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品味茶的質感(文香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品味茶的質感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品味茶的質感》中國當代作家文香嬋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品味茶的質感

人世間就像一座百花園,任何一個人,只要用心,就一定會發現其中很多事物都是美好的,都可以成為欣賞的對象,成為陶冶情操、修德養性的文化元素。這說明生活並不缺乏美,缺少的只是觀察事物的視角和取向,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和機遇,是欣賞美的心態和能力。不如意事常八九。客觀地說,現在的人們都很忙碌,日日處在快節奏的境況之中,感到心情焦慮,情緒浮躁,身心疲憊也就在所難免,而且苦苦掙扎卻又無法緩解。

幾十年過去了,有些人好不容易熬到了退休,卻又覺得無所事事,孤獨寂寞,百無聊賴,由此而產生情緒抑鬱,悶悶不樂。為了使心情輕鬆愉悅起來,讓人生充實亮麗起來,當此之際,不妨給自己營造一個充滿情趣和有美感的生活方式,給生活尋覓一灣清澈歡快的源泉,給心靈編織一處清靜祥和的安頓之所,給前路鋪就一片綠蔭婆娑、花影搖曳的夢,逐漸遠離焦慮和煩惱,逐漸接近詩意化生存的理想境地。我知道,有此種想法的應當不止我女子一人。君不見,有的把盞對酌,引吭高歌;有的揮毫潑墨,筆耕不輟;有的名山大川,駕車遠遊;有的河港湖汊,持竿垂釣;還有麻將桌、撲克牌、廣場舞、土戲台、陀螺、腰鼓、楚河漢界、養鳥、遛狗、鬥蟋蟀等等,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儘管形式不同,然而目的卻是殊途同歸——排遣煩惱、拒絕孤獨、尋求精神愉悅。娛樂形式異彩紛呈,自然各取所需,各取所愛。而我的愛好似乎有些另類,工作之餘就想坐在一個靜靜的處所,欣然捧一本自己喜讀的書卷,在知識的海洋中遊走翻閱,即便不求甚解,不求饋贈,也覺心曠神怡。當然了,讀書讀到疲倦的時候,也許會痴痴發呆,舉目凝視,看枝頭那花開花謝、葉綠葉黃;也或許會隔窗凝眸,遙觀晴空那雲捲雲舒,雁來雁往。然而這樣下去,久而久之又可能感到些許枯燥和孤獨,感到似乎應該喝點什麼以增添趣味,增添舒適感。喝什麼呢?「酒澆清苦月,茶潤寂寥花」。而眼前情景卻並非那般如願:無明月之朗朗,唯花影之綽綽。身為女子酒是不能隨便喝的了,於是我便選擇了品茶。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飲茶是百姓的生活必備之一,亦是一般讀書人的閒情雅致。

鄭板橋卻說:「晨起無事,掃地焚香,煮茶洗硯。」他把飲茶列為日常要務之三,可見他對茶的愛至深,情至濃。

唐朝陸羽因酷愛茶而被後人尊為「茶聖」,他也的確不負眾望,著有《茶經》一部,成為世界上最早研究茶的專著。而被尊為茶中亞聖的盧仝有《飲茶歌》一首,歌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歌中描述他自己一連吃了六碗好茶,只覺得肌骨清逸,腋下生風,仿佛與仙靈相通,欲駕清風去蓬萊仙居。宋朝詩畫俱佳,曾創立了「瘦金體」書法,被後人譽為全才皇帝的宋徽宗趙佶,放着許多軍國大事不去處理,卻沉湎於茶道,在那裡埋頭撰寫關於茶的著作《大觀茶論》。以上三位愛茶而成癖,因茶而癲狂,然而卻頗有造詣,頗有成就,乃嗜茶者中的佼佼者,可敬可愛,可賀可贊。

我有一位老戰友,從領導崗位上下來之後定居上海。去年春天他回鄉探親訪友,順便給我帶來一盒[[西湖]龍井。那茶雅名「玉露」,墨綠色的陶瓷茶罐,用帶着桃紅色斑點的鵝黃棉絨巾包裹着。天藍色的外包裝盒上有一個乳白色的圓月,寓意皓月當空。月中是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的一幅山水人物小品,古趣盎然,恍若仙鄉。旁邊有他題寫的詩句:「誰扣柴扉驚鶴夢,明月千里故人來。」詩畫如茶一樣清新逸香,我忍不住打開茶罐沖泡了一杯。只見茶盅的邊沿浮漂着翠碧氤氳,清亮鮮綠的茶片,一槍一旗亭亭玉立,載浮載沉,卓然不倒,透出一種近乎乳香的茶韻。我慢慢啜飲着,竟然忘卻了浮生凡塵,只感到齒頰間一股奇異的清香在緩緩地瀰漫、飄逸。由於茶有着清醇、芬芳、靈秀、飄逸等諸多神妙之處,因而便有人為茶而沉醉,為茶而痴迷,為茶而神魂顛倒,為茶而超然忘我。

