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振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夏振榜(1870  — 1902),溫州基督教偕我會早期華人牧師,出色的傳道人;堪稱溫州偕我會教會之柱石。

1至5世紀基督教創立並從以色列傳向希臘羅馬文化[1]區域。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詔書,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所允許的宗教。391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它為國教。按照基督教經典的說法,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他30歲左右(公元一世紀30年代)開始在巴勒斯坦地區傳教。耶穌聲稱,他的來臨不是要取代猶太人過去記載在舊約聖經[2]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

簡介

夏振榜,又名夏正邦,又稱夏殿士,是溫州偕我會歷史上首批華人牧師,為蘇慧廉繼金先生之後,最為得力的華人同工。蘇慧廉評價:「他是我們教會有過的最出色的佈道者、最盡心的同工、最好的組織者、基督教最勇敢的衛士。我們還能找到他這樣的人嗎?他確確實實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了福音的事業。」

一、銀匠與書童

夏振榜是蘇慧廉與金先生第一次到碧蓮傳教的福音果子。時在1887年,四位來自碧蓮的戒毒者,帶著《贊美詩》和《新約》回家建立聚會點。持續一兩個月後,他們邀請蘇慧廉到碧蓮去探訪。蘇慧廉在碧蓮的祠堂裏傳講福音,夏振榜就是其中的聽道者之一。蘇慧廉回憶:「首次在碧蓮傳福音時,有一位二十歲的青年在場,他當時就下決心要了解更多道理。他成了一個慕道友,後來做了教會同工,而且很快成為一個當地的傳道員,自費出去傳道。盡管因為年輕曾遭部分年老資深的人士反對,他還是及時獲得正式任命,早早就成為當地牧師。」

夏振榜的父親夏昌鈖是個銀匠,手藝精湛,振榜也學習了父親的手藝,遠近聞名。但他在21歲的時候,蒙召成為一位傳道人。

在碧蓮村裏,夏振榜被稱為是村子裏讀書最多的人。因此,蘇慧廉收他為書童,在他的書房裏做事。「那個時候,慶保在書房做事。蘇慧廉的中國助手當中,他是最聰明最優秀的一個,也是唯一得力的人。他工作勤奮,好幾次勞累過度將快死。有一次,我們感到不安,把他關到我們自己的房間裏,讓他好好休息,調理好身體。」

二、最出色的佈道者

在蘇慧廉的描述中,夏振榜為溫州本地牧師中最出色的佈道者。蘇路熙說:「他成了同工後,去鄉村工作,吸引了許多人進城參加禮拜,並創立了不少分會。所有人(包括中國人和外國人)當中,他的工作成果是最好的。」

蘇慧廉在「本土化佈道」一章中特別提到夏振榜出色的佈道。他說:「我們已故的本土牧師夏先生是一個智力過人、見解深刻的佈道者。」 他介紹振榜有兩篇精彩的佈道:「他曾經有過一場精彩的佈道,談的是『莫想我來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他的目的是要表明,中國的宗教,即使不是十全十美,也一直在為主的降臨鋪路,因此我們不是要摧毀孔子、老子、佛陀,而是要完善他們的不足之處。他還有一個有力度的講道是『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這篇講道後來被收入小冊子,由他自費出版,作為『答辯書』分發給朋友們。很可惜,該書成了他最後出版的文字!」

夏振榜的出色還表現在他帶出了兩位後來溫州循道公會的領袖,分別是溫州教區總會會長盧源生牧師和湯復三牧師。吳廷揚牧師在《夏鐸》上分別介紹了這兩位領袖的生平。在〈盧源生牧師傳略〉提到:「迨光緒二十年三月初六日,夏周二教師在溪南佈道,以路加十五章浪子回頭為題,盧牧聽後,頗有心得。五月初八日赴巖頭教會聽講,夏殿士先生講演『亡羊比喻』,大受感動。盧牧師立志學道查經,無日或間。偶值暇晷,常伏案默禱,或在靜處,時自咕嗶,人雖不知,而無形之主,已納之矣。十一月蘇牧惠廉至巖頭主領議會,夏教師述牧師之行狀,蘇牧欣請接談,見盧牧品行雅潔,信主誠篤,授以聖經。此後盧牧益努力靈修,靈德日進,越數月受洗。嘗以暇日,以基督之行,孝友之道,篤訓儕輩,人咸欽仰之!」

