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在孫犁先生的塑像前(劉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在孫犁先生的塑像前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在孫犁先生的塑像前》中國當代作家劉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在孫犁先生的塑像前

大年初一的時候,在泉城濟南,作家自牧走到自己的書房,靜靜地在那裡站着,他有一次拿着一塊潔白的布子輕輕地擦拭着書桌上的孫犁先生的半身塑像。他不由地俯下身子,前後左右,生怕哪一個細微之處沒有擦拭到。

他點上了香,然後坐在一旁的椅子上,靜靜地凝視着先生的塑像出神。

這是一件青色的半身塑像,孫犁先生穿着最常穿得中山裝,顯得樸素整潔,纖塵不染的樣子。他目光柔和,平靜地注視着前方,那是他一生都飽含着的對大地和蒼生的愛。

這樣的舉動,對於自牧來說,已經是習慣的事情了。在這個時候,他什麼都不說,什麼也不做,就把心境沉湎在往事裡。這樣的時刻多少有一些神聖和虔敬的心意在裡面。迷往事就像陳釀的酒,愈久遠,就與散發着人的芳香,那情味是淡淡的,卻又是深沉濃烈的。

他不由地順着時間的河流回溯而上,他想起第一次閱讀先生的作品的時候,那是一本薄薄的小書,裡面就選錄了孫犁先生的《荷花澱》,他被作者的對地域之美和人性美的書寫打動。那淡淡的情趣一下子把他吸引了。

從此閱讀孫犁先生作品,成為了他生命中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他開始在書店裡尋找更多的關於孫犁的作品。

在一部書裡面,自牧看到孫犁老人喜歡給書籍包上書皮,他明白這是一個愛護書的人的珍貴的感情。從那以後,他也學習着先生那樣,給自己的書包上書皮。他一旦獲得牛皮紙,他覺得這些不能獨享,他要給老人一些,也免去他的出行之苦,所以就要給老人寄去一沓。

他受孫犁老人的影響很深,也喜歡讀書買書護書。當時的棲霞書市他常常光顧,遇見好的書,常常是傾囊而歸。有一天,他遇見了明代戲劇家的《遵生八箋》,他認為這是好書,就購置兩套,一套郵寄給孫犁老人,一套自己留下了。

他們書信往返,在出版的《芸齋書簡》裡面就完整地收錄了十六封信件,見證了他們之間的師生情誼。見證了自牧一直以來對先生的敬畏與愛戴之情。

他永遠記得第一次見孫犁先生的情景,那是上個世紀的1987年,在天津耕堂,老人的居處,那天他見到老人的時候,老人就把一個個書櫥打開,讓自牧去看,並親切地說:「看看吧,想看什麼就看什麼,都是一些以書為命的人。」

果然他看到很多書都被老人用牛皮紙包起來,他拿起一本書看,希望學習先生包書的技巧,他也發現上面正好就有一段文字,他知道那就是發表出來的《書衣文錄》。短短的幾行字,顯的簡潔,細細讀來,又很有情味。

他喜歡閱讀孫犁先生的作品,那時候,山東省委辦公廳的圖書室裡面有一部《孫犁文集》,他眼饞的不得了,這在他的散文集《百味集》收錄的日記裡面就有。他說那個管理員常常不肯多借給他一卷,他就來回的借,反覆地讀,直到後來的書店發行了一套新的《孫犁全集》,他才把借來書還回去,希望讓更多的人去接近孫犁,走進孫犁先生那充滿愛的情懷。

他有一個心愿,就是能親自給老人編輯書籍,後來由於擱置了。但是由他牽頭去出版孫犁先生的書籍在山東出版,也讓他還了願。

他那天頗為有些感慨地對我說:「我出版的著作中,《百味集》、《綠室詩存》,都是由孫犁先生題簽的。就在孫老晚年臥病期間,我協助並參與了他的《芸齋書簡》、《書衣文錄》和《耕堂劫後十種》的編校工作,總算盡了一點晚學應盡的義務。孫犁先生於2002年7月11日逝世後,我曾趕到天津為他老人家送行,逝世周年時又奔赴河北白洋淀參加了孫犁文學館和孫犁塑像的揭幕儀式。2006年7月,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了由劉宗武、段華和我選編的孫犁紀念集《回憶孫犁先生》……總之,凡是和孫老相關的作品研討或紀念活動,我基本上都參加了。」

老人走得時候,他去送行了,幫助老人的家人處理一些事情,他是有很多話要和老人說的。他很想再聽老人用溫和的語言喊着他的名字:「是,基平來了。」自牧是筆名,他的原名是鄧基平,老人就記住了他這個名字。他在老人的家裡看到他寄給老人的書,都單獨放在一塊,這表明老人是一位重情重義的人。

先生的身體靜靜地躺在那裡,自牧滿含淚水從他也遺體前慢慢走過,他真的不想離開。先生的身體周圍被遍插了荷花,那是白洋淀的人民聽說了孫犁先生去世的消息,連夜到湖泊里去採摘了剛剛綻放的荷花荷葉,帶着懷念與哀思送到靈堂前。白洋淀的老百姓還掛念着先生。

先生走了,但是他的作品在人們心裡存留着,沒有隨着時間的消逝而被忽略,反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去接近他,閱讀他,獲得了更多的理解與尊重。人們渴望研究他,就有了一個個研究團體。

在一次研討會是,他看到《工人日報》的文藝部主任王恩宇居然能即席背誦《鐵木前傳》和《風雲初記》裡面的一些章節,讓人感佩動容。原來深深喜愛先生作品的人很多很多。

那一年,他應約來到了白洋淀,來到了孫犁先生的故鄉,又一次在孫犁先生紀念館前面流連忘返。他一個人細細觀看了先生的生平第一次。創作成就,內心不斷掀起感情的漣漪。遠處水上的燈火,還有陣陣的荷香傳來,他覺得先生沒有走遠。

如今自牧已經是全國日記達人,他那頂天立地大書櫥成為很多讀書人仰望的地方。他一直想為先生出書,未能如願,但是其中有三部關於先生的著作是經他的牽頭聯繫的,這讓他也欣慰不已。他藏書讀書護書,也編輯書。他這一生都因為與孫犁先生的影響而與書籍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那部洗鍊簡約的日記已經記錄了四十多年了。還出版了《日記雜誌》,為普及日記寫作奉獻了一生的心血。他常常說:「還是要學習先生的真誠,只有真誠的文字才是有恆久生命力的。」

[1]

作者簡介

劉亮,供職於兗礦濟寧二號煤礦,兗礦文學創作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