土地廟亦稱伯公廟或寫作福德老爺廟、福德古廟。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有伯公神位,商鋪也不例外。伯公廟規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為普遍,田野、山嶺、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爺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爺夫人,是和藹可親的形象。

參考文獻

  1.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