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外婆的醬缸(王尚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外婆的醬缸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外婆的醬缸》中國當代作家王尚桐的散文。

作品欣賞

外婆的醬缸

外婆從來不會制醬。鄰居李大媽一家是東北人,一日三餐離不了醬。常看到這樣溫馨的畫面:一家人圍坐飯桌,桌上大盤中堆滿了白菜蘿蔔、黃瓜、香菜、大蔥……鮮嫩嫩,水靈靈,脆生生,看着令人歡喜。當然,要吃就要蘸醬,看着他們家吃飯,有一種慶豐收的感覺。每逢除夕,大鐵鍋烀醬大骨,那是李家過年的硬菜。一股又一股綿厚的醬香,裹着陣陣令人垂涎欲滴的肉香,飄在左鄰右舍的小院中。我們沖入院中,雙眼緊閉,深吸一口氣,仿佛要把香味全吸入肚中,外婆笑罵道:「饞胚相,沒出息」。

外婆決心學制醬了。趕巴扎淘來一口迷你型小醬缸,剛巧一人能搬得動。請鐵皮匠打了一隻白鐵皮缸蓋,拆了幾隻口罩,縫了一隻白紗罩,箍在缸沿上,防塵又防蟲蠅,乾淨又衛生。熱情的李大媽是一位制醬達人,順其自然成了外婆的老師。

先從選豆開始,挑出爛豆,然後淘洗泡豆,經過一夜浸泡,粒粒黃豆飽滿晶瑩,如玉般溫潤。然後煮熟晾乾,拌上麵粉發酵,蓋上潔淨的白棉布,這叫捂醬。當長出纖細的白毛以後,豆子變青黃,篩搓除去白毛,兌水,加鹽,加各種香料,攪拌均勻,就成了醬胚。一塊塊醬胚用牛皮紙包好,懸掛在雜物間的房樑上。每當進入雜物間,醬胚的咸香味裹也裹不住。這小屋就像一直都浸在這發酵的豆香氣中,氣味散不掉,也去不掉,到了夏天,醬胚進醬缸,開始了曬醬之旅。

從秋到冬,從春到夏,黃豆變醬,整整一個四季輪迴。李大媽教的認真,外婆學的也認真,她也成了一位制醬達人。

三伏天,日頭毒,正是曬醬的好時候。夏天的陽光明晃晃的照在院子裡,我掀開鐵皮醬蓋,小心卸下雪白的紗布罩兒,放在缸蓋上,然後開始搗醬,醬缸里放了個木頭醬杵子,頂端加了一塊長方形木板。

醬缸里的醬很安靜,一動不動,像一隻閃亮的大眼睛望着藍天,一打開,就有一種咸鮮的醬味撲出來。醬杵子搗醬要上下翻,把下面的醬翻到上面來,上面的醬接觸了空氣是新鮮的金黃色,下面的醬是暗棕色,泛着琥珀的光澤,搗醬就是把下面的醬翻到上面來,我雙手握在木柄上,把醬缸翻了個亂七八糟,翻騰一會兒,我就厭了,跑去玩了。搗醬的意義是什麼,我並不知道。

三伏天,孩兒臉,說變就變。剛剛麗日晴空,轉眼烏雲翻滾,電閃雷鳴,暴雨就要來了。這個時候,我也會很機靈地去蓋醬蓋,我知道,醬缸里落了雨,這缸醬就全「瞎」了,全家就沒有醬吃了。

家中有了醬,飯桌就豐富多彩起來。外婆的醬都是炸過的,有時是八寶辣醬,有時是雞蛋辣椒醬,蘑菇醬,這三種醬百吃不厭。有了醬,家中過年也有了硬菜,那就是紅潤油亮的醬鴨和醬豬手。

蘑菇是從戈壁上采來的,雨過天晴,空氣清新,正是采蘑菇的好時候。外婆帶我去紅柳林采蘑菇,我很願意去,但又懶得走路。常常遇到維族老鄉打柴的牛車,不管認識不認識,都願意將我們捎一段。

風不冷,陽光也不曬,天藍雲低,遠處的雪山白雪銀光閃閃。牛車走得晃晃悠悠的,趕車大叔一聲吆喝,鞭子一甩,亮起了嗓子,粗狂、高亢、帶點蒼涼的維吾爾民歌響徹空寂的戈壁,可惜我一句都聽不懂。那麼好的日子,小時候總覺得日子好長,未來好遠,一切都望不到邊。

到了紅柳林,外婆說我眼睛尖,總能找到蘑菇。我一聽,幹勁倍增,紅柳林子裡,厚厚的紅柳葉蓋着樹根底下常常有蘑菇。蘑菇不大,雪白如玉,當地人稱「阿魏菇」,現如今這是蘑菇中的珍品

采了滿滿一籃蘑菇,外婆手腳麻利地清理着,晚霞燒紅了西邊天,高高興興回家,這是多麼珍貴的時光啊,珍貴的我不敢去想。

有了醬,外婆翻着花頭變花樣,各種美味菜餚上飯桌。醃漬黃瓜、蘿蔔、萵苣、恰瑪古……就連西瓜皮也上了飯桌。外婆將瓜皮外皮和內層淘刨清爽,只留薄薄的一片,切條,投入醬缸,經過日曬就成了上等醬菜,淋點麻油,點些味精,拌勻即可,端上飯桌,如翠玉亮眼,看着討喜,吃着爽口,尤其配一碗白粥,最是適宜。外婆說,西瓜皮是最好的小菜,清火袪邪解毒,是上蒼賜予平民百姓的最好食物,千萬別糟蹋了。果然,吃了西瓜皮的日子裡,平和安康,連痱子都不長。

外婆走了,盛滿愛的醬缸空了,靜靜地立在小院的一角,再也吃不到那麼好的醬菜了。想想在外婆身邊度過的日子裡,她勤勞善良,勤儉持家,歷歷在目,恍如昨日,感恩她無私的奉獻,純淨深摯的眷眷之心,她對我們的愛,就像醇厚的醬香雋永綿長。

[1]

作者簡介

王尚桐,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