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吉納德·柯伊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吉納德·柯伊伯 (頭像)原圖鏈接來自 少兒編程網 的圖片

吉納德·柯伊伯美籍荷蘭天文學家。1905年 12月7日生於荷蘭的哈倫卡斯珀爾,1973年12月23日卒於 墨西哥城。1927年他由 萊頓大學畢業,留校在 赫茨普龍領導下工作到1933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37年入美國籍。先後在 哈佛大學、 芝加哥大學任副教授、教授...

科學家(Scientist):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客觀數字化重現與認識、探索、實踐的人士[1]。如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波蘭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美籍科學家愛因斯坦,黑洞[2]之王霍金等。

人物介紹

1947~1949年和1957~1960年任葉凱士 天文台和 麥克唐納天文台台長。

柯伊伯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荷蘭科學院院士。

從1960年起直到去世,組織並領導 亞利桑那大學的月球和行星實驗室。他的研究工作範圍極廣。最初研究 雙星,並得出太陽鄰近的 恆星至少有一半是雙星或 聚星的結論。通過對雙星的測量,進一步明確了 主序星的 質光關係。

從四十年代開始,他的注意力轉向太陽系,用分光觀測探測行星和衛星的 大氣成分。1944年發現 土衛六上有大氣。1948年,發現 天王星的第五顆衛星( 天衛五),1949年又發現 海王星的第二顆衛星( 海衛二)。1949~1956年間還組織了 小行星巡天照相。1949年以來,他提出並發展了一種太陽系起源的新學說──「 原行星」演化假設。這是一種 星雲說,認為原始 星雲的中心部分形成太陽後,殘餘物質形成圍繞太陽的「 太陽星雲」(即星雲盤)。星雲盤物質因引力不穩定而迅速集聚成一些很大的「原行星」,行星是由這些「原行星」演化而成的。   1951年,吉納德·柯伊伯首先提出在海王星軌道外存在一個 小行星帶,其中的星體被稱為 KBO(Kuiper Belt Objects)。

1992年,人類發現了第一個KBO;今天,我們知道KBO地帶有大約10萬顆直徑超過100公里的星體。以後,天文學界就以吉納德·柯伊伯名字命名此小行星帶。   

六十年代中期,他是用宇宙飛行器考察 月球計劃的重要成員。是 宇宙飛船「徘徊者」拍攝月球的首席研究員,也參與了「月球勘測者」、 「月球軌道環行器」、「 阿波羅」諸項計劃。柯伊伯組織並編輯了兩套重要的叢書:四卷本的 《太陽系》和九卷本的《恆星和星系》。

視頻

吉納德·柯伊伯 相關視頻

【走近天文學】越了解,越卑微,認識我們的「致郁系」宇宙
2020國際天文學大事件盤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