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和平古鎮青黛間(李瑞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和平古鎮青黛間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和平古鎮青黛間》中國當代作家李瑞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和平古鎮青黛間

攜着一路期盼,走進這個閒適的古鎮時,關於古鎮的想象嚮往,在屋頂墨黑的瓦片裡,在一棟接一棟的樓房裡,一絲絲一縷縷,如一幅水墨畫卷,在我的眼前真實的鋪展開來。

和平古鎮的色彩是幽暗而古舊的,帶着滑膩的感覺,如一塊上好的綠色綢緞,流逝的歲月象微風拂過,歷史的年輪被輕輕一抖,便失去了蒼桑的苔痕,一切都好象還在昨天,一切又都好象還沒有經歷過流俗和塵事的薰染。那些青磚白牆黛瓦,那些油漆剝落的門,那些曲曲彎彎的弄堂,無論式樣還是格局,就連殘破的色澤都被完好的保存了下來,讓人腦海里浮現的是在歲月的風箱裡已失去了鮮艷色澤的畫面。

放步古鎮,遠望青磚黛瓦相掩,近聽村民爽朗的鄉音,處處能夠感受到悠然之情。風中含着的濕氣,溫潤、洗亮了人們的眼睛。剛上升的光影照在身上,心便安靜了下來,腳步也輕了,生怕驚擾了古鎮的美夢。與水鄉不同的是,古鎮的民居用磚砌牆,以石板和鵝卵石築巷,依屋而鋪,巷巷相連。高屋窄巷,曲徑弄幽,粉牆黛瓦,古鎮的特徵在這裡隨處可見。牆與巷構成「人在屋中居,巷在屋外連」的布局,形成了和平古鎮特有的景致。

三三兩兩的人在小巷中穿行,偶爾有人迎面而過。順着巷子一直走,小巷在這堵牆與那牆間曲折,躺在村民們的腳下,被村民的雙腳一步步、一寸寸、一塊塊地丈量着。從早到晚,歷經千百年風雨的洗禮,石板面已光滑如鏡,就好象是舞在風中的綢帶,一折又一折,不急不徐,輕輕地展着,我的心也隨之流動起來,給人如夢如幻般的感覺。而小巷只是靜靜地在我的腳下延伸着,仿佛在守侯一個遠行者的歸來。

舊時的和平鎮以「盛產稻禾,地勢平坦」而得名「禾平」,後改為「和平」。早在唐朝天成元年(926年)和已形成五天一墟的繁華貿易街市。稻穀飄香,五穀豐盛,貿易發達,光想便可生出無數的想象來。現在五天一墟的街市依舊存在,與留

在人們記憶里對古街市的些許余馨和回味,構成了又一番滋味。

穿行在小徑之中,巷子裡石路寫影,一棵老樹在牆角探望,迎面幾縷青藤,爬在石灰斑駁的牆上,木板結構的房子一間一間緊挨着向兩處延伸,精雕細刻的門樓,讓人忽然就有了不知身在何處之感。

走在幽深的巷內,腳下的步子輕若無聲,在一處老宅深院裡,忽地有了心痛的感覺。木質的宅子大門十分厚重,木紋筋筋絡絡條縷分明,,因了歲月的反覆摩娑,顏色已暗淡了。推門環而入,聽到的是一種滯澀而暗啞的聲音。這就是和平書院,邵武歷史上最早的書院,由五代後唐工部侍郎黃峭晚年辭官歸隱故鄉所創辦。走在書院內,看看書院裡的神龕和梁棟,摸摸院內的牆磚與牆柱,一切像剛遠去不久,似乎書院內學童們「學而時習之」的琅琅讀書聲還在離書院門口不遠的菜園上空縈繞不散。我總在想象書院當年學童滿坐時琅琅讀書的情景,並對院內那棵穿屋頂而出的古樹望了又望——真希望這棵見過書院歷史的古樹能夠告訴我,書院是怎樣走過這千年的。可這棵古樹無言,院內的牆磚、牆柱也無言。它們立在風雨中,用布滿全身的青苔、灰土向每一位謁訪者們訴說着書院歷經的風風雨雨和零零種種。

舊昔歲月華美舒緩的內質緩緩的釋放着,這裡是時間的另一頭,一切都刷着時間的銹色。巷子的石板,古宅的影子,都被腳一一邁去。時光,就這樣隨着這些腳步而邁去,邁去了時光的印記,邁去了光陰的鑿痕,邁去了我們靈魂的深處。

古鎮的一份美好,就這樣刻在了我的心板上。[1]

作者簡介

李瑞權,福建省建甌市峻德中學政治組,教師,在報刊發作品數百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