在湯復三牧師的〈略傳〉提到:「迨前清光緒中葉,英國蘇慧廉牧師到碧蓮巡視教會。華教士殿士先生述牧師行狀,蘇牧師欣請接談,見牧師雅量高深,清言洞達,即以聖書饋贈。牧師受歸後,見是書身靈並救,遂寢饋其中,憂食俱忘,閱數月即領洗進教。」

三、最勇敢的衛士

據莫法有的記載:1891年,年僅20齣頭的夏振榜與戚瀛茂一同被按立為牧師。 但在上文盧源生牧師生平的介紹中,我們得知「光緒二十年」(1894年)夏振榜為「教師」,尚未升任牧師職。因此,我們尚不能確定他是什麽時間就任牧師職。

由於他出色的表現,很快就成為溫州偕我公會的中方負責人。蘇路熙形容:「他獲得不同階層基督徒的尊敬;非基督徒,尤其是上層階級也很敬重他。官員不會輕視他的影響力,甚至願意出一大筆錢讓慶保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助他們。但這誘惑不了慶保。慶保除了有卓越的組織能力,對神也非常虔誠。」 特別在1900年庚子教案期間,夏振榜表現出他對信仰的忠誠和勇敢。當時蘇慧廉和蘇路熙遠在英國度假,夏振榜和英國傳教士謝道培一起駐守溫州教會,一同經歷教會的「死蔭的幽谷」。

謝道培的日記記載,「端親王關於屠殺外國人和基督徒的法令早在6月20日已到達溫州,這正是鎮臺很想付諸行動的法令」。 溫州神拳會揚言要襲擊教堂與教徒,並要屠殺外國人。7月6日,教會代表(包括內地會、偕我公會)和道臺代表會面,道臺無力幫助教會,因為鎮臺范銀貴非常排外,且知府也不會有所作為。 7月7日,除少數傳教士(如謝道培)之外,幾乎所有傳教士都到江心嶼避難。蘇路熙說:「這項法令頒布兩周後,溫州的外國人一無所知。官員們都樂意執行,除了一位最高長官。他不會輕易服從這個自殺性的法令。他不顧同僚的反對,冒著生命危險抵制這個法令。鴉片也不能消磨他的是非觀和判斷,讓他盲從。」 7月10日(六月十四),溫州官兵在江心嶼英國領事館附近駐紮,保護外國人。道臺帶著幾位官員拜訪領事,要求海關人士留下,但堅持讓傳教士撤離溫州。

就在這個「四面楚歌」的境地,傳教士們被隔離在江心嶼,得到道臺的保護,夏振榜成為溫州偕我會中最勇敢的衛士。在夏振榜寫給遠在英國的蘇氏夫婦的信中可見當時的處境。他說:「我們的城市正如滅亡時的耶路撒冷。雖然知道義和團只能殺掉我們的身體,不能殺死我們的靈魂,人們還是處在深深的恐懼之中。我們正經歷著火的考驗。難民們不斷地哭泣,我竭盡全力安撫他們。如果不是道臺同情我們,我們早就死了。……我日夜得不到休息。如果沒有神的幫助,我不相信靠我自己的力量,我會留在城裏。這意味著死亡,我們基督徒要死在一起。如果神肯保護我們,那很好。如果神要我走上不歸路,我會成全神的旨意。如果是後者,我只求你看顧我的孩子。」

