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呂理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呂理煌,1992年畢業於SCI的呂理煌,回國後陸續於幾所不同的學校進行其〝工廠操作(Making)〞教學理念的實踐,並完成幾件另類的校園建築案,這對台灣的建築設計教育而言,可說是帶來相當不同的刺激,以及一定的影響層面。『建築繁殖場』為呂理煌在1998年轉往南台灣的國立台南藝術學院任教時進行籌畫,並於1999年正式成立;在面對南台灣的氣候、地理條件,『繁殖場』師生們以自力建造的方式,展開1:1建築的實驗建造過程,並於2002年獲得『遠東建築獎』首獎。[1]

「建築繁殖場」意指一座建築實驗場的母體,採自力建造的方式,以自由開放的實驗態度,希望孕育台灣的建築新秀。「建築繁殖場」也對應了不斷變化或變遷中的大地自然與城鄉空間,如何與母體環境進行溝通、互動,進而豐富母體,以及在繁殖建築的過程當中,兼顧新生建築與母體建築之間的網絡連結與大地生態,乃至於維護自然健康的生態循環,更是這項建築創作關懷的重點。

建築繁殖場並在本屆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出,「繁殖計畫─從台灣台南到威尼斯」(Taiwan: The Interbreeding Field),是文建會、國立台灣美術館籌辦的第九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參展作品,由呂理煌帶領台南建築藝術研究所團隊參加展覽

近年來,建築繁殖場持續嘗試將作品發展的屬性,朝向介入公共空間場域建構,並以置入性場域的建構與創造空間動能,作為創作核心,來探討場域所能帶給人們的愉悅性、冥想甚至到沈靜心靈的可能性,企圖開發出觀眾與作品間,可以在場域中共構情境氛圍甚至情感記憶為創作目標。


經歷

  • 2015-迄今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專任副教授兼任建築藝術研究所所長[2]
  • 2006-2007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專任副教授兼代藝術創作理論博士班所長
  • 2004-迄今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 2000~2003 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專任副教授兼建築藝術研究所所長
  • 2002 東海大學工學院建築學系兼任副教授
  • 1999~2000 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專任副教授兼總務長
  • 1998~2004 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建築藝術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 1996~1998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副教授
  • 1994~1996 銘傳大學空間設計學系系主任
  • 1993 銘傳大學空間設計學系創系召集人
  • 1992 實踐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及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專任講師


獲獎

  • 2014 第 12 屆台北市都市景觀大獎首獎 作品 :山水天空--文山 區環境藝術行動
  • 2013 2013 老屋新生大獎金獎 作品: Studio94
  • 2001 第三屆遠東建築獎「傑出設計獎」首獎 作品:建築繁殖場 (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
  • 2001 921大地震教育園區競圓第 三名 作品:地震博物館
  • 1998 建築師雜誌評選年度建築師佳作獎 作品:學生活動中心群體建築(實踐大學高雄校區)

代表建築作品

2013宜蘭綠色博覽會 漂流之林 種子橋+柳葉橋

  • 設計團隊:建築繁殖場 |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 指導:呂理煌 副教授

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繁殖場以人力打造出台灣首見的手作鋼橋,使用最基本的常見材料,透過預力結構的工法,形塑出輕盈的自然曲線;然而兩座橋的結構卻又以不同的 組構方式,表現出一感性一理性的特質。隨著橋面起伏,步行其上的人也持續經歷著視角的變換,橋上的空間安排提供了或站或坐或躺的選擇,在原本為過道的角色 之外又增添了駐足休憩的功能。交錯的感官體驗使「橋」有了自成一格的場域氛圍,不再只是跨接兩岸而已。[3]

我們自問,什麼最貼近自然的核心?答案便是種子。 於是我們以穗花棋盤腳的種子為靈感,運用預先施加的應力,使橋處於一種「箭在弦上」的狀態,捕捉張滿弓而欲彈射前一刻的平衡,繃緊成為穩固強健的結構,同時 達成纖細優美的姿態。其中並以葉脈紋理作為主結構的串接語言,使整座橋佈滿感性的線條,並包覆住橋內的核心空間,孕育出對應橋下親水區域的環境。

