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灣孤兒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土山灣孤兒院(法語:L' Orphelinat de T'ou-sè-wè)是一家曾有的教會孤兒院,1864年由法國耶穌會建立在上海徐家匯之南的土山灣地區而得名。
1840年,以法國耶穌會為主的大批外國傳教士來到上海,在徐家匯建造天主堂、修道院、天文台、藏書樓、教會學校、慈善機構等,形成了上海天主教教務中心,土山灣孤兒院也是在此背景下建成的。
清同治三年,江南教區徐家匯耶穌會創辦的孤兒院由董家渡遷入土山灣新址。該院占地84.584畝,建有平房、樓房共34間。專門收養6~12歲的男孩。至民國22年時,已收容孤兒2000餘人,孤兒年滿12歲就開始學藝,6年畢業後,可留院工作或外出謀生。該院初設鞋作和木工2個部門,後擴展到五金、照相、印刷、繪畫、彩繪玻璃等部門,並逐漸形成土山灣工藝品廠,是國內外有名的天主教工藝品生產單位[1],產品暢銷國內外。
土山灣孤兒工藝院
土山灣孤兒院在撫養孤兒之餘,還創辦了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對繪畫、雕塑、印刷、木刻、金工等藝術領域都有所涉及,很多新工藝都發源於此,土山灣對中國近代繪畫、照相、印刷出版、海派雕刻等手工技藝有着深遠的影響,為近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產生了十分積極的作用,書畫大師任伯年、劉海粟、徐悲鴻都曾在此任教。徐悲鴻直言:「土山灣亦有可畫之所,蓋中國西洋畫土山灣老照片之搖籃也,稱土山灣畫館為「中國西洋畫的搖籃」[2]。中國雕塑藝術奠基人張充仁、雕刻工藝大師徐寶慶均在土山灣開始了藝術啟蒙。
土山灣文化保護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土山灣孤兒工藝院於1960年關閉,孤兒院的各個工藝部門也在之前的公私合營中被一一拆分。土山灣的眾多文化遺蹟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破壞,其歷史價值長期不被重視。改革開放之後,特別是2000年代後,政府逐漸加強了對土山灣文化的研究與保護,開始着手建立土山灣博物館,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召開期間的2010年6月12日正式開館。
視頻
土山灣孤兒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20世紀土山灣對上海民間手工技藝影響的調查報告,道客巴巴,2016-10-28
- ↑ 第四十一篇文章 為什麼土山灣被譽為中國西洋畫的搖籃,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