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沿革
金朝
金朝貞元元年三月二十六日(1153年4月21日),從上京路會寧府遷都至燕京路析津府,並改燕京路為中都路,析津府為大興府,治大興縣(舊名析津縣,在今北京市)。大興府轄境為今河北省內長城以南,永定河、北運河流域之間,領九縣:大興(附郭)、宛平(附郭)、安次、漷陰、永清、香河、武清、昌平、良鄉;六支郡:通州、薊州、易州、涿州、順州、檀州。貞元二年(1154年),廢檀州,所領密雲縣改屬順州。大定十二年(1172年),分香河縣置寶坻縣。承安三年(1198年),以寶坻、香河、武清三縣置盈州,為大興府支郡。不久即廢盈州,三縣仍屬大興府。貞祐二年五月十八日(1214年6月27日),遷都南京路開封府,升通州為防禦州。至此,大興府領十縣:大興、宛平、安次、漷陰、永清、寶坻、香河、武清、昌平、良鄉;四支郡:薊州、易州、涿州、順州。貞祐三年(1215年),大興府陷於大蒙古國。[1]
元朝
大蒙古國太祖十年(1215年),改中都路為燕京路,大興府仍隸之。太宗七年(1235年),安次縣改屬霸州。至元元年(1264年),復燕京路為中都路,大興府仍隸之。至元四年(1267年),遷都於此。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路為大都路,大興府仍隸之。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漷陰縣為漷州,香河、武清二縣改屬漷州。至此,大興府領六縣:大興、宛平、永清、寶坻、昌平、良鄉。[2]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大都路為北平府;廢大興府[3],領縣直隸於北平府。