有別於從種子汲取靈感的「感性之橋」,這條以「理性」為出發點的橋,同樣用預力避免了粗大笨重的結構,卻改以幾何的形式串接流線起伏的橋體,造成內部結晶般 的力學構造。雖以質量較大、顏色沈穩的黑鐵做為材料,但平滑的外部造型讓「理性」中帶有些許柔和線條,對應了周圍起伏秀麗的宜蘭山巒,是一步一風景的體感 步行橋。

打造建築繁殖場 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 台南藝術學院 建研所副教授 呂理煌

在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校園的邊陲,呂理煌與建築藝術所的團隊,以強調實驗和操作的理念,打造1座「建築繁殖場」。延伸繁殖與蛻變的理念,呂理煌取得2004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的代表權,將「繁殖計劃」由台南往威尼斯推進。[4]

延伸理念

每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都會有1個主題,2004年主題為「蛻變」,取得台灣代表權的呂理煌,以「建築繁殖場」的理念為基調,先在台南校園內打造1座和當地台灣館展場「普里奇歐尼宮」等比實體建築,再以同樣結構工法,拆解、複製、裝船運往威尼斯。

東方園林西方廣場

威尼斯的「普里奇歐尼宮」,原本是1座監獄,也是義大利的一級古蹟,現場嚴禁外力破壞,台灣團隊這次企圖以不同於以往展演作品的工法和美學,將作品以1比1的等比例,移植入義大利古蹟中。 呂理煌表示:「作品占地約100坪、樓高約3層,在台南,我們以鋼構仿造普里奇歐尼宮做出外觀,內部則選用最簡單的2x4北美杉木,企圖散發人類對木頭的情感,和木頭散發出來的魅力,以單一的材料,創造最自由的空間。」

整個作品分為3個部分,第1展場「奇可居」,主要在表現對山水的想像。站在下層,可以想像自己在山腳下,分隔上下層空間的木地板是遮蔽的雲層,3座通天高塔意味3座高山,有東方藝術寧遠、近遠、深遠的感知,將東方園林、山水的意境,拉進西方廣場式的空間裡。呂理煌說:「用西方生產的木料、創造東方場景的氛圍,面對了西方人在廣場裡,人看人的情境。」

參觀觀眾亦是演員

第2展場名為「可游可棲」、第3展場「開門不見山」,想坐就坐、想躺就躺,山不是山,參觀者可以臥在淺波上或佇立在橋邊,欣賞建築繁殖場的影像。人進入作品後,可以利用觀看、遊玩和作品發生關係,可作為觀眾、也可以是1個演員,呂理煌表示,這裡談的是一種流動行為,人都是感知者的一部分,也都是演員,所有參觀者的活動都讓空間發生不同的變化,你不知道誰才是演員、誰才是觀眾。

在呂理煌的建築理念中,整個計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利用這個過程,呂理煌思考、檢驗其中的經驗質,雖然作品本身好像一樣,但因台南和威尼斯不同,來台南參觀的人,和在威尼斯參觀的人也不同,因此,作品呈現的感覺也不一樣。呂理煌說:「我們團隊在去年12月拿到代表權,作品已經送到威尼斯去了,對我來說,卻仍然在變動。」

歷年作品

  • 2014 "山水天空II" ,政治大學環境藝術行動,台 北
  • 2014 "莫雲。莫﹒雲雲",未明的雲朵 :一城七街展覽,台北市立美術館,台 北
  • 2014 "即溶式藝術聚落",海安路藝術造街十年回顧展,台南
  • 2013 "部落",台東美術館地景藝術展,台東
  • 2013 "山水天空I",政治 大學環境藝術行動,台北
  • 2013 "協奏/變奏--種子橋與柳葉橋",'綠色博覽會,宜蘭
  • 2013 "城市絮語",URS21 中山創意基地,台北
  • 2012 "隱。品局",陽明山仰德大道,台北
  • 2011 "忘域I",士林紙廠舊址,台北
  • 2011 "秘境",士林紙廠舊址,台北
  • 2009.10 受邀參加 "INSIDERS" 2009 Evento Biennial in Bordeaux France '法國波多爾雙年展"INSIDERS"
  • 2009.10 受邀參加 "觀點與「觀」點 2009 亞洲藝術雙年展「反轉視界", 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 2009.09 "菓凍迷宮","世紀對話" 2009 成功大學校園環境藝術節,國立成功大學,台南
  • 2009.08 "三重奏場域",國家音樂廳前廣場,台北
  • 2009.05 "水桶幻想曲 2009",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 2008.09 受邀參加第十一屆義大利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館展出"For.ma.sa,for .moon .sense,for .more. Sensuous."
  • 2008.08 受邀 參加Instant Urbanism 展覽 ,荷蘭荷林城市建築中心
  • 2008.05 受邀參展 RE-ACTIVATE! 西班牙斯特羅當代藝術美術館
  • 2008.03 受邀參加Instant Urbanism 展覽,丹麥哥本哈根建築中心
  • 2008.02 繁殖計畫 J 菓凍迷宮"Jello Maze" 作品

