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報恩寺 (新加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報恩寺

圖片來自mgcon

報恩寺(Poh Ern Shih)是新加坡南岸的一座佛寺,坐落於推遷路(Chwee Chian Road)的一個小山頂上,在巴西班讓路(Pasir Panjang Road)的不遠處。該佛教建築是為紀念在1942年的巴西班讓戰役中喪命者而建立的,主要供奉地藏菩薩,其首位住持即是美籍上座部佛教和尚蘇曼迦羅法師,他亦是新加坡第一位獲任命為佛寺住持的西洋人。

報恩寺於2003年開始重建,現為新加坡第一座結合環保與親樂齡概念的宗教建築。報恩寺同佛友聯誼會為該國的佛教社群主辦各種活動,如佛法開示、契經論述、禪定課程等等,以中、英文教授。

歷史背景

報恩寺位於新加坡南岸的推遷山山頂上,在巴西班讓路附近,山頂的對面能看到鴉片山。19世紀的時候,英國東印度公司在鴉片山山上開鴉片工廠,對來自金三角的生鴉片進行加工,並販賣到中國和東南亞。[1]二戰爆發之前,英國殖民地政府為保護周邊軍事設施,在推遷山山上置放重型火炮,以防日軍從巴西班讓沿海發動攻擊。

鴉片山是巴西班讓戰役中,英軍馬來兵團第一與第二的最後防禦陣線,馬來兵團同第二忠誠兵團(2nd Loyals Regiment)從1942年2月8日至14日鎮守新加坡西部和南部地區。儘管馬來兵團的軍火及糧食都所剩無幾,不過他們奮力抗戰,造成日軍重大傷亡,惟日軍加派人馬,抗戰者最終寡不敵眾,遭日軍誅戮。其中一位馬來族軍官阿南少尉被日軍生擒並施以酷刑,也難逃死劫,他的英勇事跡傳遍新馬,廣為人知。[2]

創始人李俊承

二戰時期日軍侵占新加坡,這場戰爭奪取了許多士兵和平民的性命,為讓這些「冤魂」早日「脫離苦海」,於是報恩寺就這樣在推遷山成立了。這座佛寺是慈善家李俊承(1888年-1966年)在1954年創始的,當時為一層樓高,是新加坡少數奉獻給地藏菩薩的中國大乘佛寺。

李俊承生於中國福建省永春縣,年幼時隨同父親到森美蘭州,隨即到新加坡建立地產事業。他飛黃騰達,在當地華族社群中擔任領導職務,並且成為華僑銀行的創辦人之一,在日治時期還擔任其代理主席。[3]李俊承也奉獻於佛教的發展,他參與建設佛教刊物發行中心(1933年)以及新加坡佛教居士林(1934年)。

首位西洋住持

蘇曼迦羅法師(Sumangalo;1903年-1963年),本名羅伯特·斯圖爾特·克利夫頓(Robert Stuart Clifton),於1903年在美國亞拉巴馬州伯明翰出生。他在取得了文學博士學位後,在美國講授佛教,爾後移居亞洲進修佛教,並在老撾加入上座部佛教,取法號蘇曼迦羅,意即「非常吉利」。蘇曼迦羅法師後來前往馬來亞,並於1959年末,與另一位美籍和尚蘇悉地法師(Susiddhi)在一次佛法之旅到訪新加坡。他在這些地區成立數個青年團和周日學校,功不可沒。

1959年1月,蘇曼迦羅法師獲任為報恩寺的榮譽住持,即成為新加坡第一位西洋佛寺住持。他在新加坡協助畢俊輝將地藏菩薩經從中文翻譯成英文,隨後回返馬來亞的檳城佛學院安度晚年。他在該學院講授佛法,其授課內容後來編撰為中、英文兩版,現仍自由發布。蘇曼迦羅法師卒於1963年2月6日,並火葬於檳城

女性佛教先驅

畢俊輝(1906年-1981年)生在中國廣州的一個富裕家庭,她在家中排行老幺,年幼時母親帶她到檳城受教育。她在1924年參加了劍橋高級考試(Senior Cambridge),然後到福建女校任職英文老師。1927年,她前往廣州的中山大學進修,惟母親得了重病,她只好放棄學業,回返檳城。在檳城的時候,畢俊輝在極樂寺太虛大師及其門徒慈航法師講授佛法,隨即在慈航法師的門下受教。她於1946年在檳城和新加坡建立菩提學校,促進年輕一代接受佛教教育,同時亦活躍於佛教社群的志工事務。

1959年12月,畢俊輝開始將報恩寺的地藏菩薩經從中文翻譯成英文,讓受英文教育者也能受惠,蘇曼迦羅法師也從旁協助並提供改善建議。1964年,新加坡元首尤索夫·伊薩(後來成為新加坡共和國第一任總統)賜予她公共服務星章,她也在1973年獲新加坡共和國第二任總統薛爾思委任為太平紳士。畢俊輝亦曾擔任過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的副會長。1981年,畢俊輝在前往印度的途中逝世。

參考文獻

  1. History of Bukit Chandu. Poh Ern Shih. [5 June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7月14日). 
  2. Reflections at Bukit Chandu. 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 [5 June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05). 
  3. OCBC History. Oversea-Chinese Banking Corporation. [5 June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