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茶(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土茶,中藥名。為黃騰科黃牛木屬植物紅芽木Cratoxylumformosum(Jack)Dyersubsp.pruniflorum(Kurz)Gogelin的嫩葉。植物紅芽木,分布於我國海南,自泰國、老撾、柬埔寨,經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至菲律賓也有分布。具有解暑清熱,化濕消滯之功效。主治感冒,中暑發熱,黃疸,急性胃腸炎,阿米巴痢疾,瘡癤。[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土茶
漢語拼音:Tǔ Chá
別名:苦丁茶,茶蓋《廣西藥用植物名錄》
性味歸經:味甘、淡、微苦,性涼。入胃、大腸經
功能:解暑清熱,化濕消滯
主治:感冒,中暑發熱,黃疸,急性胃腸炎,阿米巴痢疾,瘡癤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土茶
拼音名:Tǔ Chá
別名: 苦丁茶、茶蓋。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atoxylumformosum(Jack)Dyersubsp.pruniflorum(Kurz)Gogelin[TridesmisprunifloraKurz;CratoxylumpruniflorumKurz]
來源
藥材基源:為藤黃科植物紅芽木的嫩葉。
採收和儲藏
春、夏季採集,鮮用或曬乾。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山地疏林中。
原形態
紅芽木 喬木,高5-12m。樹幹基部具刺,幼枝密被柔毛。單葉對生;葉柄長3-5mm;葉片薄革質或紙質,橢圓形或長圓形,長5-11cm,寬2-3.5cm,先端短漸尖或圓鈍,基部寬楔形或近於圓形,全緣,下面密生柔毛。花4-6朵集生於短枝上,單一,腋生;總花梗長約15mm,密生柔毛;花粉紅色,直徑1.5cm;花梗長2-3mm,密生柔毛;萼片5,外面密生柔毛;花瓣5,基部有不明顯的鱗片;雄蕊多數,成3束,花絲較長,離生,與雄蕊束柄等長,每束有花葯20-30個,藥隔無腺體,基部合生;下位肉質腺體舌狀;子房上位,3室,花柱3,自基部叉開,與子房近等長。蒴果橢圓形,黑褐色,無毛,長8-12mm,有宿存花萼。種子每室6-8顆,基部狹爪狀,不對稱,一側有翅。花期6-7月,果期8-9月。
化學成分
葉含槲皮素(quercetin),金絲桃甙(hype-roside),1,3,6,7-四羥基呫噸酮(1,3,6,7-tetrahydroxy-xanthone),杧果甙(mangiferin),異杧果甙(isomangiferin),左旋表兒茶精(epicatechin)。
歸經
胃;大腸經
性味
甘;淡;微苦;涼
功能主治
解暑清熱;化濕消滯。主感冒;中暑發熱;黃疸;急性胃腸炎;阿米巴痢疾;瘡癤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