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吳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7日),原名吳春晗,字伯辰,筆名語軒、酉生等,浙江義烏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1927年-1928年在杭州之江大學預科就讀。 1930年任燕京大學圖書館中日文編考部館員。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史學系。1937年任雲南大學文史教授,1940年至西南聯大任教。1949年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文學院長、歷史系主任等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文革」中受到「四人幫」的批判,被迫害致死。1979年7月恢復黨籍。 主要著作有:《歷史的鏡子》、《史事與人物》、《讀史札記》、《朱元璋傳》、《投槍集》、《吳晗歷史論著選集》等[1]。
曾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等職務;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因其所著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而被當權者殘酷批鬥,最後不得已在獄中自殺,家破人亡。「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其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
【師法胡適,成一代明史大家】
吳晗於1909年8月11日出生於浙江義烏,原名吳春晗,字辰伯。家庭經濟時常顛簸於溫飽與小康之間。其父吳濱珏,秀才出身,家道頗嚴。吳晗少年聰慧,自小就對歷史尤其明史產生了濃厚興趣。吳晗不僅早慧,而且早熟,12歲時到金華讀中學,廣讀博覽,一邊吸收梁啓超變革維新的思想,一邊還學會了打麻將、抽煙,逃學曠課,無所不有,總之,他不是一個「乖孩子」。
1925年吳晗中學畢業,因家道衰落,遂在本村小學教書,賺取一點工資貼補家用。但吳晗志不在此,1928年他獨自離家出走,輾轉來到杭州考入之江大學預科;一年後該校停辦,又前往上海,考入中國公學。從此,他與胡適結下不解之緣——胡適此時正是該校校長。進入中國公學,吳晗即成為胡適門生,不久寫下《西漢的經濟狀況》一文,深得胡適讚賞。1930年3月19日,吳徑直寫信向胡適討教自己在整理《佛國記》時遇到的問題:「明知先生很忙,不過除了先生之外,我實在想不出一個比先生更能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和指導路徑的人。」
吳晗未入北大的原因是他偏科嚴重,入學考試需考文史、英文和數學三科,他的文史、英語均得滿分,而數學竟然考了零分,按北大規定,有一門零分不得錄取。隨後他改投清華,得到同樣成績,但清華網開一面,以文史成績特別優異為由,破格錄取了他。吳晗遂成為「清華人」,與北大失之交臂。
吳晗進入清華時,家道基本敗落。胡適對這位弟子真是青睞有加,他在吳晗錄取後沒幾天,即給清華代理校長翁文灝和教務長張子高寫信:「此人家境甚貧,本想半工半讀,但他在清華無熟人,恐難急切得一個工讀機會。他若沒有工作的機會,就不能入學了。我勸他決定入學,並許他代求兩兄幫忙。此事倘蒙兩兄大力相助,我真感激不盡。」此外,還大力介紹了吳晗的學術水準。因着胡適的關照,吳晗在清華兼職工讀,待遇頗為優厚,足夠滿足求學之需。吳晗畢業時,在自己的畢業照上題寫着胡適的名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少說些空話,多讀些好書——錄胡適先生語。[2]」 吳晗真是做史學的料,聰慧勤奮,再加恩師教誨,他在清華求學期間便寫下了《胡惟庸黨案考》、《明代靖難之役與國都北遷》、《明代之農民》等一批相當有見地、在史學界有較大影響的文章。1934年吳晗畢業留校任教,開設明史和明代社會等課目,影響直追陳寅恪、張蔭麟這些史學大家。
【吳晗的婚姻與革命】
正逢其時,年輕有為的吳晗開始了自己的婚戀,他結識了清華女學長袁震。如果說胡適對吳晗的影響主要是學術上的,那麼袁震不僅有學術上,更有思想上的,她的影響比胡適更為深遠和有力。胡適的經年教誨被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打得落花流水。
袁震在湖北女子師範時乃董必武學生、中共早期黨員,因戰亂與組織失去聯繫。考入清華歷史系後,卻因罹患肺結核長期臥床。袁震的老師吳之椿、同學梁方仲先後照料於她,後因職業變換,他們又委託已是清華教師的吳晗照料她,一來二去,兩人生出幾多情愫,變成了情侶。
袁震在病榻上與吳晗多有思想交流,她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觀念,對吳晗所具有的「胡適史觀」很不以為然,取笑道:「怎麼老是在胡適面前矮三尺呢?」吳晗則答:「我在袁震面前就矮一丈了。」足見對袁震的傾心。後來吳晗也承認:「袁震對我傾向黨、傾向革命、皈依馬列主義起了很大作用。」袁震重病在床,又比吳晗年長3歲,如此戀情是要遭到吳晗家庭反對的。不過,吳晗頂住了各方壓力,袁震也病體漸愈,兩人終於1939年10月在雲南結為夫婦。
歷史就是吳晗創作的代言
2009年是吳晗誕辰100周年,也是吳晗逝世40周年,同時也是吳晗被平反30周年。眾所周知,歷史學家、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在「文革」期間因創作歷史劇《海瑞罷官》而被批鬥、折磨致死。1979年8月2日,北京市委正式為所謂「三家村反革命集團」的鄧拓、吳晗、廖沫沙平反,恢復吳晗的名譽和黨籍。
吳晗的外甥女吳翠小時候過繼給吳晗,吳晗視如己出。吳翠的口述文稿《我的舅父吳晗》,洋洋數十萬字,道盡吳晗一家坎坷的人生。香港《明報月刊》2009年12期刊登了文稿的部分內容,披露了吳晗生活中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舅舅與京劇藝術大師馬連良先生合編的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實屬新中國百花齊放的文藝園地中的一枝奇葩。歷史劇《海瑞罷官》寫真實的歷史,演民族的清官。「文革」時,該劇卻被打成「大毒草」,定了「為彭德懷鳴冤叫屈的反黨、反社會主義、反革命」的罪行。最後,舅舅被迫害慘死獄中,馬連良先生也魂歸九天。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匯報》拋出了姚文元的《評吳晗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此後,我們整個家族便失去了昔日的安寧,全部成了重點打擊、審查、迫害的對象。「姚文元們」對《海瑞罷官》的批判是軟弱的。舅舅的創作,早已深入人民心靈。歷史,就是他的代言。[3]」 1934年,吳晗自清華大學史學系畢業,留校任教,專講明史。1937年起先後任教於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1943年7月,在昆明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6年5月,任清華大學教授。1949年11月,40歲的吳晗任北京市副市長。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8年3月,吳晗被捕入獄。1969年3月18日,其妻袁震被迫害致死。1969年10月11日,吳晗在獄中死去。1976年9月23日,吳晗養女吳小彥不堪迫害,在精神病院自殺。吳晗養子吳彰現定居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