我則選在仲春帶了西峽香菇醬、社旗的小磨香油、芝麻葉,到上海看望那位曾經送給我西湖龍井的戰友。那天是周末,又恰逢春雪初霽,戰友邀來三四位老鄉,其中兩位仍在領導位置上。我們一行乘車談笑風生,先到上海外灘,明珠等簡單轉轉,大家異口同聲要求回西湖觀光,沿西湖水岸信步走去,至一山崖處,漸漸感到氣息越發清爽,四周醉一般的幽靜,澗底崖邊的松、柏、冬青、香樟交融而成的滿山翠色撲面而來。轉過山腳,又聽到澗水好像從樹叢底下汩汩流過。拾級而上,七轉八抹,一陣攀登之後,到了青石堆砌的龍井泉旁,只見泉水從石縫中噴涌而出,灑落成溪,溪流成潭。潭水澄澈如碧,靜得凝住了似的。潭面上蒸騰着淡淡的、輕輕的暖煙,仿佛泉脈下隱藏着一種溫情,一種暖意。望着潭的深處,不但可以清晰地看到水底那縷縷苔痕,還可以從靜若沉碧的片片苔茸的光影里,隱約感覺出潭水的深邃和凝重。眼前一座茶樓,古韻悠然,靜謐優雅。剛一進門口,漂亮的小妹妹微笑着迎了上來,將我們帶到一處依山傍水的窗前坐下。略一躊躇,早有一位佳麗捧上茶具來。小巧的紫砂秋柿壺,細白瓷釉掛里兒的紫砂枇杷盞,都輕輕地放在桌面上。微微一笑,慢聲說道:「歡迎光臨,請品嘗梅家塢。」約摸着壺裡的茶葉已經舒展開來,就淺淺地斟了半盞。看那茶色時,只能用「宛若新荷」四個字來形容。我舉杯到唇邊,略啜一口,只覺得舌香而齒爽;再啜一口,又感到喉潤而肺清;隨後又細細地品一口,這才由五臟六腑里漸漸滲出那麼一種清醇的微妙來。此時哪怕你剛從萬丈紅塵里騰挪出半個身子,心裡頭即便正窩着千般煩惱萬般憂愁,只一腳踏進此情此景中來,也立刻會感覺到似乎換了一個嶄新的自己。「迴腸盪氣」之類的優美詞彙統統顯得是那麼的蒼白慘澹。

我啜飲幾口,算是品了茶了。此時壺中那隱隱的茶聲,窗外枝葉間綿綿的綠雲,以及那一潭輕輕的暖煙,滿山那淺淺的寒碧,已在不知不覺之間,悄悄融進了掌心上這清茶的悠悠韻味里了。當放下杯盞,舍下半壺荷色,迤邐來到山遮路轉處,夕陽殘照下,回頭望一望那半山風物的時候,目光卻被一脈幽香挽在了披着雪紗的山茶樹上,仿佛那枝頭綻放出無數顆含着微笑的晶瑩花蕾,花蕾上溢出了渺渺的茶韻來。後來才知道,原來那天喝的「梅花塢」,竟是一種名茶中的絕品,連杭州本地人也很難品嘗到的。有人說,茶和書一樣能解人之迷茫,慮人之清夢。那天飲了「梅花塢」之後,我的心境仿佛一下子清淨了許多,很多不如意之事也伴隨茶香飄然而去。也許是那茶情茶韻特別地偏愛了我,讓我在文學道路上結交了許多文友及茶友,越發感到茶香愈濃,友情益深,雖不及古人那樣精研茶道,盡得其妙,但也追求飲茶的情調和意味,明白了飲茶的真諦。閒來小聚,清茶一壺,修心養性,求的是一種情趣,一種格調,一種文化,一種生活,一種平淡而純真的友情。

「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這是一位文學前輩說過的話。有一副對聯也道出了此種意境:「水清魚讀月,山靜鳥談天」。在清澈的溪流之中,魚兒也會把明月當作詩書來研讀;於幽靜的山林之上,鳥兒也會端坐枝頭,如文人雅士般瀟灑清談。所以慢慢的我也深愛上了品茶,愛的就是這清淳的茶韻,愛的就是這清幽的環境,愛的就是這淡雅的友情。何為聊天?答曰:聊天者,閒話也,談天也。身邊必有二三知己,男女不限,只要有好書,好茶,便可以隨意談,盡情聊,無拘無束,無際無涯,聊它十萬八千里,一直聊到月上高樓。倘若林黛玉在場,還可以聊到太虛幻境裡。一陣胡聊神侃,文友們酣暢一笑,人人氣脈通暢,頓覺天清地寧,渾身都是舒服的。因為在飲茶,讀書聊天過程中,可以把鬱積於胸中的塊壘在熱茶的氤氳中漸漸化去,而換來一片祥和安寧的心境。如果聊天時飲的茶特別精細,環境特別清幽,則更如讀老子,研莊子那樣,發人深思,感悟生命,甚至可以使人的心境提升到「知清達和」的玄妙境界。所以我對飲茶設定了三要素:好茶、好友、好境地,缺一不可。

夏日的午後,老師電話邀約一起喝茶。他說門前樹蔭可乘涼,梔子花茶已經泡好了,清新芬芳,祛熱消暑。你來喝茶,亦可聽歌,話語是那麼的誠摯而懇切,那麼的率真而溫和,不容我猶豫。在白河岸邊梔子花的清香里,傾聽蟬的低唱,那蟬聲和他的歌聲一樣的賞心悅耳。秋天的周末我收到同樣的邀約,他說:「我知道你愛茶,特帶一個精製陶罐相送。請你將茶葉裝在裡邊,就像將我裝在你心間一樣——保鮮。」我沏一壺好茶,小心注入青花瓷杯里,輕輕放在他面前。杯中清香蕩漾,似酒醉人。我們邊飲邊聊,愜意到晚。冬天到了,他又打電話:「茶已沏好,只等你來品嘗。這茶有了你,才有異樣的清香。」我叫上兩位朋友一同前往,品着那梅花的溫馨,大家心裡暖暖的,不僅因為爐火,更因為共同的追求和友情。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如若清茶一杯,隨淡泊而有韻味,唯有如此,友誼才能長久共存,沒有利慾的摻雜,只有感情的攙扶。彼此傾慕,相互欣賞,茶一樣的清澈,雲一樣的舒展,在歲月里漫漫浸潤飄蕩,回味久遠,綿延悠長。[1]

作者簡介

文香嬋,酷愛詩歌文學創作。長期從事各種題材的文學創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