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中壩村志序.我的家鄉大中壩(彭明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中壩村志序.我的家鄉大中壩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大中壩村志序.我的家鄉大中壩》中國當代作家彭明吉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大中壩村志序.我的家鄉大中壩

分鄉鎮大中壩村修志,支部書記黃濤邀我為其寫序。這裡是生我養我的家鄉,便欣然接受任務。

物華天寶的大中壩

大中壩村距宜昌城區約30公里,宜保公路穿壩而過,地形地貌十分獨特,四面青山環繞,中間的平壩形成盆地,舊稱「羅惹坪」。這裡山清水秀,日照充足,土地肥沃濕潤,物產甚為豐富。

一條大河滋養了大中壩。

夷陵區的母親河——黃柏河(當地俗稱「大河」)流經大中壩。未建尚家河水庫和東風渠之前,河水流量很大,夏季滿河清波白浪;冬春河水清澈見底,兩岸人來往得靠坐渡船過河。

大河給當地人慷慨的饋贈。不僅灌溉了兩岸農田,還源源不斷地為各家餐桌提供美味。這裡的魚類資源十分豐富,人們可隨時下河捕魚。其方法雖多種多樣,但最有趣的是作坊捕魚。秋季,選擇落差較大的河段,用石頭壘起一條上寬下窄的長長的激流水溝,在出口支起大竹篩,捕到的魚兒要用背簍背。兒時,我常約幾個小夥伴下河摸魚,每次下河都能摸得一大串。後因下游修了水庫,堤壩攔住了長江上溯產卵的大魚,但本地的紅翅膀、白板子等小魚兒繁殖力極強,人們加工的「扇子魚」,仍是分鄉一帶餐館裡的特色菜。

一壩良田供養了大中壩。

以大河為界,河東多為水田,河西均為旱地,物產各有所長。

河東的水田土質為青崗泥,加之水源充足,種出的稻穀顆粒細長,碾出的大米雪白晶亮,煮出的米飯甜軟可口,清香四溢,無菜也可來它幾碗。過去水稻品種老,產量不高,但生產的糧食也能自給自足。彭家院子一帶,還盛產金梨子。種在水田堤上的梨樹,供水充足,結出的梨子顏色金黃,皮薄汁甜,遠銷宜昌各地。

河西盛產小麥、油菜、包穀等農作物,所產棉花以絨長、品質好、產量高,曾為分鄉全區之首,尤其是巴爾河沙地種出來的蘿蔔,皮鮮紅、頭翠綠、身純白,脆而清甜,遐邇有名,讓城裡人艷羨不已。劉宗武教授《河西坪賦》曰:「巍峨馬羊,作屏東方;清澈黃柏,環繞在旁。其形如鑼,平坦敞陽。土地肥沃,棉麥飄香;蘿蔔味美,享譽宜昌。」是這裡地形與物產的深情描繪。

一片青山厚養了大中壩。

大河東面,屹立着海拔千米的馬羊山,是和大王岩相連的一座青山,山下條條山崗勢如虬龍匍匐伸向壩中。山上山下,植被層次分明。山頂是茂密的雜樹林,中部為翠綠的山竹林,低處多為馬尾松密林。春夏時季,綠色鋪張,山嶺疊翠,秋季來臨,漫山紅葉,層林盡染。

這片青山,四季景色宜人,也為人們帶來取之不盡的財富。山腰漫山遍野都是竹子。每年清明過後,村里人都要上山扯筍子,自己嘗鮮之外,大部分挑到山外去賣。秋天,人們忙完地里的收割,又忙着上山砍竹子。我家屋後的大嶺崗上,每天下午都塵土飛揚,嘩嘩啦啦的拖竹子的聲音少有間斷。不到半月,家家門前都堆滿了竹子。老人們忙着編制竹器,挑到鎮上去賣;壯勞力便三五成群組織起來,下河去扎筏子,將一條條長長的竹筏順着河水運往宜昌。竹子,是當地農民重要的財源。

滄桑神秘的大中壩

大中壩擁有得天獨厚的地質地理,地層結構十分特殊,是奧陶系與志留系的分界剖面,被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及國際地層委員會確認為奧陶系典型代表點,在王家灣公路邊建起了標記地址年表的「金釘子」公園,國土資源部在這裡掛牌設立保護區。億萬年前,這裡曾經是浩瀚壯闊的大海。如今在大嶺崗上,現在還能撿到鷹子嘴、小貝殼一類的海洋生物化石。

這裡還是一方神奇的風水寶地。站在河西觀看河東山勢,只見九道山脈如巨龍奔江,頭朝河西坪方向,蜿蜒伸至大中壩,稱「九龍朝聖」。站在河東看河西,黃柏河衝出高山峽谷,繞河西坪流向朱家口,形成一個巨大的半圓圈,曰「玉帶纏腰」。

