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咬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咬鵑共有1科6屬39種,屬小型攀禽。異趾形,1、2趾向後,3、4趾向前。羽色艷麗,具金屬光澤。翅短、圓,次級飛羽及內側初級飛羽甚短;尾顯較翅長,尾羽寬,羽端在成鳥近平截形,在幼鳥則形尖,最外側3對長短差異大,越向外側越短;跗蹠上半段被羽;頰部分裸露;兩性異色。產於溫暖地區的常見鳥類。腹部鮮紅至黃色,胸和上體色深。非洲和美洲的咬鵑,雄鳥的上體彩虹色;亞洲的咬鵑,雄鳥不具光澤,但頭、胸、腰和尾帶紅色或粉紅色。樹棲性,善爬不善走、跳,飛行能力不強,不遷徙。以果實或昆蟲為食。主要分布於拉丁美洲,非洲和東南亞。

分布範圍

咬鵑是一種棲息在熱帶森林中的鳥類。分布範圍較廣,從美國南部的得克薩斯州亞利桑那州直到阿根廷,西印度群島,非洲,撒哈拉南部,印度,馬來西亞以及菲律賓。中國主要分布於雲南廣東廣西海南島福建

棲息環境

見於新大陸(從美國最西南部和西印度群島到阿根廷)、整個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及從印度到馬來亞和菲律賓。美洲熱帶地區數量和種類最多。多數種生活在低地的熱帶森林中,有些種亦見于山上。

外形特徵

咬鵑科(Trogonidae)屬中小型鳥類,共39種。是產於溫暖地區的常見鳥類。羽密而柔,雌雄不同。腹部鮮紅至黃色,胸和上體色深。非洲和美洲的咬鵑,雄鳥的上體彩虹色;亞洲的咬鵑,雄鳥不具光澤,但頭、胸、腰和尾帶紅色或粉紅色。綠咬鵑屬(Pharomachrus)的綠咬鵑在咬鵑科中最著名。除輝綠咬鵑(Pharomachrus mocino;即輝咬鵑,體長約125厘米)外,大多數種類體長24~46厘米。凸尾,尾羽12枚,尖端方形。尾下覆羽具黑、白花紋(如同杜鵑)。翅圓形,腿短,腳弱。第二趾(內趾)固定向後。嘴短,彎曲且寬,基部有嘴須;許多種類的嘴具鋸齒。眼周有一圈彩色的裸露皮膚。在繁殖的季節,其中一個屬的雄性,格查爾(quetzals),尾羽會比其它的長90厘米。

生活習性

咬鵑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鳥類,沒有現存的近親。它們的皮膚非常脆弱,而且羽毛也很容易被破壞,即使是用手輕輕的觸碰也可能會導致羽毛脫落。咬鵑是森林和林地最原始的鳥類。它們主要的食物是昆蟲和其他小型動物。這種生活在新大陸的物種還會吃大量的果實。

咬鵑天生適於在樹上生活。它們短腿基本上無法走路,短而圓的翅膀和長長尾卻使其在空中遊刃有餘,甚至能做短暫停,這對於從葉簇中或樹枝上摘取果實,捉小動物都很有幫助。結實(喙緣通常成鋸齒狀)的喙可咬碎堅硬的果實殺死小獵物及在朽木或白蟻窩中鑿穴營巢。其鳴聲在聽來不夠悅耳動聽,卻可穿透茂密的植被播很遠的距離

繁殖方式

在樹洞中營巢,利用天然樹洞,有些種類在朽木上挖穴巢或挖進樹中的蟻窩或白蟻窩中築巢(吃其卵,不畏其叮咬)。產2~5枚卵,卵球形,顏色很淺,白色、灰色、藍綠色或黃色,沒有斑點。孵化期2~3周。幼雛出殼後2~3.5周長出羽毛。雌雄共同育雛,雛鳥晚成性。

文化內涵

綠咬鵑(分布從墨西哥南部至玻利維亞)是古代馬雅人和阿茲特克人的聖鳥;其形象見於危地馬拉的國徽;該國貨幣名格查爾(quetzal),意即綠咬鵑。該物種尾羽長而呈藍綠色(飛行時尾的下部呈白色)。頭具圓形髮狀羽冠,胸金綠色,背藍色,翕羽捲曲而帶金黃色澤,腹部紅色。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瀕危物種。

瀕危(EN)——1種;近危(NT)——10種;低危(LC)——28種。[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