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句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四句教,亦即明朝哲學家王陽明(王守仁)晚年所述的「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一般視此四句為王對其大半生學術思想的概括性論述。對「四句教」之理解闡說歷代來存有爭議,為有明思想史的一大議題。「有積極的張揚者如王龍溪,有謹慎的存疑者如清儒李紱,有否認者如劉宗周黃宗羲師徒,有激烈的批判者如王夫之、顏元、張烈之流。」(參見陳立勝論文《「四句教」的三次辯難及其詮釋學義蘊》)一般認為自首句「無善無噁心之體」可窺見王的學說受佛家影響深刻。

內容

四句教,指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 王守仁)用來表述自己思想精華的四句話,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1]。」

釋義

這是王陽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總結,他明確指出:心的本體晶瑩純潔、無善無惡;但意念一經產生,善惡也隨之而來;能區分何為善、何為惡這種能力,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而儒學理論的重點之一---格物,在這裡就是「為善去惡」。真是畫龍點睛,簡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趨中道。

背景

陽明在流放地---貴州龍場悟道,深刻明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2]

陽 明三十八歲在貴陽首倡「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等於不知,行而不知是為盲行。以對治講習討論以求知,俟知得真時方去行,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的弊病。

陽明五十歲以後專弘「 致良知」一說,他慨嘆道:」信得致良知三字,真聖門正法眼藏。我此良知二字,實千古聖聖相傳一點滴骨血也。「」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生中得來。自經宸濠、忠、泰之變,益信良知足矣忘患難,出生死,所謂考三王,建天地,質鬼神,俟後聖,無弗同者。

陽明五十六歲時將自己的思想歸納為四句,被稱為「四句教」因此可以說四句教準確地代表了王陽明的哲學思想。

若將四句教加以擴展,那就要讀王陽明的《 大學問》。

視頻

四句教 相關視頻

潘麟先生講授:如何理解陽明四句教
【王陽明】5.天泉證道「四句教」陽明學派的分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