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回鄉偶記(何曉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回鄉偶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回鄉偶記》中國當代作家何曉霞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回鄉偶記

回家當晚,就知道鄱陽湖濕地公園退水了,無念島重現了。我們幾人約好了去無念島遊玩。自兩年前隨香落採風去過無念島後,我一直對它念念不忘,總想着再去一睹為快。我意識到,它已經占據了我心中的某個重要角落

第二天早上,我們如約而至。可惜天公不作美,陰沉沉的。乘遊船過湖對岸,湖水依然清澈透明。下船後再乘大巴去珠湖圩堤,在圩堤另一端搭小船過一條小河。然後再步行至鄱陽湖大草原,要想深入草原深處,我們還要搭乘區間車。

強勁的北風呼嘯着在耳邊吹過,我戴着帽子系了圍巾,裹緊了大衣,還是在寒風中發抖。草原以它極大的熱情迎接着我們的到來。

因為今年洪水肆虐,湖水退潮緩慢。草洲上的草長得不高,但仍然是綠油油的。矮小瘦弱的蘆葦像營養不良的孩子,在寒風中豎立着。想起前年,那些茂盛而高大的蘆葦,像一排排整齊的衛兵挺立着,吸引着眾多遊客與它們一起合影。記得當時我示範着一個姿勢拍照,然後團友們都紛紛學着我的樣子擺拍,開心極了。那時的草很深很密,我們像孩子般在草地上撒着歡,或蹲或站或躺甚至跳起來拍照,可把攝影師累壞了(感謝汪填金老師的全程拍攝)。當我和畢愛心一邊一個挾持着拘謹的徐和生老師拍照時,大家笑成一團,說徐老師看起來似乎被我們綁架了。還有,崔老師、鶴影、愛華和我幾個人一起比賽誰跳得更高,結果愛華的長髮蓋住了她的臉龐,我們笑說她像魔鬼一樣。那個時候,玩得真是開心!及至晌午,大家都不捨得離開。

和尾子一直聊着,尾子腦子裡裝滿了智慧,和他聊天總能學到很多。這次,僅拍了幾張照片留念。因為天氣寒冷,我們決定早點離開。灘涂上,一群白天鵝在棲息;草叢上空,偶爾有幾隻白鶴飛過。放眼四望,綠色的草洲和褐色的蘆葦以及白色的河流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天然畫卷

回望無念島,不想說再見。我知道,與其說我想念無念島,不如說我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個心愿,舒展一下自己的情懷;我發覺我與無念島之間已經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了,或者說,有一種無形的紐帶緊緊地把我和它維繫在一起了。

朋友開車來接我們了,然後在鄱湖居飯店用午餐。當一大盆冒着熱氣的魚端上餐桌時,一種久違的熟悉的味道瀰漫開來,我用鼻子使勁吸着,那是媽媽飯菜的味道呀!我往碗裡先舀了一些魚湯,鮮美可口。朋友又給我夾了一些魚,說是五味魚,是五種不同的魚放在一起煮的。挑一塊入口,肉嫩味濃,唇齒留香,鄱陽湖裡的魚就是特別鮮甜!

記得父母和我在廣州同住時,總是念叨着家鄉的一菜一蔬,總感嘆說還是覺得家鄉的食物更好吃。記得有一年回去過年,二姐在用大鍋灶煮魚,我在幫忙燒火。鱖魚在鍋里翻滾着,放了姜蔥蒜後,濃香四溢,二姐叫我試試鹹淡,我吃了一塊,美味可口,忍不住又夾了幾塊。魚香飄蕩在老屋的每個角落,循着味道,小嫂和一銘也過來了,禁不住也端起魚盤吃了起來。看着我們吃得開心,二姐笑了,你們不要吃完了,留些給大家吃。明天,再多做些魚,讓你們吃個夠。

這時,朋友又往我碗裡加了幾塊魚:「多吃些,家鄉的魚,好吃。」我點點頭,心裡暖暖的。這頓魚,分明就是以前的味道嘛。家鄉的人、家鄉的魚,家鄉的情把我填得滿滿的。

飯後,車子在珠湖圩壩上駛過。想起當初家鄉的父老鄉親們靠肩挑背負手提修建圩壩的時候,那該是多麼熱火朝天的景象,那時候的人幹勁多大呀。大家團結一致,分工合作,齊心協力,經過艱苦的勞動,大壩終於一天一天壘高了,壓實了,牢固了。它為灌溉農田,防洪抗旱等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車子駛上公路時,不遠處另一個小堤壩出現在視野內。猛然間,我想起,父母親也曾在那裡修堤築堤。我大概就幾歲的年紀,爺爺帶着小哥和我還有堂哥堂姐四人去看修壩,因為太小,修壩的場景我一點都沒記住,只記得在那裡吃了一頓大鍋飯,印象中還有我們幾個拉着爺爺的手、興高采烈地,像去做客一樣高興。後來大了聽母親講,那時大壩上到處都是人,女人挖土,男人挑土,一刻也不停歇,尿急了就叫幾個女人用身體擋住,就地解決。那時候雖然累,但渾身都是使不完的勁。大家你追我趕,生怕掉了隊。

想起自己的父母親朋也為修圩堤出了力,心中油然生出一種自豪感。他們也曾為這片土地灑下過熱血和汗水,這裡有他們的影子,有他們的感召。我似乎有些理解我對這片土地的感情了。

鄱陽湖,是生養我們的母親湖。它不僅養育了我的父母輩,還有父母的祖祖輩輩;而且它還將養育我們的子子孫孫。它在我心中像母親一樣偉大!我敬重它愛戴它依戀它,也許,以後會回到它的身邊。

02

車子經過珠湖中學時,我和高同學一起下了車。高同學只在珠中呆了一年半,自離開學校後,近三十年了,一直未曾回來過。此刻,他站在校門口,讓我給他拍照留念。走進久違的校園,他很激動感慨,環顧四周,除了操場邊四棵高大的楝子樹,以前的舊物全被取代。他站在那裡,用手比劃着:以前這裡是教學樓,中間是辦公樓,那邊是宿舍和飯堂。那時候,吃得不好,經常感覺餓,我們總是偷偷提前溜出課室,早點去飯堂打飯吃。下面是籃球場,那是我們男同學最愛的場地,下課或放學後,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往球場跑。飯堂旁邊還有一口軲轆井,以前我們吃喝用的水,都是飯堂的師傅用軲轆打上來的。校舍後面,還有一片竹林。馬路邊,是新建的廁所;後面還有一個大操場,是開運動會和跑步的好地方。馬路左邊,是一片松樹林,清晨或傍晚,大家都喜歡去樹林裡背書或英語單詞。隨着他的描述,一幕幕場景出現在我眼前,那時的校園多美呀!那時候的我們多麼純真呀!我驚訝於他對學校的點點滴滴都記得那麼清楚,說真的,有些物事,我都已經淡忘了。

此時,新建的教學樓和宿舍樓雖然美觀大方,但在我們眼裡,遠比不上以前低矮的校舍那麼有感情。新校園看起來是比以前變得漂亮多了,可是,我們的記憶無處安放,這是悲哀之處。

從他清晰的描述中,看得出他對這個學校有着多麼深刻感情。這時,兩個和我們年齡相仿的教師走了過來,面帶笑容,和我們聊着,就像老同學般。受高同學的感染,站在寒風中,他們也比劃着手勢,陪着我們一起懷舊。原來,每個人的記憶里,都有一片揮之不去的校園情結。

每次回家,都有一番不同的感悟。是以記之。[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