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夏令時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名詞解釋
夏令時,(Daylight Saving Time:DST),也叫夏時制,又稱「日光節約時制」和「夏令時間」,是一種為節約能源而人為規定地方時間的制度,在這一制度實行期間所採用的統一時間稱為「夏令時間」。一般在天亮早的夏季人為將時間調快一小時,可以使人早起早睡,減少照明量,以充分利用光照資源,從而節約照明用電。各個採納夏時制的國家具體規定不同。全世界有近110個國家每年要實行夏令時。
1986年4月,中國中央有關部門發出「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夏時制的通知」,具體做法是:每年從四月中旬第一個星期日的凌晨2時整(北京時間),將時鐘撥快一小時,即將錶針由2時撥至3時,夏令時開始;到九月中旬第一個星期日的凌晨2時整(北京夏令時),再將時鐘撥回一小時,即將錶針由2時撥至1時,夏令時結束。從1986年到1991年的六個年度,除1986年因是實行夏時制的第一年,從5月4日開始到9月14日結束外,其它年份均按規定的時段施行。在夏令時開始和結束前幾天,新聞媒體均刊登有關部門的通告。1992年起,夏令時暫停實行。
據稱最早有夏令時構思的是本傑明·富蘭克林,他在任美國駐法國大使期間,由於習慣於當時美國農村貴族的早睡早起生活,早上散步時看到法國人10點才起床,夜生活過到深夜。於是他在1784年給《巴黎雜誌》的編輯寫了一封信,信上說法國人的生活習慣浪費了大好的陽光,建議他們早睡早起,說每年可以節約6千4百萬磅蠟燭。但他當時並沒有建議實行夏令時,只是建議人們應該早睡早起。因為當時根本還沒有統一的時區劃分。不過夏令時在英語裡就是「節約陽光時間」的意思。
直到1907年,英國建築師威廉·維萊特(William Willett)才正式向英國議會提出夏令時的構思,主要是為了節省能源和提供更多的時間用來訓練士兵,但議會經過辯論沒有採納。由於名氣不及本傑明·富蘭克林,所以人們很多都將本傑明·富蘭克林當為夏令時的發明者而忽略了威廉·維萊特。
1916年,德國首先實行夏令時,英國因為怕德國會從中得到更大的效益,因此緊跟着也採取了夏令時,夏令時節約了約15%的煤氣和電力,但為了彌補損失,電力和煤氣公司也將價格提高了15%。法國不久也效仿實行。1917年,俄羅斯第一次實行了夏令時,但直到1981年才成為一項經常性的制度。1918年,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也實行了夏令時,但戰後立即取消了。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又實行了夏令時。1945-1966年由各州自己確定使用夏令時的起始與結束時間(日期)。1966年,美國聯邦政府重新統一了夏令時的起始與結束時間(日期)。歐洲大部分國家從1976年,即第四次中東戰爭導致首次石油危機(1973年)3年後開始實行夏令時。
根據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的建議,從1996年起夏令時的有效期推遲到10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日。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從何而來?每個漢字,都是倉頡造出來的嗎?,搜狐,2022-10-01
- ↑ 造字的倉頡,為何叫「倉頡」?甲骨文揭開了顛覆性的一幕,搜狐,202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