蘇路熙說:「當外國人被隔離在海島上,慶保英勇地擔負起對不安村民的責任。對於他們而言,他們比江心的外國人更憂愁,因為他們走不掉。他們沒有電報可與外界聯系。……對於慶保而言,外國人離開,就像靈和肉的分離。悲傷的基督徒對外國人寄託著一線希望——希望他們保護他們擺脫無知野蠻的暴徒。……他們請求外國朋友別走,尤其是謝先生一走,就『群羊迷途找不到牧羊人』。但慶保說:『別拉著外國人。沒有他們,我們還安全點。』 他充滿勇氣和親和力,極力安慰他們。於是重擔都壓在這個三十歲的男子肩膀上。他要照顧和安慰這些倉皇無助無家可歸的人,接濟他們。他的重擔,我只能猜測。我不奇怪慶保說自己日夜沒有休息,而且他的身體也不算強壯。」

7月11日晚上,領事下令所有外國人都到船上過夜,並且把船泊在離碼頭有一定距離的地方。 7月12日(六月十六),「普濟」輪載著外國僑民,包括海關人員、傳教士及其家屬,離開溫州港,到寧波和上海避難。7月23日,留守在溫州的夏振榜寫信給英國駐溫使館,將溫州基督徒所遭遇的事情簡述了一番:「一名傳道人(屬內地會的本地人)被義和團抓住,他的頭被粗暴地砍了下來,成為祭品。另一名基督徒企圖逃脫追捕,結果淹死在一條水渠裏。還有一人被重重包圍,在逃生無望的情況下,為避免受折磨而上吊自殺。接著義和團來到瑞安,毀掉了教堂和基督徒的屋子,搶奪他們的財產。在甌江以北樂清,一名黃姓的舉人寫信叫來當地土匪,燒掉了白溪的教堂(偕我公會)。這名舉人曾攻擊一名傳道人,幾乎要挖出他的眼睛。這位傳道人快要被他打死,幸虧舉人的父親出來反對(霍厚福醫生七天後見到了這位傳道人)。在那裏大約有五十戶教徒(偕我公會)遭到搶劫,並被敲詐了總共三千元。在楠溪,暴行與掠奪同樣在上演。有一夥人威脅一名因為瘧疾發燒而臥病在床的傳道人(偕我公會),這使得牧師因受驚而死。這些土匪高舉『扶清滅洋』的旗幟。在西溪及其他四個地區,暴力和掠奪也在上演。這些土匪完全漠視道臺的公告,除了如今已歸於平靜的平陽外,沒有一兵一卒被派去平息騷亂。」

平陽神拳會金宗財於8月6日被捕,後在溫州城斬首示眾。8月16日,許阿擂在馬嶼戰鬥中被俘,判刑15年。最後,華僑張新棟於1901年1月14日投案自首。1900年8月30日,謝道培就在動亂未平息之時,冒著生命危機「潛回」到溫州,與夏振榜一道做教徒與官府的橋梁作用。從劉紹寬的日記中所載的賠償金額來看,基督教對於賠償有許多讓步。謝道培在1901年2月1日給差會的信中提到說:「上周四,在本地牧師夏正邦的陪同下,我們去見了溫州知府,並與他交談了很長時間。知府同意賠償七千元,原我們要求的總額是一萬一千元。我們不得不同意他的意見,因為在金錢上追求過多,將在中國官員中壞了我們的名聲。知府今年的財政收入不好,商業處於非常低迷的狀態,因此要得到全額並不容易。」

那時,蘇慧廉正從英國趕回到溫州。「同時無論誰來誰走,慶保留下來了。城內沒有發生流血暴力都要歸功於他。他和謝先生一起,為基督徒索賠和重建家園。」 動亂平息後,夏振榜因處理有功獲官府表彰。謝道培說他被授予「一枚鍍金的勛章(可佩於帽上)及一串朝珠」。但夏氏辭讓,表示自己的獎賞已在天上。後來知縣把獎勵塞進他的轎子,並於幾日後派人到家鄉碧蓮宣布榮譽。2011年1月8日,筆者在夏氏的墓碑上看到「皇清例贈」、「中書」等字,證實了官府對夏氏的表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