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女果晚疫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聖女果晚疫病
聖女果晚疫病是生長期間出現的一種病害,容易導致果實品質及產量的下降,從而降低農戶們的種植效益。
受害症狀
莖、葉、果實均可受害,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以葉和青果被害最重。 幼苗期發病,病斑由葉片向主莖蔓延,葉柄及莖病變部變成黑褐色,腐爛,植株折倒。 成株多由下部葉片先發病,初期在清晨露水未乾時,可見到葉背呈水浸狀,太陽一出來,症狀消失,次日葉片出現褐色病斑,潮濕時邊緣着生白色霉層。莖上病斑呈黑色腐敗狀,植株易萎蔫或折斷。果實上病斑主要發生於青果,病斑初為油浸狀暗綠色,漸變棕褐色,病部呈不規則雲紋狀,病斑質地硬,潮濕時上生少量白黴。[1]
發病規律
病原菌屬鞭毛菌亞門疫霉屬真菌。病斑上的白黴是病菌孢子囊梗和孢子囊,抱子囊中有遊動孢子。雨水可把病菌從地面濺到植株上,成為中心病株。低溫、高濕有利發病,孢子囊借風雨傳播。降雨促進本病發作,故多雨季節,葉面有露滴,此病擴展迅猛。在95%以上的相對濕度,葉面有水滴,溫度為18~22℃條件下,遊動孢子很快萌發侵入。發現中心病株若不當天打藥,次日則發展一片,若還不治,再過1~2天全田發病,甚至毀收。
防治措施
①栽培防病。預防為主,目前國內外均無有效抗病品種,在使用雜交一代種的前提下,加強栽培防病。露地栽培儘量採用地膜覆蓋,減少雨水將泥點濺到植株上的機會。進入雨季,先打1:1:150的波爾多液預防,因為波爾多液可形成保護層,防止植株徒長和過茂。
②化學防治。在易發病季節,每日清晨到田間逐行查看,見到葉片有水浸狀,立即打藥,可不產生症狀。可選擇用25%嘧菌酯懸浮劑1500~2000倍液,或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600倍液,或或69%烯酰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等輪換噴灑,連噴2~3次,隔7d噴1次。[2]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