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瞳子髎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揭密真相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為專業意見。任何醫藥相關資訊,應諮詢專業人士。

瞳子髎穴 Tóng zǐ liáo(GB1),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別名:太陽穴,前關穴,後曲穴。瞳子髎穴的位置:眼睛外側一厘米處。中醫認為刺激瞳子髎穴有去除眼角皺紋,治療頭痛、迎風流淚、青少年近視眼、白內障等作用。

穴位含義

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在此匯集穴內後冷降歸地。
1. 「瞳子髎穴」。「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為腎水所主之處,此指穴內物質為腎水特徵的寒濕水氣。「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在此匯集後冷降歸地。本穴為膽經頭面部的第一穴,膽及其所屬經脈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氣血物質即是匯集頭面部的寒濕水氣後從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細小如從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瞳子髎穴」。
2太陽穴。意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本穴為膽經第一穴,位處頭面的天部,而膽經氣血所處為半表半里,膽經體內經脈無物外傳本穴,穴內氣血為空虛之狀,穴外的天部之氣因而匯入本穴,本穴物質來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陽穴」。
3.前關。「前」,與後相對,指人頭面的前面部分,前為陰、後為陽,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之性。「關」,關卡也。前關名意指穴內的寒濕水氣被關卡於內,不得吸熱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
4.後曲。「後」,與前相對,指人頭面的後面部分,後為陽、前為陰,此指穴內氣血為陽熱之性。「曲」,隱秘也。後曲名意指穴內外散的陽熱之氣隱而不見。本穴物質為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匯集而成,氣血的運行變化主要是散熱冷降,而在穴內同時進行的吸熱蒸發則如隱而不見,故名後曲。
5.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由穴外匯集本穴的氣血物質主要為手太陽經上行外散的陽熱之氣、手少陽經向外飄散的濕冷之氣,故本穴為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概況

【取穴】位於面部,眼睛外側一厘米處。目外眥外側0.5寸凹陷中。取穴時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1]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寒濕水氣散熱後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膽經下傳於聽會穴
【功能作用】降濁去濕。

作用功效

【功效應用】有平肝熄風,明目退翳的功效
【主治病症】主治頭面、眼目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赤痛癢,目淚出,多眵 ,目生雲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頭痛,目赤腫痛,目翳,青盲,怕光羞明,迎風流淚,口眼 斜,現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療血管性頭痛,結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視神經萎縮,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視網膜炎,視網膜出血,瞼緣炎,青少年近視眼,白內障,青光眼,視力減退,淚囊炎,夜盲症等。
【配伍應用】
瞳子髎穴配睛明穴絲竹空穴、攢竹穴,有清熱止痛的作用,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瞳子髎穴配睛明穴、絲竹空穴、攢竹穴、四白穴,治療目赤腫痛、目翳。
瞳子髎穴配頭維穴、印堂穴、太沖穴,有疏散風熱,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
瞳子髎穴配頭維穴、太沖穴、印堂穴、太陽穴,治療頭痛。
瞳子髎穴配太陽穴、率谷穴、外關穴,治療偏頭痛。
瞳子髎穴配頭維穴、翳風穴、陽白穴、顴髎穴、合谷穴,治療口眼 斜。
瞳子髎穴配合谷穴、太陽穴、顴髎穴,有祛風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三叉神經痛。

穴位療法

【針刺】—般斜刺0.5~0.8寸。沿皮刺0.5~1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艾灸】禁直接灸。艾條灸5~10分鐘。艾條灸5~10分鐘。
【按摩】用兩手拇指用力垂直揉按瞳子髎穴,每天早晚各揉按1次,每次1~3分鐘,可治目赤腫痛、角膜炎、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症

視頻

焦守廷上傳足少陽膽經《瞳子髎穴》

參考文獻

  1. 瞳子髎穴,穴位密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