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圈椅起源於宋代的漢族傳統家具,圈椅最明顯的特徵是圈背連着扶手,從高到低一順而下;座靠時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適,頗受人們喜愛。造型圓婉優美,體態豐滿勁健,是我們民族獨具特色的椅子樣式之一[1]。而另一種中國傳統的椅具:交椅,便是有圈椅與胡床的變化融合而來。
圈椅樣式
精明式
做工精益求精,嚴謹準確,一絲不苟,非常注意結構美。運用卯榫結構,榫有多種,適應多方面結構,既符合功能要 求和力學結構,又使之牢固、美觀耐用。
古明式
崇尚質樸之風,不加裝飾,注意材質美,充分運用木材的本身和紋理不加遮飾,利用本質肌理本色特有的材料美,來 顯示家具木材本身和自然質樸特色。
麗明式
注意意匠美,體態秀麗、造型洗鍊、不善繁縟。注重面的處理,並運用中國傳統建築框架結構,造型方圓立腳如柱、橫檔棖子如梁,變化適宜,從而形成了以框架為主、以造型美取勝的特色,使得明式圈椅具有造型簡潔利落、淳樸勁挺、柔婉秀麗的工藝美。
雅明式
注重線型變化,形成直線和曲線的對比,方和圓的對比,橫與直的對比,具有很強的形式美。以清秀雅致見長,以簡練大方取勝[2]。
選擇與鑑別
看形狀
首先,看椅圈的形狀。圈椅上半身造型是否優美,幾乎是由椅圈的形狀來決定的。一張上品圈椅,其扶手如弓,張弛 有度,看了讓人賞心悅目。圈椅扶手是由兩條太極線組成的,末端s處稍細,後背部分略粗,扶手的整體造型及其粗細 變化讓人能感受到太極的柔勁。
其次,看靠背板的形狀。傳統圈椅的靠背板都是做成梯形的,上小下大。而且梯形上下兩邊尺寸差距也很講究,一般上下差距在1.7-2.1公分之間,這樣圈椅的靠背板看上去才會給人上小下大的感覺,顯得更穩當。
看拼接
傳統的紅木家具都採用榫卯結構,圈椅也不例外。圈椅的椅圈是用三接楔釘榫來連接的,椅圈上楔釘榫的連接工藝也是判斷圈椅質量優劣的一個重要因素。做工粗糙的圈椅椅圈楔釘榫的連接處可能會留下較大的縫隙,事後工人們會用鋸末粉將其補上,但這樣的話會留下一條明顯的黑線,很容易看出來。而做工優良的榫它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另外,傳統的圈椅拼接處楔釘的形狀應該是正方形,因為這樣才能在上下左右上保持連接的穩固性,一字型的楔釘也有用,但其效果相對來說會差一些。
看比例
圈椅的上下身要遵循一定的比例,上身過高會讓椅子顯得頭重腳輕,上身過低則顯得呆滯。如果下身高度不對,人坐上去很容易就能發現。所以,工匠製作圈椅時一般不會把下身的高度搞錯。但上身的尺寸就比較難拿捏了。一般來講,上身的尺寸由鵝脖來決定,按照的尺寸換算,傳統的圈椅鵝脖為22.5cm左右。
視頻
圈椅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圈椅為何能成為中式空間不可缺少的元素? ,搜狐,2016-10-20
- ↑ 圈椅四大樣式,美醉了......,網易,20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