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處斬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處斬蛟 的故事出自南北朝時期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 自新》。周處(242-297),字子隱,晉朝陽羨人。他的祖父周魴,做過吳國的鄱陽太守。周處年輕的時候,力氣過人,性情蠻橫,因父親早死,無人管教,常與人鬥毆鬧事,被鄉里人認為是禍害,當時,長橋下有條獨角蛟,南山有隻白額虎,一起危害百姓,因此,人們連同周處在內稱作「三害」,而「三害」之中,最使百姓感到頭痛的還是周處。 後來有人勸他去射虎斬蛟,實際上是希望三害中只剩下一害。 作品名稱 周處斬蛟作品別名 周處斬膠作品出處《世說新語 自新》文學體裁散文

故事內容

周處先入南山殺死了那隻白額老虎,接着又下長河,搏蛟歷時三天三夜,鄉親們都以為他已經死了,四處相告,拍手慶賀。第四天,周處竟安然無恙地回家來了。人們大為驚奇。原來大蛟受傷以後,被周處一路追擊,最後流血過多終被周處所殺。周處看到鄉親們慶賀的不是他射虎斬蛟,而是以為他死了,這件事使他幡然醒悟,意識到自己平時的行為被人們痛恨到了什麼程度。從此他痛下決心悔改。 不久周處就去找當時有名的學者陸機、陸雲兄弟,把鄉里人恨自己的情況完全告訴了他們,並說「我很想改正自己的錯誤,可年紀大了,恐怕最終不會有什麼成就吧」。陸雲回答說:古人看重「早上明白了真理,晚上死去也值得,的道理」,何況你年紀尚輕,前途還很遠大,又何必憂慮美好的名聲不能顯揚呢?從此以後,周處就立志改過,努力求學,最終成為晉朝一代名臣。 他擔任廣漢(今四川廣漢北)太守的時,當地原來的官吏腐敗,積案成山,三十年沒有處理。周任後,很快就把積案都認真處理完畢。做御史中丞時,不管皇親國戚,凡是違法的,他都大膽揭發。 元康七年(297)周處受命西征齊萬年反叛,由於他為人正直,受到一些大臣忌恨,作戰時,殺敵上萬,至弓斷矢盡,而援兵不至。最後浴血戰死疆場。 那些朝廷小人以「吳之名將,忠烈果毅」的美譽,將周處送上了不歸路。使我們對義無反顧慷慨赴難的忠臣周處只有扼腕慨嘆。周處死後,朝廷追贈他為平西將軍,諡號孝。晉惠帝下詔書曰:"周徇師令,身膏齊斧。人之雲亡,貞節克舉。"讚美周處以身徇國的崇高精神。周處悔過自新除三害,救人之難,終於成為國家棟樑之材的故事,使我們看到了一個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楷模。

記載典籍

典籍介紹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宋時期(420-581年)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峻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世說新語》的原名是《世說》,因為漢代劉向曾經著《世說》(原書亡佚),後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取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隋書·經籍志》將它列入筆記小說。《宋書·劉道規傳》稱劉義慶「性簡素」、「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劉義慶門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學士.他們根據前人類似著述如裴啟的《語林》等,編成該書。劉義慶只是倡導和主持了編纂工作,但全書體例風格大體一致,沒有出於眾手或抄自群書的痕跡,這應當歸功於他主編之力。有的日本學者推斷該書出於劉義慶門客、謝靈運好友何長瑜手。 劉孝標對《世說新語》加注。劉孝標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隨例被迫遷到平城,在那裡出家,後又還俗。齊永明四年(486)還江南,曾參加翻譯佛經。該書的注是劉孝標回江南以後所作。他採用裴松之注《三國志》的辦法,進行補缺和糾謬的工作。孝標徵引繁富,引用的書籍達四百餘種。後人注釋該書的,有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徐震諤《世說新語校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日本德川時代的學者著有幾種《世說新語》注。還有馬瑞志的英文譯本、目加田誠等的多種日文譯本和法文譯本。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風流的文獻史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單、品題。種種性格特徵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縱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世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

作者介紹

劉義慶(403—444)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季伯,南宋朝文學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並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作者生平

劉義慶,原籍南朝宋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之次子,其叔臨川王劉道規無子,即以劉義慶為嗣。劉義慶劉宋武帝的堂侄,在諸王中頗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時期(15-30歲)劉義慶15歲一路來平步青雲,其中任秘書監一職,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有機會接觸與博覽皇家的典籍,對《世說新語》的編撰奠定良好的基礎,17歲升任尚書左僕射(相當於副宰相),位極人臣,但他的伯父劉裕首開篡殺之風,使得宗室間互相殘殺。因此劉義慶也懼有不測之禍,29歲便乞求外調,解除左僕射一職。 (二)荊州時期(30-37歲)劉義慶擔任荊州刺史,頗有功績。荊州地廣兵強,是長江上游的重鎮,在此過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時期(37-41歲)劉義慶擔任江州刺史與南兗州刺史,38歲開始編撰《世說新語》,與當時的文人、僧人往來頻繁。於41歲病逝於京師。

相關事件

13歲時被封為南郡公,後過繼給叔父臨川王劉道規,因此襲封為臨川王。劉義慶自幼喜好文學、聰明過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備受禮遇。《世說新語》是一部筆記小說集,此書不僅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士族階層言談、軼事,反映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而且其語言簡練,文字生動鮮活,因此自問世以來,便受到文人的喜愛和重視,戲劇、小說如關漢卿的雜劇《玉鏡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等也常常從中尋找素材。 當然,因為劉義慶當時人在揚州,聽說了不少當地的人物故事、民間傳說,所以在《世說新語》中,也記載了一些發生在當時揚州的故事。如後世熟悉的成語「咄咄怪事」,就是源自於曾擔任建武將軍、揚州刺史的中軍將軍殷浩被廢為平民後,從來不說一句抱怨的話,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寫寫畫畫。揚州的吏民順着他的筆劃暗中觀察,看出他僅僅是在寫「咄咄怪事」四個字而已。大家這才知道,他是借這種方法來表示心中的不平。可惜的是,《世說新語》一書剛剛撰成,劉義慶就因病離開揚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時年僅41歲,宋文帝哀痛不已,贈其諡號為「康王」

個人名言

「芳林列於軒庭,清流激於堂宇」 《世說新語·言語》:「庾公嘗入佛圖,見臥佛,曰:『此子疲於津梁。』於時以為名言。」

歷史評價

劉義慶是個「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的人,稱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雖歷任要職,但政績卻乏善可陳,除了本身個性不熱衷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願意捲入劉宋皇室的權力鬥爭。義慶為人恬淡寡慾,愛好文史,不少文人雅士集其門下,當時名士如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禮遇。著有《幽明錄》、《宣驗記》等,但皆已散佚,現只存《世說新語》一書,流傳於世。梁代劉孝標為《世說新語》作注,引書四百多種,與《世說新語》並行。

categorg:+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