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交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交椅,其交椅下身椅足呈交叉狀,故名。據資料考證,起源於古代的馬扎,也可以說是帶靠背的馬札。行軍打仗、打獵時供地位高者使用。

概述

馬扎也稱馬閘或交杌,其模樣同我們今天見到的小凳子相似,「杌」就是凳子,如今寧波人仍將小凳子稱為「杌子」或「小杌子」。漢人的馬扎又源自北方少數民族的「胡床[1]」,大約在漢代傳入。原來,我國漢以前的家具都屬低面家具,無坐具,人們席地而坐,只有案幾而無桌子。到了漢代,北方遊牧民族的「胡床」傳入(這裡的「床」是坐具的含意,與眠床的床是不同概念)。宋人高承在《事務紀原》中引《風俗通》的話說:「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但隋朝時,因為忌諱說「胡」字,而且這種椅子的特點是木頭的雙腳交叉,張開以後才能平穩,所以又稱「交床」。大約在唐以後,人們才把帶後背與扶手的坐具稱為椅子。在宋元時已出現了帶靠背的交椅,分為直背與圈背兩大類。明代的交椅就是圈背交椅的延續與發展,而前者直後背交椅,《三才圖會》名之曰「摺疊椅」。《魯班經》中也有記載,但講的不甚詳細,其形象常見於明人書本中,只可惜明制實物,傳世不多。宋陶谷《青異錄•逍遙座》;「胡床施轉開以交足,穿便條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相傳明皇行幸頻多,從臣或待詔野頓扈駕,登山不能跛立,欲息則無以寄身,遂創意如此,當時稱逍遙座。」此為胡床改即後世所稱太師椅。

交椅的相關文化

(交椅的功能摘抄自《百家講壇》中馬未都的《說古家具收藏》)

交椅有很多功能,並非如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正史中有相關的記載,比如《三國志•魏書•魏武帝》中引用《曹瞞傳》:「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床不起。」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跟馬超還在打仗,有一次曹操撤退到河邊的時候,先頭部隊正在渡河,馬超突然趕到了。曹操可能是出於意外,也可能是假裝鎮定,他就坐那兒不動,「公猶坐胡床不起」,公,指曹操。最後他被隨從拉着,緊着塞進船,過了河。過河以後,曹操還說:「今天差點兒栽在這個小賊手裡。」

劉伯溫,在中國歷史上作為軍師一級的人物,名氣僅次於諸葛亮。這時候他忽然臉上變色,嘴裡不知道說什麼,拉着朱元璋就給塞到船艙里。朱元璋還感到很奇怪,這時候一發炮彈就打過來,把胡床打得粉碎。

這是正史和野史中都提到的交椅的一個功能,就是它在行軍打仗中都可以使用,讓為官最高者休息。所以它又叫做「行椅」,意為行動中的椅子。

交椅的第二個功能是打獵時使用。《三國志•魏書》還有一個記載,說的是曹操的兒子曹丕去打獵。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大部分都喜歡打獵,但往往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打獵,而是獵戲,相當於一個非常重要的類似體育的鍛煉。同時,也是象徵性的活動,說起來有點兒像我們今天的形象工程,對激發民族鬥志有好處。

曹丕打獵,需要事先把抓來的鹿關到籠子裡,等他來了再放出來,讓他打。不料底下的人一疏忽,把籠子門打開了,鹿全跑了。鹿沒了還怎麼打獵?所以曹丕大怒,坐在胡床上,拔出刀,想把所有負責此事的人全殺掉。當時的記載說:「槎桎拔,失鹿,帝大怒,踞胡床拔刀,悉收督吏,將斬之。」

由於交椅可用於打獵時攜帶,所以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獵椅」。當皇帝出行、打獵的時候,得有人扛着椅子,累了讓皇帝歇着,別人不能坐。在清代的宮廷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到打獵的康熙皇帝坐在交椅上,隨從都拿着弓箭站在他周圍。《康熙南巡圖》上也有這樣的場景:康熙在船上坐着交椅,其他人都站着。

廣告說,一個公司想聘請CEO,首席執行官。他的廣告詞說:誰來坐這把交椅?可不幸的是,做廣告的人不知交椅為何物,在上面擺了一把玫瑰椅。玫瑰椅過去是小姐坐的,地位非常低。但凡這CEO要知道這一點,他也就不去應聘了。

所以,在對中國歷史不太了解的時候,尤其在你想使用的時候,要查查專業書,多了解一點歷史知識,才不至於發生謬誤[2]

視頻

交椅 相關視頻

頭把交椅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地位
交椅是怎麼演變而來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