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

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嘉蔭是中國最早發現並經科學記錄的恐龍化石挖掘地。也因埋藏大量古生物化石而蜚聲中外。1902年,俄羅斯人將在此挖掘的恐龍化石組裝成一具高4.5米,長8米的完整恐龍化石骨架,定名為「黑龍江滿洲龍」,至今陳列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地質博物館內,這具恐龍化石骨架被世人稱為「神州第一龍」。嘉蔭恐龍山出土的恐龍化石屬平頭鴨嘴龍亞科,是晚白堊世大型鴨嘴龍的典型代表,同時又是恐龍接近滅絕時期的產物,對研究恐龍滅絕這一千古之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目錄

發展歷史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位於伊春市嘉蔭縣城西南,中俄界河黑龍江中游南岸太平溝河口與二號亮子之間的嘉蔭龍骨山,地形地貌屬台地類型。長約11km,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山勢平緩,依江而立,總面積38.44平方公里。嘉蔭是中國最早發現並經科學記錄的恐龍化石挖掘地。1902年,俄羅斯人將在此挖掘的恐龍化石組裝成一具高4.5米,長8米的完整恐龍化石骨架,定名為「黑龍江滿洲龍」,至今陳列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地質博物館內,這具恐龍化石骨架被世人稱為「神州第一龍。

1981年嘉蔭龍骨山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予以重點保護,1998年4月再次被省政府確立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同時,頒布實施《嘉蔭恐龍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2001年12月,國土資源部批准建立國家地質公園,2002年9月成立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隸屬縣政府。2004年修建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並於2005年8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 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是我國自四川自貢、雲南祿豐、江蘇常州、內蒙二連浩特四家後第五家恐龍博物館,也是我國唯一一座集保護區和展覽館於一身的園中館。

建築布局

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的形狀呈銳角三角形和圓穹形結合的幾何體,平面傾斜,銳角直指蒼穹;一邊平行垂向大地,延伸到地層深處。這種設計理念象徵着神秘的恐龍文化孕育於天地之間,從遙遠的遠古時代走來,抖落塵封的塵土,向現代的文明社會展示它們曾經擁有過的輝煌和幾乎瞬間的衰敗,給人類以無限的啟迪和遐想。特殊的現代幾何造型建築與這片古老蒼茫的「神州第一龍」發祥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古典與現代之間碰撞、進發出激烈的智慧火花,激勵着人們去探索那未知的領域。

展廳陳列

館內共分八大展廳,分別為地球廳、綜合廳、環形廳、動態廳、植物廳、岩石廳、人文廳、影視廳。展廳內共有8架恐龍骨架展出,同時展出的還有公園出土的各種恐龍骨骼化石,如牙齒化石、恐龍足跡和皮膚的印記化石以及嘉蔭地區晚白堊世及第三紀動植物化石等;公園內還建有一座長120米,高9米的大型恐龍骨架藝術長廊。

地球廳

銀杏樹葉片、湖底生物、火山岩石等展品。加之半圓形牆體設計和水藍色的裝飾以及六個地球模型,介紹大陸板塊六次漂移過程。

環形廳

嘉蔭鴨嘴龍陳列於館內主展區環形廳,這是嘉蔭自恐龍化石發掘以來組裝成的第十二、第十三架恐龍化石骨架。被譽為是母子二龍。此展主要運用實物、立體圖板配以文字說明,來展示嘉蔭地貌特徵和圍繞中國神州第一龍發掘和整理作為介紹。

綜合廳

恐龍演化設於綜合大廳,按照地質年代分三部分,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

古植物廳

展示的是均為嘉蔭地區發掘到的古植物化石[2]。這些古植物對於研究我國古氣候、古地理、古環境提供了有利證據。

礦物岩石廳

展示的是嘉蔭礦物岩石種類,分別為黃金、褐煤、麥飯石、瑪瑙、等百餘件展品。

人文展廳

運用文字、圖片、模型等方式闡述了嘉蔭歷史沿革、風土人情、城鎮風貌以及物產資源。

館藏文物

黑龍江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內陳列着由鴨嘴龍、霸王龍、疾走龍、甲龍的骨骼化石組裝成的8具恐龍化石骨架。同時還有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出土的各種恐龍骨骼化石,如牙齒化石、恐龍足跡和皮膚的印記化石以及嘉蔭地區晚白堊世及第三紀動植物化石等。

視頻

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 相關視頻

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授牌儀式
黑龍江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