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馬坡嶺,創始人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中心」建於1984年,1995年以其為依託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兩個中心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統一運行體制。

「中心」是國內外第一家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發的科研機構,以雜交水稻育種為重點,進行雜交水稻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種的選育;進行遠緣雜種優勢利用、水稻分子技術、轉基因應用技術以及雜種優勢機理等基礎理論研究;進行雜交水稻親本繁殖、雜交制種、高產栽培等配套應用技術研究及雜交水稻示範推廣;進行雜交水稻資源收集與鑑定、種子純度檢測和米質分析等研究與服務;進行雜交水稻技術國際培訓與開發。

截至2015年4月,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在職人員142人,其中院士1人,高級研究人員56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6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1人,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5人;博士生導師[1]7人,博士24人。

歷史沿革

1984年,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是國內外第一家雜交水稻專業科研機構。

1995年,在其基礎上組建成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05年8月,溫家寶視察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5年4月,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在職人員142人,離退休人員93人。在職人員中,院士1人,高級研究人員56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6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1人,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5人;博士生導師7人,博士24人;中心已組建了1個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3個省級創新團隊、8個所級創新團隊,12個PI專家團隊。

院士(1人):袁隆平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鄧華鳳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1人):袁隆平 鄧華鳳 白德朗 鄧應德 許 可 馬國輝 羅孝和 尹華奇 郭名奇 唐傳道 孫梅元

湖南省首批新世紀「121」人才工程(5人):白德朗(第二層次) 許 可(第二層次) 曹孟良(第三層次) 馬國輝(第三層次) 袁定陽(第三層次)

湖北省「楚天學者」(1人):馬國輝

正高職稱(30人):袁隆平 鄧華鳳 馬國輝 羅閏良 白德朗 陽和華 廖伏明 徐秋生 彭既明 趙炳然 曹孟良 鄧應德 劉愛民 廖翠猛 李新奇 辛業芸 張其茂 許 可 吳京華 歐陽愛輝 顏應成 楊耀松 劉建兵 萬宜珍 龍和平 陳紅怡 段美娟 袁定陽 何 強 吳朝暉

副高職稱(26人):范小兵 譚志軍 裴又良 龍繼銳 宋春芳 李亦群 楊益善 袁為洲 王令純 張 展 張克明 張志剛 王偉平 謝 兵 張卓才 舒 服 楊 峰 吳樂平 郭武強 羅 珊 常碩其 艾治勇 李 莉 張武漢 邢俊傑 毛畢剛

科研部門

截至2015年4月,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稻國家工程實驗室(長沙)、雜交水稻[2]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雜交水稻研究培訓參考中心和長沙、三亞兩大研究試驗基地等科技創新平台。

科研成就

研究領域

1.以雜交水稻育種為重點,進行雜交水稻超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種的選育;

2.進行遠緣雜種優勢利用、作物分子技術、轉基因應用技術以及雜種優勢機理等基礎理論研究;

3.進行雜交水稻親本繁殖、雜交制種、高產高效、綠色輕簡栽培等配套應用技術研究及雜交水稻示範推廣;

4.進行雜交水稻資源收集與鑑定、種子純度檢測和米質分析等研究與服務;

5.進行雜交水稻技術國際培訓與產業化合作。

科研成果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至2015年4月,主持承擔了國家攻關計劃、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總理基金以及農業部超級稻專項、轉基因專項等多項國家和部省級科研項目。取得科研成果100多項,其中育成雜交水稻組合及骨幹親本112個;獲技術專利和植物新品種權60多項;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1000餘篇,出版雜交水稻中、英文着作20多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13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60餘項。先後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農業科普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截至2015年4月,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近十多年來,袁隆平院士領銜的雜交水稻創新團隊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於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分別實現了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目標。已啟動超級雜交稻第五期研究,目標是每公頃產量達到16噸。同時圍繞超級雜交稻「百千萬」高產攻關示範工程、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 豐產工程和「三分田養活一個人」糧食高產工程等三大糧食增產科技工程開展攻關。

學術期刊

《雜交水稻》是由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辦、袁隆平院士主編的雜交水稻領域唯一科技期刊;該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核心庫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知網等網上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2000年和2007年湖南省首屆和第三屆「十佳」科技期刊,2001年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2003年榮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辟有「專題與綜述」、「選育選配」、「繁殖制種」、「栽培技術」、「基礎理論」、「國外動態」、「新組合」和「簡訊」等欄目。

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4月,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功舉辦了30多期國際培訓班,主持召開了8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有13名專家先後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聘請為技術顧問,200多人次前往 美國、日本、菲律賓等國家進行學術交流和指導雜交水稻研究與生產;先後有8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2000多名專家學者和官員前來訪問、交流和培訓學習;「中心」與國際水稻研究所和美國、菲律賓等國的一些機構建立了研發合作關係;在國際組織和中國的幫助下,雜交水稻在全球快速發展,越南、印度、菲律賓、孟加拉、美國等國家已實現商業化生產應用,還有許多國家正在試種和示範;2013年國外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已達到600萬公頃。

人才培養

獎項設置

根據2021年1月中心官網顯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設立了「湖南省袁隆平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基金會是在原非公募基金會「袁隆平雜交水稻獎勵基金會」的基礎上,經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批准,省民政廳註冊,於1996年7月12日更名成立的。1987年11月3日,袁隆平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1986~1987年度科學獎,獎金1.5萬美元。已評選了10屆「袁隆平農業科技獎」。

科學普及

根據2021年1月中心官網顯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立了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雜交水稻展覽館,2003年正式對外開放;主要包括雜交水稻展廳、袁隆平館、珍品收藏館等組成;自開館以來,已接待國內外政府官員、專家學者、青少年30000多人次參觀,年均接待近2000多人次。展覽館於2010年被列為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2年被列為湖南省科普基地。

文化傳統

精神風貌

宗旨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精神

「求實、創新、奮發、進取」

形象標識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標識寓意中心將為我國和世界糧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