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場縣圖書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圍場縣圖書館圍場縣圖書館分館的建成是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成功的關鍵環節,拓寬了圍場縣群眾讀書閱覽的空間,搭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為文圖館總分館制的探索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進一步滿足了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新需求,新期待。
展廳展館
圖書館分館2樓—5樓功能室齊全,二樓老年閱覽室、報刊室、書法[1]繪畫室和自習室。三樓青少年閱覽室、親子活動室、繪本館和少兒閱覽室。四樓青少年、成人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和自習室。五樓是農業科技閱覽室、多媒體報告廳。
發展歷史
博物館是由文化館文物組發展起來的,1978年成立文物管理所,1981年7月成立博物館,現為一套人馬兩個牌子的國家事業單位,隸屬於縣文體局。
博物館館建築面積1047平方米,使用面積890平方米,其中展室面積是425平方米。 博物館自成立以來,通過徵集、接受捐獻等形式,收藏了新石器至清代眾多文物。
藏品中較為典型的文物有:戰國時期的兵器三穿戈,秦代的衡器鐵權,遼、金、元時期的瓷器等等。
為了充分發揮博物館的陣地作用,不斷提高社會效益,並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先後修改和完善了七個文物陳列,舉辦了五個專題展覽。如《圍場歷史文物陳列》、《文物普查成果展覽》、《圍場民族民俗文物陳列》等等,並常年向社會開放,組織學生、職工參觀文物陳列,接待人數達上萬人次。廣泛地向社會宣傳了圍場的歷史及文化,大大提高了圍場縣的知名度。
館內共有職工七人,其中業務人員四人,保衛人員三人。其中初級專業技術職稱三人,大專生三人。
自建館以來,通過認真學習,鑽研業務,不斷努力,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也得到不斷提高,多名同志先後在國家級刊物、省級刊物發表文章。
圍場縣博物館已成為本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場所,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觀注和重視。
館址位置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博物館位於圍場鎮二道街中心旱河大橋南。郵編:068450
管轄隸屬
圍場縣博物館於1981年6月在文物管理所的基礎上建立。1989年圍場縣改為少數民族自治縣後,博物館隨着縣名的更改易名為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博物館。也稱木蘭圍場博物館。隸屬於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文化局。
館舍介紹
博物館在1984年修建的框架式文化樓內。全樓三層由四個單位使用即文化局、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歸博物館使用的有一樓門廳,二樓的五間辦公室與資料室,三樓的陳列室及庫房。占地500平方米,建築面積900平方米,使用面積800平方米,陳列室面積412平方米,庫房20平方米。
館藏文物
博物館現藏文物2580件,一級文物6件,二級14件,三級[2]230件。其中紅山文化的斜刃石斧,商代山戎族的獸首銅彎刀,戰國的鐫有銘文的銅戈,秦代的鐵權,遼代的雞冠壺,金代的銅犁,元代的青龍花盤,遼代銅佛造像,清代皇帝狩獵用的車、轎、弓箭、鞍韉、奉告,開圍的地照、瓷器、家譜等都是館藏的精品。
視頻
圍場縣圖書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書法的種類 ,搜狐,2018-12-18
- ↑ 文物的級別是怎麼定出來的? ,搜狐,201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