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灣水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灣水鹿照片來自
台灣水鹿照片來自

台灣水鹿為臺灣特有的亞種,多於清晨與黃昏活動,棲息於海拔1000公尺以上中高海拔原始森林,多活動於近水源的草地,以樹葉嫩草為主食。目前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與花東山區,民間養殖族群不少,但野外族群並不常見。

台灣水鹿眼下具有明顯的,於生氣或興奮時會張開,故又有「四目鹿」之稱,眼下腺的分泌物常結成硬塊,用來磨擦於生活領域的樹上做記號。本種體長180至240公分,雄鹿肩高可至120公分,雌鹿則約80公分,尾長則均約15公分。幼年時水鹿身上有斑點,成年後斑點會褪去。

雄鹿具有「三尖二叉」狀的角,三歲後會開始分岔,至五歲則維持兩叉三尖不再分支。鹿角每年硬化後會脫落重長,其主幹比短而粗。[1]


【水鹿小檔案 】

學名:Cervus equinus swinhoii

分類:偶蹄目,鹿科,鹿屬

保育: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肩高:102~160公分

體長:162~246公分

生命週期:孕期約260天,約2歲達到性成熟,母鹿大部分6月開始發情,平均壽命15~20歲。

解角週期:僅雄鹿長有角,每年更換1次,12月到隔年2月間鹿角會脫落(解角),並開始長出新的鹿角(未鈣化成熟的鹿角稱為鹿茸,不是耳朵裡的毛),6到7月硬角(鈣化成熟的鹿角)。滿1歲後能長出單尖角,之後隨年齡增長,可長到2叉3尖,也曾有目擊3叉4尖者;鹿角的表面也會隨著年齡愈趨粗糙多皺摺。[2]

棲地類型 中、高海拔森林、草生地

微棲地類型 闊葉林針葉林、灌叢、草生地

族群狀況 稀少

分布狀況 原分布於全省中、低海拔,因棲地破壞及獵捕壓力逐漸侷限於中、高海拔少數地區

國家公園分布狀況 玉山國家公園 雪霸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 陽明山國家公園[3]


台灣水鹿簡介

形態特徵

體長約210~240公分,尾長約15~30公分,雄鹿肩高可達1.2公尺,雌鹿體型較小。毛色為棕褐色,夏季毛色較鮮亮,冬季毛色較暗淡,成鹿身上沒有斑點,而幼鹿身上仍有些許的斑點。尾臀部沒有臀斑,尾巴的毛較長,牠的尾巴在鹿科動物中算是較長。雄鹿會長鹿角,雌鹿則無。[4]

生物習性

水鹿是一種很能適應崎嶇山地的動物,堅硬的蹄甲,長而有力的四肢,可在陡峭溪谷中來去自如。

台灣水鹿通常以晨昏為主要活動時間,水鹿經常單獨行動,雌鹿與幼鹿也常會組成2 ~ 4隻的小社群,偶爾也有雄鹿的單身漢群,社群的組成也可能與季節有關,例如每年9 ~ 11月發情期常可看到雄鹿與雌鹿共同行動。

水鹿是台灣食草動物中體型最大的,食草動物的體型高度往往決定了牠們取食植物的種類。水鹿多半吃食及肩高度的植物,牠們吃的樹葉比草多,尤其是攝食森林下層的灌木

棲所分布

水鹿分布的海拔高度,從清朝時的300公尺提高到目前的2000公尺以上,多半沿著高山溪谷分布。目前雪霸、太魯閣、玉山國家公園、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和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內都可發現水鹿。

保育現況與監測成果

水鹿受到狩獵壓力和棲息地的破壞,使得中大型哺乳動物的分布越來越侷限在高山地區,目前水鹿基礎生態的研究仍嫌不足,而台灣山區地形險峻,山區野生動物的調查相當困難,可能增加經營管理的難度。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97年曾針對水鹿棲地進行研究,深入探討水鹿的分布情形、相對豐度、棲地環境的偏好、環境因子與棲地選擇之關聯、及人為干擾對其分布與行為的影響。

