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在成都坐茶館(車小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在成都坐茶館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在成都坐茶館》中國當代作家車小雨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在成都坐茶館

文/車小雨(貴州貴陽)

我是素來不大喜歡飲茶的,尤其是在人聲鼎沸的茶館裡。潛意識裡總覺得在熙來嚷往的喧譁里,飲着那杯醇醇的略帶苦澀的茶,多多少少總要失落些什麼。這也反映出我性格上的一些弱點,喜靜不喜鬧,不大好結交人,間或有些孤僻。但在蓉城,卻容不得你不坐茶館,「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這是蓉城人自己對本鄉本土的茶文化在市井百姓心目中位置恰如其分的描述和概括。朱自清那句「凌晨既品茶」詠蓉小景之句,一直讓嗜茶的蓉城人引以為豪。嗜茶的老人晨起涮洗後第一件事便是吃茶,稱為潤喉爽口;飯後一碗茶,則延伸到老少男女,謂曰涮濟葷腥;好友相對晤言一碗茶,說的是「茶」逢知己千杯少。節假日舉家外出遊玩,倦了累了渴了均可飲一杯茶,夏可為之解暑,冬可為之暖腳。外地人初次「駕到」若不泡泡茶館,飲兩杯地道的成都茶,怕回去後總或多或少有些遺憾。

最先在蓉城飲茶,乃是一中學生,稀里糊塗地被同學邀了去,其時的各種滋味早已被滔滔滾動的塵日所盪濟,而今全沒什麼印象。只恍惚記得當時蓉城的茶館遍布於整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好似比解急的廁所尋起來讓人更覺便當。當我實話實說地把這一發現告之於一位祖居蓉城的「川耗兒」時,她竟氣得差點背過氣去,而後又虎視眈眈地視着我,像要吃人。可回屋輾轉反側多日後她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事實。

蓉城飲茶遺風可追溯到春秋末期古代蜀王開明五世在蜀定都。雖經數千年的歷史風雨滄桑演變,然唯飲茶這一嗜好就給沿襲了下來。早些年翻閱由成都市群眾藝術館編輯的《成都風物》,見其大多文章均是由當地上了歲數的老人所撰寫的舊時老成都茶館的繁華鼎盛與其茶文化的歷史演繹。最有意思的要數清末民初的著名茶館評書藝人鍾曉帆的「脫靴」了。說是有一回在迎曦茶社講《孟麗君》:「話說皇帝察覺了他的大臣是個巧扮男裝的女人,有意召她進宮飲宴,打算把她灌醉後,即命太監脫下孟麗君的靴子,以查虛實。」說到這,醒木板一拍,扎書了,留個「門檻」:「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就這樣,今晚明晚後晚,說了整整十個晚上,孟麗君足上的靴子還沒有給脫下來。別的茶客聽的津津有味,倒把幾個從東郊場營房翻牆「逃」出來守軍大爺給坑苦了,一連給長官賞了十個晚上的手板心,也不見脫下孟麗君的靴子……看至這,筆者不禁啞然失笑。可見蓉城茶客們的痴迷與「屢教不改」其宗源在茶文化的諸種大眾之消費上,飲茶倒在其次了。前兩年也曾聽說一些愛好戲劇在家賦閒的老人們,自發組成的劇團,定時定點在茶館中「乒乒乓乓」敲鑼打鼓聲樂喧天自娛自樂一番,雖不曾親眼目睹,但那番的鬧熱與喧器也是可以想象的。

蓉城人的精明在茶文化的演變中也給揮灑的淋漓盡致。其中,載入史冊的談資里,就有一茶鋪子在慶祝成渝鐵路通車時,將當時廣為傳唱的慶祝成渝鐵路通車的歌曲印在包裝紙上,使當月的營業額上升了三分之一。五十多年前就有如此的「廣告意識」。蓉城人的精明取巧和茶文化的深入萬千家自是不言自明了。

隨着現代文明風的滲入,蓉城的茶文化也或多或少地發生了些許質的變化。這可從經茶人的地理位置、茶品、茶具的經典選用上略見一斑。人們飲茶的性質也發生了些許變化。以往人們飲茶飲的是那份怡然自得的好心情,而今卻更多地摻入了商業性或社交行為。現在談生意,大多生意人均願選擇在頗有檔次和名氣的茶室里,聽着音響里流淌着舒緩的樂曲,慢慢地品着香茗,生意場上的種種「心勁」全都被這溫馨禰漫的茶香叮噹如流水的音樂所粉飾。

當然,大眾性的茶鋪子又是另一番天地。前些年,筆者赴蓉,和幾個朋友坐在府南河邊的一露天茶鋪子裡,耳聞目睹其情其景,深感人的不易與生的艱難。剛剛坐定,立即有吉卜未來的算命先生「登堂入室」,好說歹說辭了去,又來了位自稱是美院拿着畫筆外出打工的學生,隨後魚貫而入的分別有雜耍的、按摩的、檫鞋的、乞討的、賣東西的,就連婚介所也難奈寂寞,派人發來了傳單。正值應接不暇時,身後一茶桌卻傳來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哈哈狂笑聲,問細了才明白,此乃一無人贍養老婦人的生計之道。十元一笑,一直笑到「僱主」們滿意了方可走人。不然她就得一直笑,笑,笑!

從蓉歸來N多年了,憶及在蓉期間參與的種種活動欣賞中外藝術家的精品節目,逛書市、賞書畫、品小吃,但在心中生了根的卻是府南河邊沿街茶鋪子那位老婦人讓人心碎蒼涼的笑了。她笑的那麼肆恣那麼放縱,笑得我心裡橫哽着一滴冰冷的淚滴,至今無法抹去。[1]

作者簡介

車小雨,《西南作家》雜誌簽約作家,作品散見於各級報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