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民素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民素質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國民素質

簡介: 一個綜合的概念

國民素質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包括了很多方面,具體可以分為三類八種:三類素質是指自然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八種素質是指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業務素質,審美素質,勞技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1]

核心

提高國民素質是一個偉大的工程,需要全體國民的共同努力。國民素質是現代化的基石,而觀念則是國民素質的核心。而觀念主要有:01、獨立人格 02、主體意識 03、個性解放 04、自我實現 05、個人尊嚴 06、寬容精神 07、自由精神 08、平等精神 09 、民主精神 10、法治精神 11、人權意識 12、公民意識、13生命意識、14健康意識。

與大的環境相同,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物質生活水平到達一定程度了,素質能相應提高,有了素質提高的條件,就能提高素質;同時國民自發地、自覺地、自省地提高自身素質,也能促進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國民素質發展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

主導作用

加速器

鄧小平同志把勞動者的素質和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視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他說:"我國的劣勢是人口太多,增長太快,而且其中百分之八十是農民。在生產還不夠發展的條件下,吃飯、教育就業都成了嚴重的問題。由於人口過多,使我國的資源弱點暴露出來,我國資源人均占有量大大低於世界的平均水平。同樣,我國人口數量雖多,但質量卻不高,文化科學技術落後,還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支持了人口素質的不斷提高,而人口素質的不斷提高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改革開放20多年,我國突出了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自主創新意識和能力,在電子信息特別是集成電路設計與製造、網絡與通信、計算機及軟件、數字化電子產品、生物技術及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高新技術產業領域都有高速發展。我國競爭力在世界排行榜中已進入前30位。這些事實無疑說明,國民素質的提高,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但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科技文化水平,不能單獨看其在世界先進水平上的一些成就,更重要的是看其全社會的科技文化水平。因此,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是積累強大發展後勁的基礎工程。

穩壓器

人不僅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也是社會政治活動的主體。國民政治素質起調節各種矛盾、穩定社會的作用。國民政治素質高,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和改善投資環境,所以,每當思想政治工作受到社會重視時,則無不獲得顯著的社會效益,進而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1. 較高的政治素質是一種向上力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人民為了醫治舊社會的創傷,以革命加拚命的精神投入到經濟建設中,不講條件,不計報酬,黨和政府指向哪裡就奔向哪裡,哪裡艱苦哪安家。50年代初,幾十萬官兵由炮火紛飛的前線開赴北大荒和新疆,成為墾荒戰士,他們憑頑強的鬥志,把荒無人煙的處女地開闢沃野良田,建起了現代化的農業企業。60年代初,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在開發和建設大慶油田過程中所創建的偉大業績,大長了中國人的鬥志。之後,我們老一代知識分子又成功地完成了"兩彈一星"的研製,加快了航天工業和國防工業的發展,不僅使國力增強,同時也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在與大自然鬥爭中,我們形成了偉大的抗洪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鐵人精神、突破高寒禁區精神等,所有這些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向上力。這種向上力實際是國民政治素質的具體體現。是政治思想工作激發出的活力,也是生產力。

2. 較高的政治素質是一種凝聚力

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把億萬民眾凝聚在一起,形成統一意志,並為之奮鬥。這種凝聚力量來源於國民的政治素質。60年代初,我國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遇到嚴重的困難,全國人民緊緊圍繞在黨中央和毛主席周圍,克服重重阻力,共渡難關,形成了一種巨大的凝聚力,很快戰勝了困難,取得了革命和建設的勝利。文化大革命以後,全國人民緊跟鄧小平同志,醫治"文革"創傷,產生一種新的凝聚力。在改革、開放進入攻堅階段,全國上下緊緊團結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國家大局為重,以民族利益為重,克服暫時困難,承受了經濟社會轉型期的各種壓力,取得了改革的成功,使綜合國力得到明顯增強。

