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嘉興土特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嘉興市位於浙江省東北部、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帶,是長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市境介於北緯30度21分至31度2分與東經120度18分至121度16分之間,東臨大海,南倚錢塘江,北負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大運河縱貫境內。市城處於江、海、湖、河交會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與滬、杭、蘇、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區位優勢明顯,尤以在人間天堂蘇杭之間著稱。市境陸域東西長92公里,南北寬76公里,陸地面積391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3477平方公里,水面328平方公里,丘陵山地40平方公里,市境海域4650平方公里。下轄南湖秀洲兩個區,平湖海寧桐鄉三個市和嘉善海鹽兩個縣。

歷史名人

嘉興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為中國江南文化的發源地。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們就在此孕育了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馬家浜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源頭之一。嘉興歷代名人輩出,僅近現代就湧現出了文壇巨匠茅盾、國學大師王國維、新月派詩人徐志摩、漫畫家豐子愷張樂平、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等一大批名家大師。

風景名勝

嘉興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環境優美,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嘉興自然風光以潮、湖、河、海並存馳譽江南,境內有革命聖地南湖、「天下第一潮」海寧錢江潮、「江南水鄉古鎮」嘉善西塘桐鄉烏鎮,以及海鹽南北湖平湖九龍山等一批著名景點,構成了獨有的江南水鄉特色。目前全市擁有國家AAAA級景區7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

氣候

嘉興市地處北亞熱帶南緣,屬東亞季風區,冬夏季風交替顯著,四季分明,氣溫適中,雨水豐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濕、夏熱、秋燥、冬冷的特點,但夏令濕熱多雨的天氣比冬干天氣短得多。嘉興年平均氣溫16℃,1月份最冷,7月份最熱。平均無霜期230天;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全年有3個明顯的降水時段即4~5月的春雨;6~7月的梅雨和9月的秋雨;1月是下雪最多的月份。[1]

秀洲槜李

良種,在古代是獻給帝王的「貢品」珍果,是江南吳越文化的象徵,更是見證嘉興歷史的活化石,「嘉興」地名是先有「槜李」後有嘉興。槜李樹樹形優美,花似雪海,遠望晶瑩如雪,果肉鮮潤如 琥珀,完熟後漿液極多,味鮮甜爽 口,帶有酒香,吃時只需在果皮上 刺一小孔,慢慢吮吸果汁,吸完汁後只剩下皮和核。由於品質口感超群,槜李在中國 「十大名李」當中 一直位居首位,是水果精品當中的精品,也是浙江省唯一列入瀕危搶救保護的果樹品種。

歷史由來

槜李最早產於嘉興新篁淨相寺一帶。到春秋戰國時代,屠甸、百桃一帶栽培已很普遍。據清《槜李譜》記載,在春秋時代,吳、越交兵時,當時盛產槜李的桃園亦築城拒吳,後有「槜李城」之稱。可見此地植李悠久。槜李為歷代文人賞識,題詠傳說較多。相傳范蠡西施去吳,經嘉興,以槜李解渴,纖指一划,從此槜李有一痕。清末朱彝尊寫了《槜李賦》,留有「聽說西施曾一插,至今顆顆瓜痕漆」的詩句。

種植歷史

槜李是典型的千年名果,從春秋戰國至今,槜李已有 2500多年的栽培歷史,曾分布於各地,由於品種退化等原因,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秀洲槜李具有果型大,果皮厚,易剝離,成熟時呈暗紫色如琥珀,果肉淡橙黃色,軟熟後化漿,細嫩多汁,味鮮甜爽口,帶有酒香,堪稱諸李之冠,古為「江南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近年來,秀洲區政府十分重視發展,1999年成立了嘉興市研究會,對嘉興槜李進行深入研究,並與省農業廳一起開展了槜李的搶救與開發研究項目,來保護、發展、提升槜李,加快推進秀洲槜李產業規模擴張與品質提升,實現產業化生產。 秀洲區一直以來十分重視槜李產業發展,制訂了相關發展規劃,出台了相關補助政策,對新種10畝以上槜李,每畝補助400元,開展了「送苗到村、種樹到戶」的槜李千家行活動,加快推進秀洲槜李產業規模擴張與品質提升。同時與浙江大學等單位合作開展槜李良種篩選及其結實穩定性研究,破解槜李生產中座果率低、產量不穩定等技術難題,制訂了秀洲槜李生產技術規程,建立了一套質量控制措施,確保槜李品質。經過多年的發展,槜李面積已有600多畝,每畝產值可達1.5萬元。此次「秀洲槜李」通過地理標誌農產品登記保護,對提升秀洲槜李知名度、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等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地域範圍

