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耳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地耳草

中文學名:地耳草

別稱:田基黃、香草、雀舌草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側膜胎座目

科:藤黃科

屬:金絲桃屬

地耳草(學名: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 ex Murray)是藤黃科金絲桃屬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2-45厘米。莖單一或多少簇生,直立或外傾或匍地而在基部生根。葉無柄,葉片通常卵形或卵狀三角形至長圓形或橢圓形。花序具1-30花,兩岐狀或多少呈單岐狀,有或無側生的小花枝。蒴果短圓柱形至圓球形。種子淡黃色,圓柱形。花期3-月,果期6-10月。[1]
全草入藥,能清熱解毒,止血消腫,治肝炎、跌打損傷以及瘡毒

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2-45厘米。莖單一或多少簇生,直立或外傾或匍地而在基部生根,在花序下部不分枝或各式分枝,具4縱線棱,散布淡色腺點。葉無柄,葉片通常卵形或卵狀三角形至長圓形或橢圓形,長0.2-1.8厘米,寬0.1-1厘米,先端近銳尖至圓形,基部心形抱莖至截形,邊緣全緣,堅紙質,上面綠色,下面淡綠但有時帶蒼白色,具1-3條基生主脈和1-2對側脈,但無明顯脈網,無邊緣生的腺點,全面散布透明腺點。
花序具1-30花,兩岐狀或多少呈單岐狀,有或無側生的小花枝;苞片及小苞片線形、披針形至葉狀,微小至與葉等長。花直徑4-8毫米,多少平展;花蕾圓柱狀橢圓形,先端多少鈍形;花梗長2-5毫米。萼片狹長圓形或披針形至橢圓形,長2-5.5毫米,寬0.5-2毫米,先端銳尖至鈍形,全緣,無邊緣生的腺點,全面散生有透明腺點或腺條紋,果時直伸。花瓣白色、淡黃至橙黃色,橢圓形或長圓形,長2-5毫米,寬0.8-1.8毫米,先端鈍形,無腺點,宿存。雄蕊5-30枚,不成束,長約2毫米,宿存,花葯黃色,具松脂狀腺體。子房1室,長1.5-2毫米;花柱(2-)3 ,長0.4-1毫米,自基部離生,開展。蒴果短圓柱形至圓球形,長2.5-6毫米,寬1.3-2.8毫米,無腺條紋。種子淡黃色,圓柱形,長約0.5毫米,兩端銳尖,無龍骨狀突起和頂端的附屬.物,全面有細蜂窩紋。花期3-月,果期6-10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美國夏威夷;在中國分布於遼寧山東長江以南各省區。生長於海拔2800米以下的田邊、溝邊、草地以及撩荒地上。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境。適宜生長於地勢向陽,比較潮濕的冷沙土或黃泥土。

繁殖方法

地耳草用種子繁殖。8-9月,果實由青變褐,就可採收全草,曬乾抖出種子,除去灰渣備用。9-10播種。把地翻挖,軟細整乎,開133厘米寬的廂,按行距23.3-26.6厘米,窩距約16.6厘米開窩,窩深不超過3.3厘米,窩大底平,每畝用種子150克,與火灰和人畜糞水充分拌勻,撤在窩裡。

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苗出齊後,扯草一次,並施人畜糞水提苗,以後注意及時扯草。第二年的3月和5月,各再淺鋤除草、並施人畜糞水二次。為了經濟利用土地,小春可在廂的一側種一行胡豆,大春可在廂的另一側種一行玉米或高粱,間作後對地耳草的管理,可與糧食作物同時進行。
收穫加工:地耳草在播後第二年的7-8月收穫,留種的可以稍遲。扯起全草,抖淨泥土,揀去雜質,捆成小把,曬乾即成。地耳草用篾包包裝貯運,放通風乾燥處,防受潮發霉。

主要價值

全草入藥,能清熱解毒,止血消腫,治濕熱黃疸,泄瀉痢疾腸癰肺癰,癰癤腫毒,乳蛾,口瘡,目赤腫痛,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配伍藥方

①治肝炎:鮮地耳草、風尾草各30克, 紅棗6枚。水煎服,每日2次。(《福建藥物志》)
②治急性黃疸型肝炎:地耳草30克,金錢草30克,蒲公英30克,板藍根30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③治腸炎:鮮地耳草45克,鮮風尾草30克。水、酒各半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④治急性腎炎:鮮地耳草60克,紅棗10枚,水煎服;或地耳草3~9克,研末,炒雞蛋服。(《福建藥物志》)
⑤治濕疹,潰瘍:地耳草適量,煎水外洗。(《安徽中草藥》)
⑥治口腔炎:鮮地耳草30克,搗爛取汁,以紗布浸汁洗滌口腔,每日1~2次。成人可含漱。(南藥《中草藥學》)
⑦治急性結膜炎:地耳草30~60克。煎水熏洗患眼,每日3次。(《全國中草藥匯編》)

參考來源

  1. 地耳草, 中藥查詢, 20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