3. 較高的政治素質是一種平衡力

國泰民安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但是,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各種矛盾縱橫交錯,其中有許多事情涉及個人利益,需要付出代價,甚至犧牲。如果國民素質不高就會引發和激化矛盾,使社會不安定,影響發展。如果國民素質較高,就能平衡和化解各種矛盾,時時、事事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服從大局,自覺地維護社會的穩定,為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社會各種矛盾的調節不是安扶和壓制所能奏效的,必須通過積極的思想工作,產生向上力、凝聚力和平衡力,表現出較高的政治素質,維繫社會的穩定。

助力器

健康資本作為資本構成的重要內容,在現代社會顯得越來越重要,它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新中國成立的50年,國家始終把防病治病和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作為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的根本措施,並認真組織實施,使國民的身體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全國加強了農村三級醫療網站的建設,大力開展初級衛生保健工作,並制定了2000年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規劃。這些基本建設,有力地控制了各種疾病的發生。同時,國家還大力開展全民性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群眾性體育活動的普及,不僅使國民身體健康,而且促進了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中國運動員在世界重大比賽中奪取獎牌越來越多,2000年奧運會金牌名列第三,不僅摘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而且步入了世界體育強國之列,並有能力舉辦奧運會及世界級的大型運動會。

國民身體素質的提高,使勞動者保持旺盛的精力,在生產勞動中體現出高效率,直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每個人有良好的健康狀況既可以減輕精神痛苦,保持工作、生活的良好狀態,又可以減少醫療使用的支出,使家庭收入的再分配向智力投資和提高生活質量轉移,也有助於個體素質的全面提高,有利於衛生醫療和體育事業的良性循環。人力資本中的健康資本得到重視和保護可以使人力資本使用時間延長,使用效率提高,有助於經濟社會發展。

淨化器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決定》指出,隨着21世紀的到來,我國人口與計劃生育事業將進入一個新的重要發展時期。未來幾十年,在實現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我國人口將由低增長逐步過渡到零增長,人口總量達到峰值後(接近16億)開始緩慢下降,人口素質不斷提高,為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創造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人口環境,關鍵是轉變群眾的婚育觀念,而直接起作用的因素就是國民的綜合素質。

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實踐證明,廣大人民群眾經過思想教育和政策引導,生育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主動接受計劃生育指導的人越來越多,五、六、七十年代形成的生育高峰,已平穩通過,尚未形成新的人口出生高峰。隨着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農村婦女總和生育率明顯下降,出生孩次成降冪排列。據統計,全國婦女總和生育率由60年代的5.68%,降至70年代的4.01%,到80年代降至2.47%。到90年代已降至1.8%左右,達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自然增長率1949年至1973年的平均值為22.2%;1973年至1988年平均值下降至13.8%;目前已降至10‰以下,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至"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進入了低生育水平時期,用不到3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100多年的歷程。我國人口控制取得的成功,充分體現了民眾為國家興旺,民族復興的偉大犧牲精神。這種犧牲精神是國民素質的具體體現。

2.國民素質的提高,有利於全民人口意識和人均觀念的形成

我國加快發展人口環境的形成,突出表現在鄧小平人口思想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上。

一是人口發展實行目標控制。鄧小平同志針對我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客觀實際,科學地規劃了我國人口發展目標。他在設計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時指出,"到本世紀末,那時是十二億到十二億五千萬人口,到下一個世紀中葉,再過五十年,那時十億人口"。鄧小平同志對人口發展實行目標控制的思想,在實踐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國家把實行計劃生育確定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各級黨政一把手對本地區人口計劃負總責,加大了人口控制力度。人口發展實現了由單一的政策控制向政策控制和目標控制的雙向控制的過渡。人口控制模式上的這種根本性變化,既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又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年齡構成輕,正處在生育高山峰期。目前,全國每年淨增人口仍在1000萬以上,人口發展如果不實行目標控制,就很難與經濟發展目標同步,甚至對經濟發展目標構成威脅,延緩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口發展的目標控制是建立在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基礎上的,是以擺脫貧困,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最終目標的。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現在有十億人口,到那時十二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可以達到一萬億美元。如果按資本主義的分配方法,絕大多數人還擺脫不了貧困落後狀態,按社會主義分配原則,就可以使全國人民普遍過上小康生活,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堅持社會主義的道路"。正因為實行計劃生育代表了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才越來越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和接受,人口控制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二是人口發展與經濟發展實行雙向協調控制。鄧小平同志把人口發展目標與經濟發展目標聯繫在一起同步規劃,為人口控制開闢了新的途徑。全國各地根據鄧小平同志的基本思路,拓寬人口控制的工作渠道,創造性地運用了"生產、生活、生育一體化系列服務"、"扶貧開發先節育"、"利益導向引導"等雙向控制機制,既有利於人口控制,又有利於經濟發展,實現了人口控制與經濟發展兩個運行系統的融合與平穩對接,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正像江蘇同志回鄧小平同志提問那樣,人均工農業總產值接近八百美元以後,下面這些問題都解決了:第一,人民的吃穿用問題解決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問題解決了,人均達到20平方米,因為土地不足,向空中發展。