秀洲槜李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轄5個鎮2個街道115個行政村,東到油車港鎮錢家橋村,南到王店鎮三建村,西到新塍鎮旗星村,北到王江涇鎮雙塔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20°36′— 120°46′,北緯30°35′—30°43′,總面積542平方公里。

品質特徵

獨特感官特徵

秀洲槜李果型大,扁圓形,果頂平廣,頂窪淺凹陷,常有黃褐色指甲刻狀痕一條(即傳說中的西施指痕印)。果皮厚,強韌,易剝離,底色黃綠,帶有暗紫紅彩色,且有黃褐色果點密布,成熟時呈暗紫色如琥珀。果面包裹一層白色果粉,似蒙了一層薄紗,讓秀洲槜李更顯得嬌媚迷人。秀洲槜李果肉淡橙黃色,軟熟後化漿,味鮮甜爽口,帶有酒香,堪稱諸李之冠,古為「江南貢品」。

獨特的內在品質指標

含可溶性固形物15.2%-16.8%,細嫩多汁,纖維少,無硬塊。含酸0.75-0.95%,富有多種維生素和磷、鈣、鐵等礦物質;酸甜適可,味濃,有獨特的酒香味。 秀洲槜李生產基地遠離集鎮、工廠等污染源,生產環境潔淨,合作社按照無公害和綠色食品生產要求種植生產。

形態特徵

槜李,樹形大,樹冠開展,一般高三米左右。其萌芽抽枝力很強,但盛花期和坐果期則怕風、雨、霧,故當地常將其栽種在房前屋後,或種在別的李樹當中。果實於7月中旬成熟,果實碩大,均重50克左右,色澤殷紅,形狀扁圓,美觀鮮艷。果肉淡橙色,初采之果,肉質緻密,甘美爽口;放四五天後,果肉變軟,化為漿液,在皮上戳個洞,即可吸食,甜蜜中帶有酒香,品質極佳。

生物學特性

槜李屬薔薇科李屬,是中國李 的古老良種,但不耐澇,花期易遭受晚霜危害。果實扁圓形,單果重 65. 0 ~ 125. 0 克,果粉中等,果皮 紫紅色,韌性強。黏核,單核重 1. 22 克,果肉橙黃色,肉質硬,完 熟時緻密,漿液極多,可溶性固形 物含量17. 00% ~21. 00%,常溫下 可存放1 周左右。樹姿較開張,可 以自花結實,以短果枝和花束狀果 枝結果為主。嫁接苗栽後第 3 年開始結果,單株產量 15 ~ 35 公斤, 露地栽培每畝產量應控制在1250 公斤之內,才能確保果實品質,經 濟壽命 35 年左右。在浙江省嘉興 市,3 月下旬至 4 月初開花,6 月 中旬至8 月中旬果實成熟。[2]

平湖糟蛋

平湖糟蛋,浙江省平湖市著名傳統美食,採用優質糯米和酒糟糟漬而成,糟蛋浙江平湖、四川宜賓均有生產,以平湖所產最為著名。一般的禽蛋都是硬殼的,而浙江平湖的糟蛋卻是軟殼的。因為經過糟漬後,蛋殼脫落,只有一層薄膜包住蛋體,其蛋白呈乳白色,蛋黃為橘紅色,味道鮮美,只要用筷或叉輕輕撥破軟殼就可食用,如把它蒸來吃,那就失去糟蛋的風味。 平湖的槽蛋相對來說還是有比較多的,在浙江,這是一種有名的特產,也是一種比較有特色的美食,很多人喜歡吃,也享受吃這種槽蛋,不說別的,這麼多的特色美味中,這種地方美食在浙江就還是比較少見的了。