著名的湖北總廟,坐落在九龍朝聖之中心,玉帶纏腰之腹地,曾經是大中壩的文化名勝。

據老人們講,總廟裡供有東嶽大帝、關公、西天佛等各路神仙。每年三月二十八日,是廟內主神東嶽大帝的生日,湖北各地的諸教信徒,從四面八方匯聚羅惹坪,趕會三天,連頭帶尾六七天。周邊客棧爆滿,壩中大路兩邊,臨時搭起窩棚,結成對合街,熱鬧非凡。總廟盡顯「宏鍾一撞響十里,大鼓一擊山地搖」的神威。廟內外終日煙霧繚繞,每天朝拜的香客們,排起長隊,等待進廟上香,拜佛求籤。

總廟規模宏大,由東嶽廟、西王廟、成王廟、水王廟組成,占地面積30餘畝,廟內古樹參天,遮天蔽日。據大清碑誌載:彝北之鄉,是坪有東嶽廟,不知創自何年也。兵燹頹毀,廟模無存,明季興復,先輩樂施,鳩工創建,裝嚴金相,遂命總廟。

總廟有三大奇聞相傳。一曰「人死要歸羅惹坪」。即凡屬湖北籍人死後,魂靈都要來這裡報到。二曰「判官搖簽要死人」。民間傳「夜聽判官搖簽聲,不是死人也死人。」即若是夜間聽到廟裡簽子筒里有響聲,第二天周邊一定會有人死去。三曰「總廟求籤顯神靈」。有碑文記載其「有求必應,無禱不靈,凡有祈禱而後之,未有不如意。」是說凡來總廟求籤許願者,均有求必應,遂心如願。可惜這一名勝毀於1935年的一場特大洪水。目睹過那場洪水的老人們說,七天七夜大雨形成的洪水,將大中壩變成一片汪洋,兩岸靠近河邊的民房盡毀,無數生命葬身洪水,滿河漂浮着整棟房屋屋架,樹木、家具、死人和牲畜。巍峨壯觀的總廟被洪水捲走,為大中壩留下永久的遺憾。河床因此改道,河西一部分變成了河東,留下一大片河灘。

分鄉先賢、抗戰詩人全敬存見證過羅惹坪的興衰,在《羅惹坪弔古》詩中,有「憶昔威靈同楚蜀,而今廟貌感滄桑」的傷感。1917年,中國佛教學會會長太虛法師到訪萬家河時,目睹過羅惹坪的盛況,有「大橫峰勢郁長城,萬翠攢流那(音羅)惹坪」的讚嘆。

地靈人傑的大中壩

大中壩既有黃柏河出峽入灘的俊美,亦有鄂西青山連綿的清幽。既是宗教文化的聚集之地,又是民間文化繁榮之鄉。這裡吹奏的民間禮樂、傳唱的喪鼓歌詞,舉辦紅白喜事形態、從事生產生活習俗,都蘊含着巴風楚韻,體現出華夏文明。

這一方的百姓勤勞善良,以耕讀為本,憑勞動致富,靠經商發財,世代人才輩出。晚清時代,這裡有秀才彭德漳、拔貢楊明政。民國時期,有彭明潤、彭宏文、彭開鑫、彭明哲等有識之士投身革命。彭明潤為黃埔軍校第十六期畢業生,任國軍上校軍官,解放前隨軍去台灣,1994年回故鄉探親病逝,葬於老家。「戎馬戰南北,海外度人生;解甲歸故里,青山慰忠魂」,是他一生經歷的真實寫照。彭開鑫於1947年參加人民解放軍四野部隊,解放後轉業到廣東順德縣人武部工作,後調到佛山地委組織部任科長等職至離休。彭明哲在宜昌縣首任縣長陳剛傑的領導下打游擊,擔任分鄉至南埡一帶交通員,解放後在宜昌縣糧食局工作到離休。

新中國成立後,有更多的大中壩人,靠發奮讀書有所成就,在國內外不同領域就職。據統計,大中壩村現有135人(不含農民工)在外地工作。他們在不同的崗位上,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貢獻了自己的才智,其中不乏令大中壩人驕傲的人物。

1953年出生於大中壩的劉宗武,22歲入華中師範大學讀書,畢業後留校任教。他終身從事中共黨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成為省內外有影響的中共黨史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專家、知名教授,曾任華中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組長、國家級精品課程負責人,出版著作與教材1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

從大中壩走出的另一位驕子劉德政,16歲考入華中師大外語系,畢業後分配到原國家教委工作,後被派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現僑居法國首都巴黎。 大中壩還走出一位優秀女性王文秀,她憑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從家鄉走進武漢,進入省財政廳工作。優秀女兒招來優秀女婿,丈夫就是出生河南漯河、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的李文釗。李先生在宜昌縣工作期間,任過分鄉區高場公社黨委第一書記、宜昌縣鴉鵲嶺公社黨委書記,後調入省委組織部工作。1989年後相繼擔任宜昌地市委副書記、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廣播電視廳廳長、省政協常委等職。夫妻二人無論在職和退休,對大中壩的關注和支持從未間斷,為家鄉的教育籌資捐款,辦了不少實事。

