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向陽街(付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向陽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向陽街》中國當代作家付令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向陽街

主持:楊靜波

楊靜波評語:

付令老師的這篇作品,取材於現實生活,圍繞父親這幾十年的變化為主線,突出改革開放後向陽街的巨變,情真意切。

開篇第一句「踏上這條向陽街,已然三十六年」一下子把讀者給拽住,讓讀者想一看究竟:三十六年前的向陽街是什麼樣子,住在向陽街的人又發生了哪些變化……於是,文章層層推進,字字句句飽含深情,最後以「向陽街告訴我,心若向陽,蓮花盛開,心若向陽,何懼憂傷」作為結束語,十分貼切自然,而且給人鼓舞,給人力量。 這篇文章有較強的感染力,是一篇較為成功的回憶題材的作品。 約稿郵箱:1915262574@qq.com

作者已授權| 2023年7月

審核:陳驕

踏上這條向陽街,已然36年。這條與城關隔河相望的街,垂直向外延伸。三十六年前的1987年,一群小學生在老城逛書店,吃完雜醬面,邁步走向河東岸的氣象站參觀。一點四米寬的巷道,兩邊是對排低矮瓦檐,密不透光,高過四年級學生肩膀不太多的山牆上釘着一塊搪瓷牌子:向陽街。

從1.4米寬的泥濘路擴寬到28米水泥路,足足20倍,也足足過去了十年,棚戶區變成了樓房。那是1997年,懵懂成長的我已計歲20載。大一學生見證了香港回歸,以及這座城市的升格。父母的鄉音卻一再暗示我,這座小城既不會是我的歸宿,也不是他們的原鄉。

一眨眼,二十多年光陰從指縫間溜走了。2023年春節,定居省會成都多年的父母回鄉過年。老房子後堡坎上的公路旁,有一棵32年前我無心播下,父親細心栽種的枇杷樹。父親在護弄枇杷樹時不慎墜落五米多高的堡坎摔傷,身體多處骨折,頭部受到撞擊出血。鄰居發現後,叫來救護車把父親拉進了區人民醫院。父親在重症監護室ICU里,一直昏迷不醒。一個月之後,眼睛才微微睜開,三個月後方有些模糊意識......煎熬的好幾個月過去了,父親的病情漸漸得以好轉。但他的眼神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光。病榻上的他吃力地伸出左手,想要握我的手,就像想要抓住我蹣跚學步的時光。

度過了死亡威脅的父親,偶爾也會露出無意識的笑容,似乎傳遞了他內心的力量與滿足。窗外璧南河靜靜流淌,父親也好像回到長江邊的老家,回到了下鄉時的通江河。父親嘴角上揚時,又似乎回望着過去。

這輩子日子過得平淡、普通,但又很堅定,一幀幀,一幕幕:童年的風箏飛揚在長江邊上的鐵山坪,20歲那年隨着涌動的知識青年洪流下了鄉。在那個叫做雲台的地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兩年後,招工進了廠,參加到熱火朝天的三線建設中。青山廠,廠如其名,綠水青山,更因為領袖教導,要咬定青山不放鬆。中年,普普通通的三口之家,廠子在汽車工業大潮下,軍轉民華麗轉身,孩子考上了理想大學...... 發展不錯 當年那個22歲返城的小伙子,在他47歲的時候,在向陽街買了口大瓷缸,送他19歲的兒子去飛行學院讀書。而今,他也成了個頭髮花白的古稀老人,而他的兒子卻宛如27年前的他。

時光機就這麼停駐在二十多年前,我邁出家門的那一刻。靜靜的河,淺淺的話,長長的路。河水晝夜不停息,多麼不可追。父母老了,我在努力彌補着空白的記憶。重疊的年歲,不同的記憶

也許在我們眼裡,這一幕幕應該是這樣的:年幼時,父母遮風擋雨,扶苗剪葉。咿呀學語,笨拙的步伐,用單卡錄音機學拼音,笨鳥也飛了起來。他們攜我們走過小徑,扶助我們攀登山丘。時光機還記錄了我丟掉乳牙,是拋到房頂上的,小學數學和中學化學都拿到滿分。小城的人給我們工廠子弟取了個集體外號,叫青山水餃。沒有惡意的名字,但卻有些匪夷所思啊。三線人的標籤早已烙印到了額頭。

1997年的二十六年後,我再次行走在向陽街和旁邊的蓮花街。已經不是20歲的我,悄然收斂了少時的鋒芒。廣場上停擺的車床裝置,散發着餘溫。車刀、鉸刀、絲錐、鑽頭,精心打磨,雕琢出很多很多的圓。每個產業工人的心裡,都藏着甜美的夢。不雕琢,哪成器?

微漾的秀湖秀水,秀美的觀音塘的橋,遠處蒼翠的縉雲山,他們什麼都知道,卻又什麼都沒說。向陽農貿市場的大媽們揮舞大蔥在勁舞,那首歌里唱的是:花樹留住我的情,山水知我心,來了就是璧山人。向陽街告訴我,心若向陽,蓮花盛開,心若向陽,何懼憂傷。[1]

作者簡介

付令,重慶人,中國散文學會、中國詩歌學會、重慶市作家協會、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貴陽市南明區作協副主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