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哈克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哈克遺址

圖片來源 鳳凰網江蘇頻道


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   

分類    古遺址

時代    新石器時代

編號    7-0054-1-054

批準時間  2013年3月5日

批準單位  中國共和國國務院(中國共和國國務院)

哈克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哈克鎮東北3km的團結一村和團結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至遼、蒙元時期的人類聚落遺址。

哈克遺址於1985年被發現以來,2001年9月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首次在團結一村南側試掘,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細石器研究」課題組在團結一村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發掘,出土大量石器、陶器、動物骨骼。據出土遺物分析,哈克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至遼、蒙元時期的人類聚落遺址。[1]有學者根據哈克遺址的文化特徵,命名了「哈克文化」。[2]

2010年7月2日,哈克遺址博物館開館。2013年5月,哈克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特點

哈克遺址是在1985年被發現的,至今已出土文化遺物1萬餘件,包括精美的細石器、玉器、古角器、陶片、裝飾品、象牙人面雕等,現在已被命名為「哈克文化」,為中華文明起源多元論提供了珍貴的實證。

為了保護該遺址,2008年9月,海拉爾區委、區政府決定在哈克遺址上建設哈克遺址博物館,保護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發掘的考古遺址原貌,進一步研究哈克文化。

哈克古遺址博物館總建築面積為1500平方米,共分為五部分,序廳和三個展廳圍在遺址四周。石鏃是博物館的標誌性器物,也是整個博物館的布展主線,通過場景再現了呼倫貝爾草原先民們生產生活的場景。

距今約7000至5000年的哈克遺址以及根據這一文化遺存命名的「哈克文化」,被認為是與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同一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如今在這個文化遺址上建立的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個古遺址博物館——占地面積超過2.5萬平方米、總投資近5000萬元人民幣的哈克遺址博物館,於2010年7月2日正式開館。

哈克遺址博物館展出哈克遺址出土的玉器骨器陶器石鏃]等細石器文物超過2000件,生動再現了呼倫貝爾草原先民們生產生活、環境變遷、文化起源、社會發展的歷史場景。

研究價值

遺址的發現為中華文明起源多元論提供了珍貴的實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國祥教授介紹說,從舊石器新石器過渡期間,有一個中石器時代,海拉爾的西山(也稱松山)細石器正是中石器時代的代表。當中原進入新石器時代,生活在海拉爾的原始人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創造了輝煌的哈克文化,玉器的出現、手工石器的工藝嫻熟程度都達到了細石器的頂峰,標誌着北方草原原始人類告別野蠻開始走向文明。

參考文獻

  1. 郭殿勇, 邢銳, 趙越, 等. 呼倫貝爾哈克遺址出土動物骨骼分析[J]. 草原文物, 2012(1).
  2. 趙越. 論哈克文化[J]. 內蒙古文物考古, 2001(1): 6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