還有曾就職於天津海洋石油總公司的高級工程師楊振武,從部隊轉業到四川成都龍泉驛區人武部工作的劉虎、現任夷陵區政協副主席的劉紅等,限於篇幅,這裡不再一一詳述。

從大中壩走出去的兒女們,無論走到哪,無論在幹啥,都始終情系大中壩。遇有需要,都會伸手為家鄉做點事情。大中壩的山水滋潤他們成長,桑梓之情,父老之愛,永遠裝在他們心中。

生我養我的大中壩

我於1945年9月出生於彭家院子。爺爺彭德漳是晚清秀才,在我未出生前就去世了。長大後,讀他的墓碑銘文,才略知他的生平。其碑文曰:「先生昆季有四,排行居二,生於同治七年戊辰二月十六亥時。幼從祖父攻書,長從岳翁生員楊芹香,師嚴道尊。光緒十七年,岳翁故。十八年,負笈小溪塔,從貢生王竹圃,品學兼優。是年,楊氏婦亡,縣府考畢。十月上旬,孔學院入郡,開科取士。初十正場,十二草榜,十三調覆取,入縣學奪錦標歸。臘月初二祀祖,初四納婚。向氏婦道無虧,治內兼以理外,誠女中之堯舜也。先生教書終身,春秋七十二歲,無疾而逝。」

爺爺中秀才後,樂於清貧,終身教書,養育三子三女。

父親彭大江為三兄弟中的老幺,從小跟着爺爺讀書,成年後終身務農。父親最大的心愿是讓兒女們多讀書。記得我剛滿六歲時,他就給我「打引本」,教我學寫毛筆字。七歲上學後,教我學寫音同字不同的對聯、背誦增廣賢文,還給我講一些有趣的吟詩作對故事。

父親對我講過他一生最大的遺憾。解放大軍即將南下之前,謠傳大軍所到之處,要搜查金銀財寶、古籍古玩,藏匿者要受嚴懲。膽小的父親找出祖父遺留下來的兩麻袋線裝古書,和大哥抬到屋後的竹園裡,偷偷燒了兩天兩夜,僅留下一份縣試考卷的稿本。

1962年古歷正月,剛滿47歲的父親暴病離開了我們,命運將我們丟進了苦難深淵。兄妹四人從此與母親相依為命,剛剛讀完中學的我,便挑起了勞動、家務兩副重擔。不久又雪上加霜,母親患上膝蓋腫痛病,癱瘓倒床。我們從信用社貸款300元,將母親抬到宜昌地區醫院。開刀治療後,寄住在一親戚家等候取石膏。親戚家也有困難,我們須每周送去糧食和小菜。記得一個雨天,我和妹妹明鳳打着雨傘,背着背簍出門。行走不遠,我穿着涼鞋的腳後跟被沙子磨破,鮮血直流,只好打赤腳徒步90多華里,到北山坡時已是深夜。

往事不堪回首,但我無怨無悔。大中壩雖有我苦難童年灑下的淚水,有我辛勤勞作留下的艱辛,但也有先祖的人文根脈,有我挑燈苦讀得到的快慰。我的根扎在大中壩的沃土,體內流淌着農民的血液,故常念家鄉之恩,常懷圖報之心。

1970年,我由民辦教師考取公辦教師,調分鄉區文教組工作,兩年後轉為行政幹部,在黃花和分鄉工作8年,1980年調縣委辦公室工作。此後儘管能力有限,但總想為家鄉做點事情。1984年從電力局籌得資金8000元,購買柑橘樹苗1.8萬株運回家鄉;1988年找市農委爭取,從部隊弄到兩台退役的解放牌汽車開回家鄉;1998年爭取縣、鎮支持,在家鄉組織發展四川花椒,並爭取資金為河西坪架起一座人行水泥橋。後因多種原因,前三項均未見成效,後一項也因尚家河水庫泄洪,橋被沖毀,可謂一事無成。

2001年,我牽頭髮起為家鄉修建導洪管水利工程,組織彭家院子在外工作的45人,為其捐款,同時找相關部門籌資,共募集資金12萬元,由老鄉彭發祥負責組織施工。經過三個月的艱苦努力,建成1487米的主管道、500米長的支管道、1200米的支渠,將東風渠水導流到彭家院子村及河西坪村部分農戶,保證了450多畝水旱田的常年供水,終於為家鄉辦成了一件事情,收穫到了幾分欣慰。

編寫村志,記錄村史,是一項浩大的系統文化建設工程,實屬不易。藉此,謹向參加這項工作的全體人員表示感謝。你們的付出,將為大中壩村留下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寶貴精神財富,服務當今發展,蔭及後代子孫。

願我家鄉的父老鄉親們,繼續團結奮鬥,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再續亮麗篇章。 勉為序。[1]

作者簡介

彭明吉,宜昌夷陵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