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經濟管理制度是什麼樣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商朝的經濟管理制度 |
商朝的經濟管理制度是什麼樣的商朝在商丘建都210餘年後,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初年,亳都(今河南商丘谷熟鎮)遭遇河決之害,遂將國都自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西遷於隞(今河南鄭州),商朝自此開始遷都。後又多次遷都,到盤庚在位時,遷都於於殷(今河南安陽),並固定了下來,商朝在殷建都270多年之久,因此商朝也被後世稱為殷朝、殷商朝,這是「殷商」稱呼等於「商朝」的一個最好的證據,但「殷文化」代表不了「商文化」。[1]
盤庚遷殷以後,商朝社會的經濟進一步發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後,商四出討伐,征服了周圍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商朝這時的國力達到鼎盛時期。
武丁後,商朝逐漸開始衰落了下來。商朝最後一個帝王——帝辛受德對開發中國東南,對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傳播文明。
農牧業
商朝的農業和畜牧、養殖業發展都比較快。商人從一開始就是一農業為主的部落,商湯曾派亳人幫助葛人種地。甲骨卜辭中多次見到「其受年」(能獲得豐收嗎)的問語,反映商朝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在畜牧業在商朝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遺骸外,還有象骨,說明當時北方還有訓象。並且掌握了豬的閹割技術,開始了人工養淡水魚。
手工業
商朝手工業發展很快,青銅器的冶煉與製造都相當成熟,各種常用的器具和禮器、酒器十分精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75公斤,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手工業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細,規模巨,產量大,種類多,工藝水平高,尤以青銅器的鑄造技術發展到高峰。成為商朝文明的象徵。而且商朝人已經發明了原始的瓷器,潔白細膩的白陶頗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細的玉石器表現了商朝玉工的高超技藝。絲織物有平紋的紈,絞紗組織的紗羅,千紋縐紗的縠,已經掌握了提花技術。
商朝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牽着牛車和乘船從事長途販運的商賈。到商朝後期,都邑里出現了專門從事各種交易的商販,呂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為業,又曾在孟津賣飯。
土地
商殷時期的每一個別的公社農民只有通過其所屬的公社才能領得自己的份地。正因為份地所有權在法律上屬於國王,所以每一個公社農民的剩餘勞動也就屬於這個最高統一體。
由於公社所有制一般分為「公田」和「私田」,所以在這種公社中,公社農民的剩餘勞動是以耕種「公田」的形式而出現的。《·孟子·滕文公上》所說的「惟助為有公田」、「同養公田」的「公田」,是由原始公社中的「共有地」演變而來,「同養公田」就是說公社的「公田」由公社農民來集體耕種。
賦稅
「公田」上的收穫物就作為交給奴隸主貴族的一種賦稅。
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殷人七十而助」的「助法」。這種助法,按照孟子的看法,就是畫地面為井字形,分為九區;八區分配於八家之民,稱曰「私田」;其中之一區,八家合力耕作,謂之「公田」。
所以,孟子說:「助者,藉也」。中國古代文獻中的「藉」字應作「耤」,後來誤作「籍」。「耤」即「借」字,「耤」(強迫)公社農民的力量來為自己耕種叫做「耤」,字從「耒」即表示其與農事有關。所以趙岐《孟子注》云:「藉,借也,借民力而耕公田之謂也。」鄭玄注《禮記·王制》中的「公田藉而不稅」時也說:「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美惡取於此,不稅民之所自治也。」
人口
雖然商朝沒有人口調查制度的具體記載,但從甲骨文的祭祀卜辭用牲資料中可以間接算出晚商人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