菜品特色

平湖糟蛋,浙江省平湖市著名傳統美食,採用優質糯米和酒糟糟漬而成,糟蛋浙江平湖、四川宜賓均有生產,以平湖所產最為著名。平湖糟蛋曾列為貢品,得到乾隆皇帝「御賜」金牌一塊。解放後,它更是受到海內外好評。一般的禽蛋都是硬殼的,而浙江平湖的糟蛋卻是軟殼的。因為經過糟漬後,蛋殼脫落,只有一層薄膜包住蛋體,其蛋白呈乳白色,蛋黃為橘紅色,味道鮮美,只要用筷或叉輕輕撥破軟殼就可食用,如把它蒸來吃,那就失去糟蛋的風味。

營養價值

浙江嘉興平湖槽蛋的營養種類齊全,不僅僅是我們熟悉的,更是大家熟悉的特色保健蛋,其中主要的就是蛋白質、脂肪、卵磷脂、卵黃素、維生素A、D、B和鐵、鈣、磷、鉀、硒等,並含有維持人體新陳代謝必須的18種氨基酸,這就是關於槽蛋的總體價值。也算是比較有特色的重點美味之一。平湖糟蛋營養豐富,我國著名營養學家于若木稱讚其為「美味的食品,營養的食品」。平湖糟蛋不僅是冷食佳品,而且有增食慾、助消化、維護神經系統正常功能和促進血液循環等多種功效,能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維持旺盛的生命力。

歷史由來

浙江嘉興平湖槽蛋的歷史還算是比較悠久的,清雍正年間(1722-1735),在浙江平湖城西有一個叫徐源源的酒坊老闆,釀酒流傳地方百姓,有一年黃梅季節發大水,把徐老闆家中的一些鴨蛋混入了酒釀糟中,數月後,徐老闆發現此蛋便敲開蛋殼,卻驚喜地看到半透明的蛋白里,裹着橙紅的蛋黃,氣味醇香撲鼻,隨即嘗一點感到滋味特別,回味悠長,徐老闆頓覺喜出望外,興奮得幾乎要跳起來,因為他想到了這裡的生意經,他決定把鴨蛋用糯米酒釀槽漬成為槽蛋,去上市出售何樂不為,平湖槽蛋便從此降臨人間。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天,已經成為佳話了,也算是比較獨特的特色美食之一。

價格

好吃的蛋主要價格又不貴,其實還算是值得我們一吃的,也是一種特色的美味蛋之一,一般只要10塊錢,你都可以吃飽咯,這種美食的餡料又多,總體上的口感又夠美味獨特,所以時不時吃吃都是非常之不錯的,也很多人喜歡吃。成為了當地街頭上流行的小吃了。

製作方法

菜系

浙菜

原料

鵝蛋10個、醋400克、香糟鹵500克

製法

選新鮮整齊的鴨蛋,洗淨,放入小壇內;加上醋,封好壇口; 約一個星期後,蛋殼變軟,小心取出,用冷水洗去醋味,瀝乾; 將小壇內的醋倒掉,洗淨小壇,再將鴨蛋輕輕放入,倒入香糟鹵,並將壇口密封; 約一個星期後即可食用,隨吃隨蒸即成。[3]

海寧缸肉

海寧缸肉是一道流傳於浙江省海寧市及周邊地區的著名鄉土菜餚,實質為燜缸酥肉。它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遠古時期,當時的人類以陶缸烹飪獸肉。後隨着社會的發展,人類經歷了陶缸、鐵鍋、電器的演變,傳統漸漸消失,但海寧一直保留了千年前祖先以陶缸烹肉的原生態方法,並在發展過程中,賦予了更多的傳統文化內涵。「色同琥珀,入口則消,含漿膏潤,特異凡常」,是海寧鹽官一帶,婚慶喜宴,都會上的一道上等的名菜。

歷史起源

陶器的發明是烹飪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在烹飪學中稱為「陶烹時代」。我們從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中發現,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就使用陶釜了。這證明,當時人們已開始把打獵所得的肉類等原料放入容器中加水煮,也就是用缸煮肉的烹飪方法。 幾千年來,海寧人一直口口相傳保持了用缸煮肉的習慣。即使是現代,在敬神祭祖、喜慶宴會中,缸肉仍然是分量最重的菜。「所以可以說,海寧缸肉至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了。可謂「色同琥珀,入口則消,含漿膏潤,不油不膩,特異非常」。《禮記·內則》「淳熬」篇中可查到缸肉的用火之法。到北魏又有發展,賈思勰《齊民要術》「炙法第八十」中也有談到。 [4]