研究發現,在南湖山區及其鄰近山區、耳無溪流域、奇萊山區與磐石山區均有穩定水鹿族群。草坡與溪流環境最常發現水鹿痕跡,而草坡與針葉林交界的地區也是水鹿經常使用的環境。評估狩獵壓力與遊憩壓力結果推測,水鹿主要分布在狩獵壓力低的地區,而遊憩壓力可能影響了水鹿對人類之行為反應,但對水鹿分布之影響不如狩獵壓力之重。[5]


台灣水鹿的保育困境

在過去,棲地破碎化與狩獵壓力,對臺灣水鹿的種族生存造成威脅,直到接近2012年時,水鹿的數量才逐漸回升。然而,水鹿有喜食樹木幼苗與啃咬樹皮的特性,當水鹿族群超過一定數量,便會造成環境的負擔;如樹木因水鹿環狀剝皮而死亡,對生態環境與林業發展即有很大的影響。這樣的兩難,讓保育相關人員苦惱不已,這也幾乎成為近年水鹿座談會上的主題。

「我們對於水鹿的基本研究還是很缺乏,不應該現在就談那麼細的研究方向。」徐國士教授在座談會上指出,在過去松鼠吃杉木樹皮的例子上,是經由許多人投入研究後,才發現是人類砍伐過多闊葉樹木,造成松鼠沒有堅果可以食用,個體才因此改變食性,「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基本資料,包括族群數量以及遷徙模式。現在,每個人提出問題,我們先把它寫下來,從基本面去思考、匯整、區隔,再交給管理處分配研究。」在經過腦力激盪後,水鹿跨域整合匯談所做出的主要結論包含:研究單位需建立可靠的研究方法估算水鹿族群數量並找出水鹿啃食樹皮的原因、三個高山國家公園分工進行跨域研究同時定義熱點、建立資訊平台並邀集各單位共同蒐集資料並進行資源整合、與在地居民建立共管機制、針對不同樣區進行遺傳多樣性研究。(引用文獻:國家公園季刊,2013年3月。水鹿跨域整合研究及棲地經營管理。內政部營建署,台北市。)[6]


丹大水鹿 為台灣水鹿始祖

丹大水鹿照片來自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發現,台灣水鹿可能因為地理隔離、棲地選擇等因素,演生出兩種不同的族群,而丹大野生動物棲息環境的台灣水鹿具有兩大族群的部分特徵,可能是台灣水鹿的共同始祖。

太管處保育課長陳俊山指出,去年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王穎教授,針對「台灣水鹿跨域整合研究」研究發現,台灣水鹿有南北遺傳分化現象,以奇萊磐石雪山為界,分為陶塞溪中下游類群,包括太魯閣陶塞溪中下游、雪霸國家公園翠池與志樂溪的水鹿,遺傳特徵與台灣其他地區有明顯不同;另一群則為中央山脈主要類群,包括南湖陶塞線、奇萊山區、磐石山區、丹大野生動物棲息環境與大武山水鹿。

具有兩大族群的部分特徵

其中丹大野生動物棲息環境的台灣水鹿,具有兩大族群的部分特徵,推測可能是台灣水鹿的共同始祖,研究單位推測這兩群分歧時間在五萬八千年至十一萬八千年,大約是台灣前次冰河期。

台灣地理位置為世界水鹿自然分布範圍的最東處,台灣水鹿棲地也是世界水鹿棲地中緯度與海拔最高的地區之一,過去因為棲地開與狩獵壓力,造成水鹿族群一度銳減,近年來因保育意識抬頭,族群繁衍快速,數量漸增。[7]


台灣水鹿圖片

*台灣水鹿攝於丹大溪溪源,該雄鹿鹿角為2叉3尖,可判斷至少大於三歲。
*水鹿鹿角摩擦樹幹的痕跡
*保持警覺狀態的台灣水鹿
*水池成杝為水鹿聚會的場所
禾草類是高海拔水鹿最主要的食草


時間才能回答的問題──台灣水鹿

林間穿梭時,才剛破曉,抬頭望一望森林盡頭耀起的暖陽,昨晚徹夜寒顫終於停歇,低下頭來繼續搜尋新鮮的水鹿排遺(大便),撿選最新鮮的放入試管裡,小心翼翼地包裹保冷放入已有30公斤重的背包裡,卻不再逗留,因為還須幾天的腳程,才能帶下山回實驗室分析、解碼。翻過山脊時,已是晝日,抬頭望一望地平線上沉甸甸的雲海,心情輕飄飄地逗留盤旋,殘月還低掛著,蹲下來繼續記錄樣區裡植被有無被水鹿啃食、利用的蛛絲馬跡。

