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萊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波特萊爾 | |
---|---|
出生 | 1821年 |
國籍 | 法國 |
職業 | 詩人 |
知名於 | 象徵派詩歌先驅 |
知名作品 | 《惡之花》《《巴黎的憂鬱》《人造天堂》 |
夏爾·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是法國象徵派詩歌的先驅,在歐美詩壇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惡之花》是十九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詩集之一。從1843年起,波德萊爾開始陸續創作後來收入《惡之花》的詩歌,詩集出版後不久,因「有礙公共道德及風化」等罪名受到輕罪法庭的判罰。1861年,波德萊爾申請加入法蘭西學士院,後退出。作品有《惡之花》、《巴黎的憂鬱》、《美學珍玩》、《可憐的比利時!》等。[1]
中文名稱: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
外文名稱:Charles Baudelaire
別稱:夏爾·波德萊爾
國籍: 法國
出生地:法國巴黎
出生日期:1821年
逝世日期:1867年
職業:詩人
主要成就:象徵派詩歌先驅
代表作品:《惡之花》《《巴黎的憂鬱》《人造天堂》
人物簡介
波德萊爾生於巴黎,是弗朗索瓦·波德萊爾晚年與第二任妻子唯一的孩子,弗朗索瓦早年服務於神職,後來在參議院任職,他在詩歌和繪畫方面頗有才能,其在波德萊爾幼年時代就給予了他良好的藝術薰陶。波德萊爾六歲那年,父親弗朗索瓦去世,次年,母親改嫁。七月革命,法王復辟後,波德萊爾的繼父上校奧皮克調職至里昂,波德萊爾進入當地的一所私立學校學習,其十五歲時轉入巴黎路易大王中學(Lycée Louis-le-Grand)學習。在這個時期,波德萊爾開始顯示出其在詩歌等方面的才能,但他的詩作卻不為導師所認同,得到的評價是在這些詩作中顯示了一些不屬於他年齡的墮落品質。1839年,由于波德萊爾堅持庇護一名同學而被學校開除。
1840年,十九歲的波德萊爾自由的生活在拉丁區,結識文學界的朋友,為一家報紙供稿。次年,被其放蕩的生活惹怒的奧皮克將繼子送去一艘前往印度的船上,並希望艱苦的航行能夠改造波德萊爾。1842年2月,波德萊爾於航行的中途乘坐另一艘船返回巴黎,這次通往東方的旅程令波德萊爾產生無數的幻想,並成為其後來一些作品的創作源泉。4月,波德萊爾繼承了先父的遺產,開始隨心所欲的奢侈生活。所有的瓊漿佳肴、華服美女以及鴉片迷藥在波德萊爾的詩歌中畫出了一抹奇異的蒼白的色彩。
1843年,波德萊爾開始寫作後來收錄在<惡之花>中部分的詩歌。由於他不節制的揮霍,他的家人於1844年指定了一名監護人管理波德萊爾的財產,按月撥給他200法郎。次年,波德萊爾企圖自殺。1846年,波德萊爾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詩歌、小說、文論和翻譯,其中大部分的詩歌於1857年首次結集為《惡之花》出版。令波德萊爾最初聞名於巴黎文壇的並不是他的詩歌,而是他的文學評論:《一八四五年的沙龍》和《一八四六年的沙龍》。1848年,法國巴黎工人學生及市民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波德萊爾在期間十分積極,並與朋友一起創辦了一份革命刊物,但是這份刊物僅維持了兩天,6月23日,波德萊爾參與了六月起義的巷戰。在波德萊爾的一生中,對他影響最深的作家是愛倫·坡,自1848年7月一直到其逝世的十七年間,波德萊爾堅持翻譯坡的作品。