與東坡肉的淵源

據記載,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六月,蘇東坡應鹽官安國寺主持之邀前來撰寫《宋安國寺大悲閣記》。蘇東坡是個美食家,有一天,寺旁正好有一戶農家結婚擺喜酒,蘇東坡平生豪放不羈,不管認識不認識、請不請他,喜筵開席就自顧自坐了上去。海寧鄉風淳厚,來者是客,東家也不怪他,任憑他大吃大喝。誰知他每吃一道菜都搖搖頭、皺皺眉,弄得東家很尷尬。但最後一道菜——燜缸酥肉端上來後,蘇東坡品嘗後連連稱妙,並打聽這酥肉是用何物煮的。東家答道:缸。蘇東坡又問用何佐料,東家於是把廚師叫來如實回答。蘇東坡思索了一會兒後說,如果再加上某幾種佐料,味道可能還要好。廚師聽後照辦,果然肉味更美。 這道菜就這樣被蘇東坡記住了。元豐二年(1079年),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當時他常與一批懷才不遇的文人墨客一起飲酒解悶,吟詩消愁。他把用缸煮肉之法改成瓦罐煮肉給友人吃。有名的《豬肉頌》便是當時的作品,其中寫道:「洗淨鐺,少着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詩中詳細介紹了缸肉的煮法。後來,元祐年間(1090年),蘇東坡出任杭州太守時就用此肉慰勞修蘇堤的民工。之後,蘇東坡先後又到揚州、定州、惠州、儋州、常州等地為官或居住,「海寧缸肉」由此大為流傳,但因蘇東坡的傳播,人們習慣稱之為「東坡肉」。

菜品特色

色澤紅亮、酥而不爛、油而不膩、味醇濃香、入口即化。

做法

原料

薄皮下肋五花豬肉750克一塊、紅棗100克、稻草50克、粽葉50克 。

調料

老抽50克、蔥、姜各20克、鹽10克、味精10克、黃酒400克、白糖100克。

製法

將五花肉洗淨去除余毛,用稻草十字結紮好肉塊,待用。將蔥打成蔥結數個,將姜洗淨用刀輕拍碎; 取燒肉缸,缸底鋪上稻草編成的墊子,填上新鮮粽葉,放入姜塊、蔥結、紅棗,後將紮好的肉塊下入缸,加入老抽、黃酒、鹽,加清水浸沒原料,用盤壓實肉塊不使其上浮; 肉塊入缸加好調料後,用旺火燒沸騰煮約30分鐘,待肉塊表面上色後加入白糖,轉入中火燒至3~4個小時,後用旺火收汁,待肉綿酥、濃香、味醇、汁稠即可; 每次建議一缸肉盛8-10塊肉烹煮,選用柴火加熱,烹製期間將肉塊翻動2~3次。

食用指南

因為缸肉的製作需要肉缸、柴火等條件,一般家庭難以做出正宗的缸肉,建議到海寧當地的海洲大飯店或鹽官宰相府第風情街上的缸肉店品嘗,或者通過網絡購買。

享譽中外

海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心的負責人王國良介紹,這道菜無論從文化底蘊還是歷史底蘊,都具有相當高的價值,而且流傳至今,它依然具有原生態的特性; 上個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出生于海寧鹽官的烹飪大師楊定初先後任西湖國賓館、西子國賓館、謝家花園國賓館的總廚師長。他曾為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擔任過主勺,還接待過外國領導人尼克松、西哈努克親王等。海寧缸肉頗受這些國家元首好評; 上海食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央視全國電視烹飪大賽評委江禮暘先生等美食界的專家們,曾來到海寧,在嘗到了地道的「海寧缸肉」後,大為稱讚。在海寧地方菜的評選中把「海寧缸肉」拔到了頂峰,榮獲金獎。 2008年,第六屆全國烹飪技能競賽(浙江賽區)暨浙江省第五屆烹飪技術比賽上,由海寧市海洲大飯店製作的海寧缸肉順利摘取了特金榜桂冠。 [4]

視頻

嘉興城市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