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埃爾馬EMP(英語:Erma EMP;EMP,德語全寫:Erma Maschinenpistole,意為:埃爾馬衝鋒鎗;又稱:MPE,德語全寫:Maschinenpistole Erma)是一款由納粹德國兵工廠埃爾馬兵工廠以從毛瑟公司的海因里希·沃爾默收購的設計為藍本研發、生產的衝鋒鎗,發射9×19毫米帕拉貝魯姆口徑手槍子彈。

該衝鋒鎗於1931年至1938年之間生產了大約10,000把(分為三種主要口徑型)[1],並且出口到西班牙墨西哥、中國和南斯拉夫,但也被德國國內黨衛隊所使用。它在西班牙由拉科魯尼亞兵工廠以M41/44之名生產。

目錄

歷史

1920年代初,沃爾默開始研製其衝鋒鎗。他的早期型號VPG、VPGa、VPF和VMP1925都與伯格曼MP18[2]非常相似。其中VMP1925裝有木製握把,並由25發可拆卸式彈鼓供彈。威瑪防衛軍國防部對VMP1925以及來自施梅瑟和萊茵金屬的競爭對手設計進行了秘密測試。(威瑪防衛軍受凡爾賽條約的禁令限制,武裝部隊被禁止將衝鋒鎗用作現役武器,戰前生產的伯格曼MP18衝鋒鎗都只能交由魏瑪共和國警方使用)由於德國秘密資助沃爾默繼續研發,他研製出VMP1926,它與其前身最大不同的部分,在於槍管外圍包覆的穿孔式隔熱罩可以拆卸下來。隨後研發出來的是VMP1928,它使用裝在左側插槽的32發可拆卸式雙排彈匣供彈。這個系列的最終研發成果是VMP1930。(這也可在WTS以上看到)這個型號導入了一個實質性的創新—伸縮式主彈簧組件,使該槍更為可靠,更容易在現場拆卸和組裝。1930年,沃爾默申請了他的創新專利,並於1933年獲得了專利身份編號DRP#580620。他的公司沃爾默兵工廠生產了其中的約400把,其中大部分銷往保加利亞。但在1930年末,德國國防軍停止在經濟上對沃爾默的支持,因此他將所有設計的權利賣給了名為埃爾馬(為Erfurter Maschinenfabrik, Berthold Geipel GmbH的縮寫,中文為「埃爾福特機械廠,貝特霍爾德蓋佩爾有限公司」)的兵工廠。

自1932年開始,埃爾馬以EMP(Erma Maschinenpistole)或MPE(Maschinenpistole Erma)名義銷售的衝鋒鎗基本上就是VMP1930,只是其重新裝上其穿孔式隔熱罩。儘管根據客戶的要求而有着不同的槍管長度和瞄準具,但大致上有三種主要型號:一種是300毫米的槍管、標尺式照門和刺刀座顯然銷往保加利亞或南斯拉夫。第二種型號,有時被稱為MP34或是「標準型號」,具有一根250毫米的槍管,但無刺刀座;這型號以上的照門有所不同—有些具有標尺式照門,有些則是簡化的「L」型照門。第三個型號在金屬部件上基本相似,但是原來前護木被具有手指凹槽的MP18風格前護木所取代。總體而言,這些沃爾默的設計當中至少有10,000把是由埃爾馬所生產。1936年,該衝鋒鎗被黨衛隊所採用,同時也銷往南美洲國家和西班牙,並在後者的本土上以M41/44之名生產。

1939年春季,大量被擊敗的西班牙共和派成員逃到法國,他們亦在那裡被解除了武裝。這些戰士以前持有的3,250把EMP最終被放置在法國克萊蒙費朗的一個武器倉庫里。EMP在法國文件中通常被稱為「埃爾馬—沃爾默」。法國人測試了這些武器,並決定採用這些武器來為其國家服役。1939年12月26日發行並於1940年1月6日更新、以法文印製的臨時手冊中,命名為「臨時採用的9毫米埃爾馬—沃爾默衝鋒鎗」(法語:Provisoire sur le pistolet-mitrailleur Erma-Vollmer de 9mm)。然而,法國人只獲得了1,540個適用於該衝鋒鎗的彈匣,所以實際上只有700至800把EMP被發配給法國武裝部隊,主要是機動憲兵部隊。德國征服法國以後,一些EMP裝備了法國反布爾什維克志願集團軍,後來最終成為了黨衛隊第33「查理曼」武裝擲彈兵師(法蘭西第1師)部分。1945年2月,這個師最終在普魯士東部(現在是波蘭的一部分)幾乎被摧毀。在黨衛隊「查理曼」師的最後一戰當中發現了許多的EMP;其中大多數該槍都缺少了德國武裝部隊印記或是標誌。德國國防軍將其從法國繳獲的該衝鋒鎗編號為MP740(f)(Maschinenpistole 740(f))。

佛朗哥時期的西班牙,EMP以9×23毫米伯格曼-貝亞德口徑生產出來。它被非正式地稱為「科魯尼亞式衝鋒鎗」(subfusil [modelo] Coruña)。

視頻

埃爾馬EMP 相關視頻

一戰德國研製的衝鋒鎗,槍口附近遍布散熱孔,射速每分鐘400發
納粹士兵德國MP-40衝鋒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