《惡之花》出版後不久,因為"有傷風化"(outrage aux bonnes mœurs)的罪名,法庭處以波德萊爾三百法郎的罰款,並勒令從詩集中刪除六首主要的詩,當時的法國文壇對此事件的看法一分為二,只有少部分人站在波德萊爾一邊,偉大文豪雨果寫信給波德萊爾讚揚《惡之花》。1861年,《惡之花》再版,除去那6首詩外,並加入新詩35首。同年12月,波德萊爾被提名為法蘭西院士候選人,波德萊爾於次年2月拒絕。
1862年,詩人首次發病,三年後病情惡化,1866年在參觀教堂時突然出現失語症及半身不遂等症狀,回巴黎後住進迪瓦爾博士的療養院,翌年病逝,享年46歲。
人物生平
1827年 波德萊爾的父親讓-弗朗索瓦·波德萊爾去世
1828年 母親再婚,改嫁歐比克上校
1831年 歐比克調至里昂駐防,全家隨同前往。波德萊爾入德洛姆寄宿學校
1832年 進里昂皇家中學
1836年 歐比克調回巴黎,波德萊爾進路易大帝中學就讀。開始閱讀夏多布里昂和聖伯夫
1837年 在中學優等生會考中獲拉丁詩二等獎
1838年 去比利牛斯山旅行,初寫田園詩
1839年 被路易大帝中學開除。通過中學畢業會考
1840年 入勒韋克·巴伊寄宿學校。開始遊手好閒,與繼父鬧翻
1841年 被迫遠遊,從波爾多出發,前往加爾各答
1842年 回巴黎,繼承先父遺產。遷居聖·路易島,開始與聖伯夫、戈蒂耶、雨果及女演 員 讓娜·杜瓦爾交往。寫出《惡之花》中的二十多首詩
1843年 經濟拮据。吸大麻。《惡之花》中的許多詩寫於此時
1844年 被指定監護人管理其財產,揮霍無度
1845年 二度企圖自殺。出版《1845年的沙龍》。開始翻譯愛倫·坡的作品
1846年 出版《1846年的沙龍》
1847年 結識瑪麗·杜布倫,發表小說<拉·芳法羅>
1848年 參加革命團體。翻譯愛倫·坡的<磁性啟示>
1849年 對革命感到失望,躲到第戎數月
1851年 發表<酒與印度大麻> ,以<冥府>為總題發表十一首詩,後收入《惡之花》。控訴霧月政變,放棄所有政治活動
1852年 發表《愛倫·坡的生平與著作》。首次寄詩給薩巴蒂埃夫人
1855年 在<兩世界評論>雜誌以《惡之花》為題發表十八首詩
1857年 《惡之花》初版,惹官司。與薩巴蒂埃斷交
1858年 回母親身邊居住,經濟困難
1859年 出版《1859年的沙龍》,精神日益不安
1860年 出版<人造天堂>
1861年 再次企圖自殺。《惡之花》重版。提名為法蘭西學士院院士候選人。寫<赤裸的心>
1862年 退出侯選,健康不佳
1863年《小散文詩》初版
1864年 以<巴黎的憂鬱>為題發表五首新寫的散文詩。前往比利時。出版和賺錢計劃落空。寫《比利時諷刺集》
1865年 寫《赤裸的心》。寫《可憐的比利時》。病情惡化,回巴黎
1866年 出版散詩集《漂流物》。參觀比利時聖·盧教堂時突然跌倒。失語,半身不遂,送療養院
1867年 去世。《惡之花》三版
代表作品《惡之花》
《惡之花》分為「憂鬱與理想」、「巴黎即景」、「酒」、「惡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憂鬱與理想」分量最重,占了全書的三分之二。在這一部分里,詩人耐心而無情地描寫和剖析自己的雙重靈魂,表現出自己為擺脫精神與肉體的雙重痛苦所作的努力。它追求美和純潔,試圖在美的世界裡實現自己的理想,但美就象一個冰冷的雕像,可望而不可及;他尋求愛,但一再受到愛情的欺騙;他向天使祈求歡樂、青春和幸福,企圖從煙草和音樂中得到安慰,但陰森醜惡的幻象和糾纏人心的愁苦始終籠罩着他,使他的痛苦有增無減。
詩人在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裡都找不到安慰,只好用酒精來麻醉自己,刺激自己的幻覺,建造一個「人造天堂」。他在飄飄欲仙的幻覺中仿佛看到:撿破爛的人陶醉在自己的光輝之中,魔鬼化裝成美女前來誘惑,風塵女子暗送秋波,情侶們手端着酒杯……他盡情地馳騁在對失落園 的夢想。然而,醉意中的幻境畢竟是靠不住的,酒醒之後,他便從人造的天堂回到現實的地獄。那是一個充滿罪惡的地方,卻又盛開着鮮花。