01 台北總統府前廣場 (2008.02 ) 02 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2008.02~07 )

  • 2008.01 繁殖計畫 J 菓凍園"Jello Park" 作品,台北華山藝文特區
  • 2007.12 繁殖計畫 J 菓凍月橋"Jello Bridge" 作品
  • 01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 02 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 2007.06 受邀參加 Instant Urbanism 展覽 ,瑞士巴塞爾建築美術館
  • 2007.03 數位藝術方舟展場空間作品,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 2006.07 德國 ESSEN "ENTRY 2006 -Talking Cities" 城市論述藝術展 德國盧爾美術館
  • 國立台灣美術館「2006 年國美館教育展--童夢林"Tomorrow Morning"」展場空間 ,台中
  • 2005.08 繁殖計畫 B "非間帶--開放實境",台南市海安路
  • 2005.01 繁蘊計畫 A "神龍回來了",台南市海安路
  • 2004.09 代表台灣於93年9月9日至11月7日參加義大利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Interbreeding from Tainan to Venice"
  • 2004.07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南藝展場,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 2004.01 甄選首獎--代表台灣至義大利威尼斯參展"第九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一台灣館"
  • 2003.07 羅東運動公園童玩節樹屋系列--"小松鼠的家",羅束運動公園,宜蘭
  • 2002 「突破與創新--遠東建築獎特展」,高雄大遠百
  • 2002「突破與創新--遠東建築獎特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 2001 實踐大學高雄校區圖書館暨資訊中心群體建築設計規畫"問",作品(合作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
  • 2001 九二一地震博物館邀請比圖第三名,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
  • 2001 "問",作品(合作),高雄市立美術館
  • 2000 "間",作品(合作),國立台灣美術館
  • 2000 珊瑚潭藝術季跨界藝談「建築繁殖場」,國立台南藝術學院
  • 2000 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焊接工場 1999 戶外劇場舞台設計

--劇碼:君去有拙時--導演:彭雅玲 --地點:台南市吳園後花園水池

  • 1999 國立壹南藝術學院建築繁殖場創立
  • 1998 實踐大學高雄校區學生宿舍設計規劃
  • 1998 實踐大學高雄校區教學大樓設計規劃
  • 1998「淡江大學建築系展」展場空間,台北信義新光三越文化館
  • 1997 「樹林裡的熱帶魚」展場空間,誠品敦南藝廊
  • 1997 實踐大學高雄校區學生活動中心群體建築設計規劃
  • 1997 差事劇團空間規劃設計
  • 1996 實踐大學高雄校區第二期校園開發規劃競圖第一名
  • 1996 實踐教育文化基金會會館設計
  • 1995 參與王澤教授 (PROFESSOR JOSEPH WONG) 合作日本 CONTEMPORARY ARCHITECT EXHIBIT II 邀請展,執行展出 作品之鑄造製作 WORLD ARCHITECTURE EXPOSITION,1998,NARA,JAPAN (展出之三件作品皆為館方永久收藏 )
  • 1994 1994 創意家其展,台北世貿中心
  • 1994 空間雕塑藝術晨,實踐大學
  • 1993 景觀藝術「二二入紀念碑設計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92 SCI-ARC THESIS 聯展,CHIAT / DAY DESIGN GALLERY VENICE,CA.U. S. A.
  • 1991 家具設計與製作聯展,SCI-ARC GALLERY,CA. U.S.A.
  • 1990 OBJECT MAKING聯展,SCI-ARC GALLERY,CA. U.S.A.
  • 1988 攝影家自拍照聯展,視丘攝影藝廊
  • 1988 第二次攝影個晨,台北美國文化中心
  • 1986 首次攝影個晨,台北爵士攝影藝廊

視頻

南藝大聯合講堂 「當代藝術關鍵詞2」:呂理煌最終會談/ 2016.06.22/呂理煌

interview| 建築繁殖場領航者 呂理煌-1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