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棲鸚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地棲鸚鵡
地棲鸚鵡原圖鏈接

中文學名: 地棲鸚鵡
拉丁學名: Pezoporus wallicus
別 稱:地鸚鵡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鸚形目
科:鸚鵡科
屬: Pezoporus屬
種: 地棲鸚鵡
亞 種: 2種
命名者及年代: Kerr, 1792
英文名稱: Ground Parakeet
英文名稱: Ground Parrot
英文名稱: Swamp Parakeet

地棲鸚鵡(學名:Pezoporus wallicus)僅有二個亞種。鳥喙強勁有力,喙鈎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體羽呈黃綠色,有較深色的斑紋。晚成雛。主要棲息地是熱帶的低緯度矮灌木叢。有季節性的地區性遷移。吃莎草科,禾本科植物,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種子。繁殖期介乎9月至1月,會在地上挖坑築巢,藏在樹枝下。分布於澳大利亞。[1]

外形特徵

地棲鸚鵡體長30厘米,體重68-83重。主要呈綠色,羽毛上有黑色及黃色斑紋。前額有橙紅色的細紋。頭部、頸背、上背及胸部綠色,羽毛有黑色的羽軸。腹部、大腿及尾巴底都呈綠黃色,亞種西方地棲鸚鵡的腹部及尾巴底是淡黃色及有黑色斑紋。喙呈灰褐色,瞳孔白黃色,腳灰褐色,爪並不怎麼彎曲。雛鳥體羽顏色較暗,沒有前額的橙紅色幼紋。尾巴較短,瞳孔褐色。

棲息環境

分布於澳大利亞熱帶叢林的灌木叢中,棲息在海岸平原、蘆葦草甸及鈕扣草地區,是澳洲特有物種。

生活習性

地棲鸚鵡是住在地上的鸚鵡之一,是獨居的。它們是偽裝的能手,但若受到騷擾,會立即飛離地面再逃入樹林中。它們會在黎明及黃昏時活動,飛行時保持寂靜。在短距離內降落。在飛行時及在早上會發出叫聲,同類會有所回應。該物種有季節性的地區性遷移。主要吃草的種子,包括莎草科,禾本科植物,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種子。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散布在昆士蘭東南部至澳大利亞西南部,塔斯馬尼亞島及一些離岸島嶼,由珀斯北部至傑拉爾頓,及沿南岸東至伊斯瑞利海灣。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9月至1月之間,該物種會在地上挖坑築巢,藏在樹枝下。鳥巢以葉子、草莖、蕨類及細枝造成。每次會產3-4枚卵,孵化期為21日。小鳥孵出後,親鳥會每天餵食三次,雛鳥留巢期2至3周。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鴞鸚鵡是鸚鵡界的胖子,真正的走地雞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