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灣黃山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灣黃山雀

中文學名: 台灣黃山雀
拉丁學名:Parus holsti
別 稱:黃山雀、師公鳥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科:山雀科
屬:山雀屬
種: 台灣黃山雀
命名者及年代: Seebohm,1894
英文名稱: Yellow Tit
同種異名: Macholophus holsti
保護級別: 近危(NT) IUCN標準

台灣黃山雀[1](學名:Parus holsti)體長約13厘米。頭頂至後頸黑色,有一長的黑色羽冠,羽冠末端和後頸中央白色。背蒼綠色,兩翅和尾黑色,羽緣藍灰色,外側尾羽白色。額基和下體鮮黃色,尾下覆羽白色,雄鳥腹部有一黑斑。

台灣特有種鳥類中唯一的山雀科鳥類,然族群數量不多,是較少見的留鳥,一般棲息於海拔800~3000米的闊葉林內,以昆蟲類為主食,植物之漿果、種籽、果實等亦為喜愛的食物之一。常單獨或成對溷群於其他畫眉科和繡眼鳥科鳥類中。叫聲為重複歡快的chichishui~chichishui,zijide、zijide或jijiang、jijiang、jijiang聲;示警時作似責罵的叫聲。

形態特徵

雌雄羽色相似。額基、眼先、臉、頰鮮黃色,額、頭頂至後頸黑色,羽冠亦為黑色,後部冠羽末端和後頸中央白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綠色具藍黑色金屬光澤。尾暗藍色或黑色,羽緣藍灰色,外側尾羽外翈白色。兩翅黑色,羽緣亦為藍灰色,內側飛羽具白色尖端。頦、喉、頸側、胸、腹等下體鮮黃色,兩脅沾橄欖色,尾下覆羽白色。雄鳥肛周黑色,在腹部形成一塊黑斑。

雌鳥和雄鳥相似,但腹無黑斑,上體黑色部分多為暗橄欖綠色

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腳灰藍色。

大小量度:體長110~130毫米;嘴峰9~12毫米;翅長72~76毫米;尾49.5~54毫米[2]

生活習性

遷徙留鳥,不遷徙。

習性: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與繡眼鳥、畫眉和其他山雀混群。多在高大喬木頂部枝葉間,很少到低枝和林下活動。性活潑,行動敏捷,常頻繁地在樹冠枝葉間跳躍和穿梭。繁殖期間鳴聲清脆悅耳,其聲似「自己的,自己的」或「急降、急降、急急降降」,有時1次鳴唱時間長達1分多鐘。雌鳥也會鳴唱,聲音沒有雄鳥悅耳。非繁殖季很少鳴叫。

食性:主要以小型昆蟲、種子、果實等為食[3]

叫聲:重複歡快的chichishui-chichishui;zijide, zijide或jijiang, jijiang, jijiang聲;示警時作似責罵的叫聲[4]

棲身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2500米茂密的闊葉林上層。 非繁殖季也會到針闊葉混交林或次生林中活動。

生長繁殖

繁殖期4~6月。通常營巢於天然樹洞中,距地高6~10m。巢呈碗狀,主要由枯樹葉、竹葉、枯草和苔蘚等材料構成。每窩產卵3~5枚,卵白色、被有黃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卵的大小為17mm×13mm。也會利用鳥巢箱。在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巢箱中繁殖的黃山雀,3月20日起有築巢行為,每窩產卵數為4.5±0.6枚。由雌鳥負責孵蛋,雄鳥提供食物給巢中雌鳥。

分布範圍

僅分布於中國台灣省

亞種分化

單型種,尚無有效亞種。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未量化,在原產地為非常見或稀有鳥種(del Hoyoet al. 2007)。台灣約有100~10,000繁殖對(Brazil 2009)。

黃山雀的分布十分局限,只出現在台灣中海拔山地的原始闊葉林上層,在分布區域內族群密度普遍很低,即使在適宜的地點,族群數量也不多。過去曾有不少捕捉壓力,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動物,幸而當前主要棲地已有相當面積獲得保護。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近危物種(NT),2012年評估。

該種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5]

視頻

我的黃山雀

參考資料

  1. 台灣黃山雀(附圖),360個人圖書館,2019-03-18
  2. 台灣黃山雀形態特徵,新浪網,2018-08-17
  3. 台灣黃山雀生活習性,新浪網,2018-08-17
  4. 台灣黃山雀技術, 鳥類-百問中文庫,2016-08-07
  5.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黨政機關,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