這種惡之花究竟是什麼呢?對詩人來說,它首先意味着女人。這些女人時而以「 黑色維納斯 」的面目出現,時而以藍眼女人的面目出現,有時又化身為聖母和天使。
《惡之花》的主題是惡及圍繞着惡所展開的善惡關係。惡指的不但是邪惡,而且還有憂鬱、痛苦和病態之意,花則可以理解為善與美。波德萊爾破除了千百年來的善惡觀,以獨特的視角來觀察惡,認為惡具有雙重性,它既有邪惡的一面,又散發着一種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蝕和侵害人類,另一方面又充滿了挑戰和反抗精神,激勵人們與自身的懶惰和社會的不公作鬥爭,所以波德萊爾對惡既痛恨又讚美,既恐懼又嚮往。
民國以來,《惡之花》的中譯本少說也有十來種。翻譯過其作品的,如周作人、魯迅、徐志摩、戴望舒、梁宗岱、卞之琳……無一不是現代中國文壇大家。周作人在《小河》之後翻譯了波氏的散文詩《窗》和《遊子》,分別發表在1912年3月和6月的《小說月報》上。這是最早把波特萊爾的作品引進中國的,因此也不乏學者說「『五四』新文學伊始,他就被介紹進中國文壇,但翻閱民國早期文藝雜誌,他不僅出現在《香艷雜誌》中,竟被形容是「專愛醜婦人之怪癖詩人」。
1857年6月25日,《惡之花》初版發行。詩集問世僅10天,法國的官方報紙就刊登文章,攻擊其「敗壞社會道德」。8月20日,法國第六輕罪法庭開庭審理《惡之花》案,判處詩人和出版商支付罰金,還勒令從詩集中刪去「有傷風化」的六首詩。
1866年2月,波德萊爾在阿姆斯特丹出版《吟余集》(Les Epaves),共收錄23首詩,其中包括1857年被法院勒令刪除的六首詩和大部分當時未發表的詩。直至1949年,法國最高法院才撤銷原判,准許《惡之花》全文在法國境內出版,為波德萊爾恢復名譽。 [2]
人物評價
作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波德萊爾用作品奠定了這一文學分支的基調:摒棄傳統,獨闢蹊徑。他從自己的創作出發,在詩歌題材上大膽創新,選取城市的醜惡與人性的陰暗面,並且具有在聲光和色的背後捕捉事物秘密的才能。他在習以為常的具象中,展現人生的各個層面。詩人拒絕把生活空虛地理想化,拒絕浮面的歡娛自足,他要返回存在的本質層次,因而把社會病態訴諸筆端。波德萊爾認為「醜惡經過藝術的表現化而為美,帶有韻律和節奏的痛苦是精神充滿了一種平靜的快樂」,這是藝術的奇妙的特權之一。
和波德萊爾同時期的「藝術家們」藉以活動的形式則是書信體的小說、抒情性的日記、自傳體小說或哲理戲劇,而在他,卻是一本本詩集。不過,那不是一般性的只是若干首詩的匯集,而是一本書,一本有邏輯、有形式,與詩人的人生相輔相成、渾然一體的書。這本《波德萊爾》就是在詩人的詩和人生間架起的橋樑,作者條分縷析地印證了《惡之花》的確是一本有頭有尾的書。精心設計的結構使《惡之花》中的詩人不僅僅是一聲嘆息、一曲哀歌、一陣呻吟、一腔憤懣、一縷飄忽的情緒,而是一個形象,一個首尾貫通的形象、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的形象。他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行動;他有環境,有母親,有情人,有路遇的過客;他有完整的一生,有血有淚,有快樂,有痛苦,有追求,有挫折……他是在一個具體的時空,具體的社會中活動的具體的人。自然,這不是一個普通的人。[3]
參考來源
- ↑ 夏爾·波德萊爾,易文網
- ↑ 充滿罪惡的地方,卻又盛開着鮮花---法國詩人波特萊爾《惡之花》 ,搜狐網,2019-03-16
- ↑ 波德萊爾的「真自我」,易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