野外生態調查的工作,細密而綿長地逐水鹿而居;水鹿的全名是台灣水鹿/Formosan sambar ( Rusa unicolor swinhoii ),屬台灣特有亞種,珍貴稀有的台灣水鹿,究竟多稀有?現存的數量到底有多少?他們壽命多長?如何和環境互動?有太多的疑問找不到解答,聽來不可思議,但是到今天為止,生態學家都還不太了解這個和我們居住在同一座島嶼上的物種的底細。

世界上的水鹿共有7個亞種,分布於東南亞;比起世界上其他水鹿,台灣水鹿分布的海拔和緯度皆為最高。作為台灣最大型的陸域哺乳類動物,可以長到和台灣成年女性一樣高,草食性的鹿科動物,從排遺的成份來看,禾草科植物應該是台灣水鹿的主食。毛髮紅棕色到黑色,雄鹿長有角,雌鹿則無,鹿角可能是爭奪交配權的武器。

暮色四合從栗紅轉墨黑,水鹿正開始遊走四方;生態學家在野外安裝紅外線自動照相機,能感應動物經過相機前然後自動啟動快門,24小時全年無休地拍照,只要電池還有電的話。野外調查者馱著沉甸甸的相機電池、採集、露營裝備,每1到3個月出一次任務,每次任務少則4、5天,多則10天半月,吹著風淋著雨,享受自由也享受苦楚,以維持調查樣區裡幾十台的自動照相機電力滿載,沿途還要記錄調查標的出沒狀態。

下山之後,分析著數以萬張的照片,統計出水鹿的主要活動時間落在清晨與黃昏。除了覓食、求偶,雄水鹿還會找根樹幹,用鹿角來回搓磨,或是用僅有的下門齒(鹿科動物無上門齒)啃食樹皮。這些行為代表的意義,生態學家還無法完全理解,只能推測台灣水鹿可能需要特殊養分補足主食草葉所缺乏的部分,或是補充鹿角生長之用,又或者樹皮內可能含有增加消化效率或抑制消化道內寄生蟲的成份。

走在杳無人煙的森林世界,幾棵杉樹樹幹上沒有應該要有的龜裂厚皮,反而異常光亮,近看可見一道道淺齒痕或深磨角痕,水鹿對樹幹啃食或搓磨,使得樹木運送養分的韌皮部被破壞,最後造成樹木的死亡,對森林整體的更新、組成、結構產生影響;雖說如此,但要多少隻水鹿以多少的頻度利用樹木,經過多久的時間後才會造成一座森林的結構改變?在生態學家釐清水鹿與森林相互影響的故事曲折前,人類活動對生態自然影響時間之迅速、範圍之廣大,倒是立竿見影。前往登山勝地嘉明湖路上,向陽北峰下兩棵如門神站立路徑兩旁的冷杉,曾經蒼勁翠綠地讓登山客暱稱為迎賓樹,雖然挺過八八風災,卻敵不過近年失控的登山活動,現已枯槁死亡。

研究員孤身穿梭高海拔草原森林間,跟著訊號前進,不論前方是好漢坡還是深溝,都要「切」下去,試圖找到一年前那隻裝有定位發報器的水鹿,好接收定位信號。超過3年的資料累積,發現一隻水鹿一年的活動範圍可能需要10平方公里。一隻野生水鹿的壽命可能超過20年。玉山國家公園內的水鹿族群密度每公頃可能有0.9隻,太魯閣峽谷可能是水鹿在冰河時期的避難所…有太多的「可能」等著被解謎,有太多「可能」驅使人們長時間投身野地調查,用超出單一人類生命時間,一棒接一棒地長期研究下去。我們生活在一個竭澤而漁、毀林而獵的國家,海域漏油污染、森林盜採山地開墾,若不亡羊補牢,在「可能」還沒被證實前,「可能」就已經消失了。[8]


視頻

鹿蹤源--台灣水鹿 ( 國語版 )

玉山塔塔加生態驚喜 7隻水鹿集體覓食 2018-10-17 IPCF-TITV 原文會 原視新聞

台灣水鹿繁殖快速 恐影響生態失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