三是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產業轉移實行有序控制。鄧小平同志把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產業轉移視為國家興旺發達的希望所在。他指出:"我國的百分之八十人口是農民……農民積極性提高,農產品大幅度增加,大量農業勞動力轉移到新的城鎮和新型的中小企業,這恐怕是必由之路。總不能把農民束縛在小塊土地上,那樣有什麼希望?"鄧小平同志關於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產業轉移的思想,在實踐中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實現了速度,效益同步高速增長,一方面吸納大量的農業剩餘勞動力和剩餘勞動時間,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為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四是農村人口和流動人口實行重點控制。黨中央和國務院根據鄧小平同志對基本國情的精闢論述,把人口控制的重點放在農村,同時又根據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人口流動的特點、及時把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納入重點控制範圍,實行各部門齊抓共管,綜合治理,有效地解決了人口控制中的難點問題。

人口增長的有效控制,不僅為人口素質提高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也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導航器

江澤民人口素質觀,是在現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迎接知識經濟挑戰時代背景下形成的。他的主要理論框架,一是領導幹部素質決定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二是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不竭動力;三是未來綜合國力的競爭,將越來越表現為人才的競爭和科技實力的競爭;將越來越表現為人才的競爭和科技實力的競爭;四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大力提高全民族和科學文化素質。江澤民的人口素質觀,指明了國民素質提高的方向和途徑,有力地促進了全國人民重視科學,尊重知識和人才,學習科學知識等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因此,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大有希望。

總之,國民素質的高低,決定着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國民經濟發展的質量,關係到整個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達。因此,提高國民素質不是空喊口號,而是落實鄧小平關於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的治國新思維和江澤民關於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三個代表"的重要社會實踐。

有待提高原因

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只能選取少數幾個層面泛泛談談。從教育上來看,中國的教育偏重文化知識,應試教育,而忽視對學生的能力和品質的培養,即使少部分地區進行教改,也很難避免形式化,教育改革不徹底,不成功。作為傳道者的教師,其個人素質和評價標準,考核體系都有待改進;學生家長對孩子的目標偏向獲得物質財富,重視孩子將來的名譽地位,並不嚴格要求其個人素質。所以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的價值取向和個人追求只會偏向庸俗,膚淺化。

在歷史上,中國曾是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世界大國。隨着中國的改革開放及商品經濟的發展,通俗文化的普及,文化素質方面的中國恰好處於一個斷層期和轉型期,顯得富而不貴,大而不強。雖然中國GDP大幅提升,外匯儲備巨額增加,在思想領域卻出現了功利主義的張揚,精神傾滑,人文弱化的現象,媚俗文化流行的現象等等,這些全部主導着社會思想文化的發展和風氣,讓人們的整體素質低下。

在政治上,如今官員腐敗成風,與中國的民主和法制與西方相比還很不完善有一定關係。另外民眾的法律意識與監督意識不強,並沒有充分行使法律所賦予的監督權以及政府內部監督體系不完善;有的政府部門也沒有正確對國民素質進行宣傳、規範,沒有正確引導文明,友愛的風氣在全社會的形成,有的地方政府反而一味追求經濟效益,減少在教育文化上的投資,可謂得不償失。

管仲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着物質文化的富足,國民素質,文化品位,在不久的將來,還是會好起來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