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瓜的那些老滋味(尹燕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地瓜的那些老滋味》中國當代作家尹燕忠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地瓜的那些老滋味

我們魯西南的玫瑰之鄉盛產地瓜,查一下地瓜約名字一燈真多呀!它名字叫白薯,紅薯,番菇,甘薯,沙奶奶,也有叫土瓜,涼瓜,北方也有叫番薯的,北方農村人也有叫芋頭的,但不確切,都叫慣了,也就硬摁上了。反正地瓜這個名太響了,最近我們安城鎮的紅瓤地瓜也叫紅心地瓜可火了,營養價值高,遠銷各省市,獲得省市有關部門的鑑定,說起地瓜來,總對它有一種濃濃的感情在裡頭,它的滋味綿長醇厚,煮的地瓜一種滋味,燒的地瓜有一種滋味,多少年來對地瓜的感情總揮之不去,60年,我家和別人家一樣困難,娘的奶不好,我兄弟就吃烤地瓜,那個香味好撲鼻呀,饞的咽唾沫,好在老二還揀個地瓜皮吃,我什麼都得不到,我體諒老人的難處。

地瓜應是粗糧範疇,可人們攤煎餅,糊餅子,揑窩窩頭放上點地瓜面摻合起來,還真好吃。而且還能做粉條和粉皮,絕對是美美的好菜一口,說地瓜好是好,也有吃絮煩的時候,吃大食堂的時候,上頓是照人湯,下頓湯照人,吃的胃裡吐酸水。老三吃膩了,現在一提吃地瓜,他就反胃口,院裡一個洪先生按輩份喊她個二大娘,見娘抱着弟,一看瘦成骨頭架子了,就說還不扔了去,嚇人!娘說,俺可捨不得呀!她掉淚了。

栽種地瓜程序不少,開春把去年秋後放到消過毒的地窖里的地瓜拔上來,運到支好的地瓜炕前,那地瓜炕足有七八米長,四米多寬,留出燒火 的灶坑來,壕溝足一米半,是用土坯砌壘起來的,上邊坑面上鋪上細沙,把地瓜埋到裡頭,每天加溫潑水,再蓋上草苫子,不久就冒出青芽 來,開春,清明過後就薅地瓜芽子去栽地瓜,地里整好壠,一人在前邊刨窩,後邊散放地瓜芽子,然後澆上一瓢水,等水滲下去了,後邊就叫「捂芋頭,」須得把地瓜芽子根用濕泥團成蛋,圍好干土,用雙手拍實才行,最後一道工序叫「拍打芋頭溝」,就是用杴鏟到壠上土拍實就行了。那時我剛下學,才十幾歲,挑個大水捅壓得我歪歪槓槓的,肚子夾皮着靠一邊去,那個老衣姑叫,來看看來看看呀,他肚子怎麼這個樣呀,怪嚇人!我瘦弱挨餓造成這樣,我並不當回事,可我忘不了。

地瓜秧子長起來,要鋤草翻秧子,曬曬地皮,好讓地瓜長好。秋天到了,你到地瓜地里看一看,早晨晶瑩的露珠珠掛在地瓜葉上,中午就有蟈蟈叫個不停勁,很快到了刨地瓜的時候,我們扛上钁頭上地里刨地瓜去,一壠地瓜都一溜一溜的,有紅的有白的還有紫色的,挺好看!刨下的 地瓜要按人頭上戶家分,需有會計保管一戶一戶的倒成堆,上邊壓上一個戶主姓名,人們分到地瓜了,也喜的了不得,有的運家去掏個窯,五六米深,最底掏個洞向四下里擴展,放好多東西呢?

剩下的地瓜就切成地瓜片,有用手擰的,也有用手擦的,即用一塊八十公分長四十公分寬的木板,叫木匠在木板中間鑿個寬橫口子,再鑲上鐮 刀刃就可以用了,你看吧,山上平原屋頂上全是瓜乾子,有的還別在棗樹枝子上,白花花一片,可有時趕上了連陰天半拉月,瓜干就爛了發霉 了,我娘掉淚了,那是一畝半地的血汗錢呀!確實農村的老百姓是真不易!

曬好的瓜干可以碾成面和其他細糧配合起來吃,也怪香甜的。記不清哪年哪月哪日了,忽而來了個放衛星,地瓜畝產五萬斤,可巧冷風襲來, 地瓜全凍地里,我們為了糊口就去地里尋摸遺落的地瓜。

中午休歇了,大人回家吃飯了,我們幾個小青年便「悶地瓜吃,」就是用坷垃塊壘起小塔來,然後拾乾柴狠燒小塔,一直燒的土坷垃都發了 紅,再把地瓜扔進去,麻利的,七手八腳的把小塔也可叫小土窯用石頭砸塌架,稍待一會,取出的地瓜又軟又香給喝蜜一樣好吃,那時還有的 把逮住的螞蚱呀還有什麼的拽裡頭,做熟了吃。

地瓜現在成了稀罕物,現在用它切成塊煮粥喝,真好,原來的地瓜乾子都餵豬吃,可現在找不到瓜幹了,時代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人們精神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了,但我永遠忘不了那個時代的地瓜香味兒,也忘不了那個時代的人和事!

2019.4.8日下午

2019.4.9日早7.20分發稿[1]

作者簡介

尹燕忠,男,中共黨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